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緯,不過是封建時期的一種政治手段

讖緯一種傳統文化,它是由古代迷信,科學以及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讖緯文化是一種複雜的體系,它涵蓋哲學、歷史、宗教、文學和民俗等眾多方面。 在今天看來,讖緯不過是古代封建時期一種政治手段,是一種政治符號,但在古代卻有特殊意義。

今天劍叔就說說讖緯文化。

讖緯

“讖”“緯”雖然連用,但在古代卻不是一回事。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書曰讖”。“讖”是一種有徵驗的預言或隱語,往往假託神旨以言人事的吉凶禍福,是迷信的產物,是古代的巫師或方士假託上天的意志製造出來以欺騙和矇蔽群眾,為封建統治階級服的。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緯,織橫絲也“。“緯”是相對於“經”來說的,是古代方士化的儒生對儒家經典 的詮釋、引申與演繹,只是這種所謂的“詮釋”並不建立在嚴格的語言學基礎上,而是以符瑞讖說、陰陽災變為主幹。

“讖”和“緯”雖然存在形式不同,但其實質都是一樣的。

讖緯,不過是封建時期的一種政治手段

”讖“起源很早,但史書中記載最早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亡秦者胡”,另一個是《趙世家》

“痞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 日 :我之帝所甚 樂… 帝告我:晉國將大亂,五世不安 ; 其後將霸,未老而死 ; 霸者之 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公孫支書而藏之,秦徽於是出矣。 ”

在漢代前、中期,很少引用讖言。到西漢末年,圖讖之說大盛,這是由於當時社會不穩定、局面動盪的一種體現。此時的讖又大多與緯相雜。漢成帝后,讖緯之說直接聯繫現實政治,“將陰陽災異等天人感應思想與儒家的綱常倫理結合起來”,甚至“實際上成為政治決策的依據,而政權的神聖性更是通過讖緯的理論闡釋來維護”。

讖緯的內容涉及“

天官星曆、災異感應、讖語符命,天文地理、文字訓詁、驅鬼鎮邪、神仙方術、神話幻想等等”。讖緯的內容非常複雜:有釋經的,有講天文的,有講曆法的,有講神靈的,有講地理的,有講史事的,有講文字的,有講典章制度的。 雖然涉及方面雖廣,但是性質卻很簡單 。讖緯的主要思想,是陰陽五行,是災異禎祥

讖緯,不過是封建時期的一種政治手段

“讖緯的流傳方式主要有讖謠圖讖文字讖。 ”讖緯之學的學術來源有陰陽家、數術和儒家經典等.讖緯之學的思想來源主要包括“上古時期的天人關係思想、陰陽五行學說以及董仲舒構建的天人感應理論體系”。 讖緯思想在西漢末流行後,滲透到思想、學術、政治、科技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 隨著東漢政權的滅亡,讖緯也逐漸衰落,不過卻始終沒有消失。

由於讖緯成為奪權的輿論工具,所以執政者往往禁燬讖緯,而奪權者又製造新的讖緯。到隋文帝以後, 帝王決策重大事件時就不再過分依靠讖緯學說了。

讖緯的體現

西漢時期,因為社會相對安定,讖語很少。到了西漢末年,讖語又多起來了,元成之世,有“赤厄三七”之讖。據東晉幹寶撰《搜神記》說: “三七者,經二百 一十載,當有外戚之篡、丹眉之妖。 ”自打劉邦建國到漢平帝,剛好滿二百 一十年,外戚之篡當然是指王莽了。平帝駕崩以後,大臣們選擇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繼位,這給處心積慮的安漢公王莽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雖然西漢國勢日衰,但是他不敢明目張膽篡位。

於是王莽就藉助讖語來為自己篡漢找口實: “是月,前輝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群臣乃推安漢公王莽居攝,民臣稱他為”攝皇帝“。“攝皇帝”這名稱離皇 帝只有一步之遙,但王莽仍不滿足。於是在居攝三年,廣饒侯劉京又上書 :“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暮數夢,曰 :吾,天公使也。天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為真” 。即不信我,此亭中當有新井“。 亭長第二天起來,果然發現一口新井,深約一 百尺光景。王莽遂應“天告帝符”,心安理得地當起了真皇帝。

讖緯,不過是封建時期的一種政治手段

這些所謂的徽語或符瑞,現在看起來,編造的痕跡十分明顯。無論是”浚井所得之白石“,還是“亭長一暮數夢”,都毫無隱秘之處,直奔主題——做皇帝。且又指名道姓,一看就明白。

所謂的“讖”無疑是由王莽本人授意編造出來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 當時袁術也擁兵數萬,攻城掠地。 他在群雄中勢力不算強 , 但卻當皇帝心切, “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潛號 。”《典略》釋曰: “ 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 , 得應運之次。 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條讖語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 : “ 術” 有道路的意思 , 如晉左思 《熬史》詩有句 : “ 冠蓋蔭四銜 , 朱輪競長衙 ” ; 他又表字公路 , 豈不正應了“ 當塗 (塗者 , 路 也 )高” 的說法。於是他就迫不及待地稱起皇帝來了。 然而奪取天下終究主要依靠武力,他雖然做皇帝心切 , 實力卻不足 , 稱帝不久 , 先為呂布所敗 , 後被曹操所破 , 一場夢很快就結束了。如今看來他想當皇帝時的讖語也有很明顯的編造痕跡。

讖緯,不過是封建時期的一種政治手段

讖緯的內容多種多樣 , 形式也千變萬化 , 有文字 , 有圖文 , 也有寄於夢的 , 種種不一。

《晉書.宣帝紀 》記載: 曹操 “ 嘗夢三馬同食一槽 , 甚惡焉。 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 , 必預汝家事”。

這個夢解釋為:”馬者 , 司馬氏也;槽者,曹也三馬同食一槽,就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奪取曹氏天下的先兆。曹操夢後立即把太子曹丕召來 , 讓他對司馬氏提高警惕。曹操這個夢雖然在不少 史書上都有記載,在社會上也有流傳,但是卻是不可信的。因為曹操在世時並未稱帝 , 雖然有心讓曹丕來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由兒子來取代漢。但他究竟沒有創造曹氏天下,自己沒有到手的東西, 怎麼會擔心被別人奪走? 這是不是擔心得過早了 ?

晉代以後,各個朝代對讖緯均嚴禁 , 北魏“ 圖截秘緯… 留者以大辟論” 。南朝宋,梁以及隋朝二帝嚴禁圖讖 , 隋煬帝甚至 “ 發使四出 , 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 。 為吏所糾者至死 。 ”

然而讖緯之書卻如 “ 野火燒不盡 , 春風吹又生 ” 的野草 , 生命力非常頑強 , 屢禁不絕 , 到適當時候它又會重新冒出來。

讖緯,不過是封建時期的一種政治手段

唐太宗時代也出現了有關讖緯之事,這來自一段對話

《李淳風傳》: “ 太宗得秘讖 ,言“ 唐中弱 , 有女武代王” 。 以問 淳風 , 對曰 : 其兆既成 , 已在宮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孫且盡。帝曰:“ 我求而殺之,奈何? “對曰:”天之所命,不可殺也… 雖受終易姓 , 而不能絕唐。若殺之 , 復生壯者 , 多鐐而逞 , 則陛下子孫無遺種矣。帝採其言 ,止 。”

這是武則天稱帝的先兆,然而從這段對話中我們看到了唐太宗對這件事好像不上心。唐太宗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 , 做事英明果斷 , 幫助李淵奪取天下, 又創造了歷史上人人稱讚的貞觀之治 , 然而在這裡他卻似乎成了一個毫無作為的庸主 , 對這樣一件有關自己國家興亡 、 子孫續絕的大事卻採取逆來順受的態度,這像那個威震四方的天可汗嗎?最後把一個小名為五娘子,又出生在洛州安,被封為武連郡公的武將李君羨殺了,這種說法低估了唐太宗。

讖緯的意義

雖然讖緯屢次遭到禁止,但是到唐宋時期不但沒有消失,更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一直到清末民國時期還有讖緯之說的存在。讖緯常常被一些政治野心家所利用 , 但當他們一旦成為幸運兒 , 奪得政權並坐穩天下以後 , 對讖緯之學又是另一種態度了,因為怕有人故技重施 , 謀取他的天下 。

讖緯,不過是封建時期的一種政治手段

讖緯是我國的一種極特殊的文化和歷史現象,讖緯作為一種顯學持續六百年左右,主要集中在兩漢時期,東漢以後漸趨衰微。 但對於帝王受命,它仍然是最重要的根據。 從南朝到隋文帝,圖讖仍然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甚至直到封建社會末世,讖言緯書也未盡絕,仍不斷有人借讖言妄稱天命。

讖緯作為一種思想傳統和文化現象影響久遠。讖緯思想通過政治、文學、民俗等影響了中國人的心理構成和文化基因。

在封建社會里 , 讖緯更多的是假託天意編造出來的王朝興亡更迭的預言 , 一些凱覷帝位的野心家往往利 用它來加強自己在競爭中的地位 。 他們或假造符命, 或妄解讖文,說自己即天命所歸的人 , 妄圖欺騙,拉攏一批人為自己效力。最後,讖緯文化隨著封建社會一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是作為一 種特殊的思想和心理構成,其影響貫穿整個封建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