典故冷知識:“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典故冷知識:“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語文的魅力無處不在:比如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典故,其出處或背後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就拿“一問三不知”來說,問一件事,怎麼就變成“三不知”了呢?今天科教授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們常用卻別有深意的語言典故。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咋開始的?過程啥樣?最後咋樣?

就像上面提到的,我們經常用“一問三不知”形容一個人啥也不知道。其中,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事情的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這個短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

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覺得對敵方情況瞭解不夠清楚,所以不可輕舉妄動,他對荀瑤說:

“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看來,“三不知”的本意是要提醒大家, 做事情之前看清事情的全貌,全面思考之後再做決策和執行。

除此之外, “三不知”後來還可以指裝糊塗。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裡說:“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嗯……挺考驗演技的。

“人不可貌相”中的“人”有誰?

好學的澹臺滅明、品德高尚的賣油郎

大家經常用“人不可貌相”來反駁“以貌取人”,卻很少有人知道第一個被這麼說的人是誰。

《韓非子·顯學》中曾記載,春秋末期有個魯國武城人,複姓澹臺,名滅明。他的長相比較特殊,不是帥出天際而是……醜。

他去拜孔子為師,孔子愛答不理。澹臺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度有些失望,隨後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

終於,他自學成才後,四處遊歷講學,名氣傳遍各諸侯國。孔子非常感慨,也有些懊悔地說道: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

後來,這句話就成了不要以貌取人、錯失人才的提醒。

典故冷知識:“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澹臺滅明非常勵志了

此外,這個典故還與一個愛情故事有關。馮夢龍在《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中說: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典故冷知識:“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故事講的是一個沒錢又不帥的小夥子秦重,與才女莘瑤琴相愛的經過。莘瑤琴落難之時想要自盡,以往追求過她的富家子弟無人理睬,只有賣油郎秦重肯出手相救,同時尊重並愛護她,最終,二人走到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秦重這個人物,表面上看是樸素平凡,但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品德心性卻令人感動。這樣的人物形象很好的詮釋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小鳥依人”最早用來形容男人?

他是唐太宗的心頭好

現在“小鳥依人”一般指女孩子嬌小可愛、惹人憐惜, 但這個詞最初卻是用來形容男人的。

這個成語出自《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禇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長孫無忌品評當朝人物,評論到書法家褚遂良時,唐太宗說他“如飛鳥依人”。

其中,鳥指的很有可能是麻雀。《說文解字》說:“雀,依人小鳥也。”古人認為麻雀依人,只要是有人住的地方,麻雀就會找到吃的,所以它需要依人生活。

因為身份不同,唐太宗將褚遂良比喻為棲息在自己身邊的小鳥,表示賞識憐愛。經過歷史時代的更迭,“小鳥依人”的使用場景有了挺大變化,或許沒變的是這份疼愛吧。

典故冷知識:“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漢語博大精深,寥寥數字的典故背後,有歷史、有演變......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能追溯到千百年前的生動故事。你還知道哪些典故冷知識呢?歡迎留言告訴科教授。

央視科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