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90后的我,为什么着急“想结婚”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无数次幻想着洞房花烛夜,郎情妾意浓。倒不是花痴做梦,喃喃呓语;也不是单身太久,寂寞孤独冷。只是真的到了要给父母一个交代的时候了。

家乡的传统

也许青葱年少时的谈情说爱,还带些“耍流氓”的不实在,毕竟“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年少时的放荡不羁,越往后,自己也越害怕扣上这顶帽子。一来显得对人家姑娘不负责任,二来也觉得辱没家风,扫了爸妈的脸面。就这样,扭扭捏捏,支支吾吾,纠结反复,人生就到了本命年的关口。

作为90后的我,为什么着急“想结婚”

在老家,本命年是不宜结婚的,至于原因——千奇百怪,恐怕只有上了年岁的叔公阿婆才能说得清楚。适龄青年们索性绕过这个结点,或赶早完事,或稍晚补救,一般都会在二十四岁左右成亲。故乡地处晋南富庶之地,这里最早叫“中国”,最初的文明孕育于此,因此也保留着一切传统与保守的元素。

作为90后的我,为什么着急“想结婚”

子嗣成婚生子就是父母一辈子的使命,仿佛是祖祖辈辈的旨意,无声无息却又不可抗拒,父辈们老黄牛般,埋头苦干,尽职尽责。爸妈的同龄人,早已经是儿孙绕膝,眼见得他起高楼,眼见得他宴宾客,催婚之身不绝于耳。

时代的羁绊

如果一切按往常计算,二十出头就应该是成家立业的时机。但是,我们却要被无情绑在历史的车轮上——幼时计划生育,严打严查,砸锅卖铁,生儿弃女,直接造成日后的“男多女少、狼多肉少”的尴尬局面;上学后各种禁欲教育,男女同桌不同行,三八线的故事时常有;等到稍大些,棍棒之下,暗流潜泳,食色之性使然,只能在扭曲中搜寻异性蛛丝马迹的气息:小人书、网络云、乃至各位老师领衔的成人动漫都成手中利器;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却要与农村务工流、学生就业流、失业再就业流一同挤独木桥。而今一晃两纪轮回已过,自己依旧茕茕孑然,这个年岁仍未“齐家”,真有些羞赧面对列祖列宗了。


作为90后的我,为什么着急“想结婚”

呜呼哀哉,农村形势尤甚!市场化的乡村,不读书没用,读书多更没用,一切“向钱看齐”、“唯富论”……读书人早已失去往日的荣光,且不谈古时候的光耀门楣,光就几十年前的教师地位都没得比。上学与赚钱直接划了等号,成才与成财强行成为一体,先哲们最痛恨的铜臭味的“孔方兄”竟然被纳入人生唯一追求,真是可悲了。时至今日,还在上学,依靠父母钱的我们,确实比不得高中乃至初中辍学的朋友,每每相聚就是互揭伤疤的时候。学校里可能还残存的一丝优越感,在与“成功人士”的觥筹交错中,也完全稀释得无影无踪。

作为90后的我,为什么着急“想结婚”

一直以来,都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安土重迁。虽说“父母在,不远游”,哪怕“游必有方”,但还是舍不得这冬冷夏热的河东之地,这里瓜果飘香,能交上名的北方水果基本上都可以种植,每年的桃子、苹果、葡萄交易络绎不绝,水果烂在家里都懒得品食。唯一不好的就是这里的人太辛苦了却又不懂得享受。冬播春种、夏理秋收,每一个时节都在忙碌,然而祖辈遗训又造就了“赚一毛钱都想掰成两半花”的习惯。我们可以盖高楼,起层峦,却舍不得吃穿上的任意消费,哪怕只是适当的刺激性消费都会换来耿耿于怀的“败家子”骂名。抠得可爱的晋南人就这样一代代富起来,再沉沦下去。

作为90后的我,为什么着急“想结婚”

期许与未来

年轻时的爸妈,什么样的重活都能扛下来,等到我们长大,病痛折磨却一并袭来。我们这一代人受不了农活的苦,还能出去务工寻生机,再不济还有互联网加持。但是年轻时的父辈们农闲之余,只能在最简易的砖窑厂肩扛背挑,在游走的建筑工地和泥上工。书读得多了,本就错过了肆意挥霍的时节,一旦安定工作,就是还债减压的时候了。

作为90后的我,为什么着急“想结婚”

没上大学之前,我还曾自豪地憧憬着:不满十八岁上大一,毕业时候充其量也就二十二。谁能想到,读研又延宕了四年时光。许多年前与友人们戏言:二十五岁再结婚。这倒好,一语成谶,想都不用想都只能在这以后了。以前还能为国家计划生育做点微薄的贡献,现在估计只能给老龄化添加麻烦了。想结婚,却又不能轻易结婚。生理需求与祖辈期许,爱情不渝与天长地久,谁人与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