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立易之旨

易,為古聖人所創作。起初由伏羲發明,後轉述於神農、軒轅,再後來又被堯、舜及夏后氏所繼承。直到文王又根據先前諸聖所成,而因時以變,然後就成為了今世所傳之經。大概在伏羲時代,由於《河圖》、《洛書》的出現,於是聖人為了明察天地之象,概論人物之情,故而作易。易之為道,向上可以追溯生化之初,向下可以析理變易之軌,求於幽可以探究神鬼不測,求於明可以協合日月循環,致於遠可以徵驗四極,謀於近可以求得一心。人習易之後,便可對天地的生成,物類的化育,瞭然於胸。情性皆本於道,氣質乃成於神。有其用必有其本,有其後必有其先。陰陽必以循環作為其運行之跡,水火必以生克作為其功用之方。物必有極,事必有中。我們從外表所能感知到的,莫非形與質的消長。因為有消有長,於是就形成了變化,而深藏於其中的,總不外氣與神的營運。一營一運,從而中極以立。道者,本於一體而不窮於用。天者,循於一道而不息於行。所以人唯有立本才能不失其序,唯有循道方可不盡其用。正是因為道有不二之德,才有了生生不已,也正因為道有至中之體,才有了循環無端。所以人只要順乎自然,適於至道,就可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無思而無不中,無慮而無不得”的玄妙之境。既然明白了道之為道,就可以發現天地人物,沒有哪一個能夠舍於道而生成。既然明白了天之為天,就可以知曉生長盈虛,沒有哪一個能夠離乎氣之運化。既然明白了生之為生,就可以推斷吉凶壽夭,沒有哪一個能夠出乎數之進退。時者屬乎天。位者隸於地。天地者,人物生存傷殺之主宰。時位者,事物消長代謝之樞機。從天地以後言,可以說人物都是自天地而出;從天地以前言,可以說天地也是自大道乃成。所謂形上為道,形下為器,但是道器之間,必須要一以貫之,唯如此方可稱之為易。聖人作易就是為了燭照萬有,顯明一切。無論先天,還是後天,人物莫不歸於易。簡而言之,我們所稱呼的“易”,既可以說是“一”,也可以說是“中”,還可以說是“極”。易者,無始而有始,無形而有形,無名而有名;自有以溯無,自無以推有,但無論有,還是無,均齊於易。自天地奠立以來,日月山河,各有其紀;飛潛木石,各有其類;世代更替,歲時遷移,各有其序;生長收藏,盈虧善惡,各有其名。然而不一者仍必歸於一,不同者終將致於同。人物各因所適所宜,有所始,有所終。其屈伸之道,往來之途,也是各因所合所制,有所成,有所敗。凡此種種,都可統歸於易,統歸於中極,而順乎天道。可以說,易立而萬類以定。

天地之間,唯有人最是可貴。人之生,受天地之氣,而有性命;順造化推移,而辨等名;循生養老死之道,而有人事;因喜怒親疏之感,而有人情;又通過適應、保全、利用、引導,然後成德達道;又通過教育、指示、審查、模仿,然後盡其原始要終之道。凡此等等皆備於易。可以說,易立而人道乃全。聖人通過審察天道,於是通達神明,發現隱微;通過審察人道,於是明瞭性情,完備教政;又通過揭示物之所宜,事之所利,於是詳盡本末,昭示變化,而後立易以告後來之人。聖人制易,不失修為之德,不惑神鬼之靈,不悖性命之則。其旨在安樂於生成,從而與物同壽,與天地同德,與日月同明,與鬼神同其吉凶,與氣運同其變化。然後聖人成物之道乃盡,成己之德乃宏,而天下無不被其德,悅其道。因此,聖人立易教民之功,可與天地覆載相併稱。其明誠修道之行,就如同治平政刑之施。聖人立易就是為了教化民眾,而人明白了易,就可以遵循聖人的教導,達到誠以自明。天下人類,如果都能遵循此教以立其誠,那麼易道就可以成全了。

另外,言易必本乎天道,而習易則屬於人事。言天道重在氣數,言人事重在象理。以氣數言象理,這是通過天道推斷人事;以象理言氣數,這是通過人事揭示天道。由於氣數難知,而象理易見。氣、數、象、理,此四者,應當是先有氣數而後生象,其理也就蘊含於其中,這是由天道自然所定。先明象理而後知氣數,這是由人事按次序所推論的。其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弄清楚本末之道。如見天災時變,而知天意,或者“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就是由象就可以知氣數,此乃由末達本之理。然而所見之象本來就是由氣數所致,並非有了象而後氣數方至。這是由本及末之道。所以明本不必求於末,而不及本者,必須要自末開始。天災人禍,都是由於氣數的感化所導致。欲明氣數,但凡求之於象,就可知天變沒有止境。所以無論是天災,還是物異,抑或是人禍,莫非氣數所為,也莫非人心所召。而人的變異就更多了,且不論怪產奇病,就算是那些風尚之敗壞,情性之乖違,或逆倫悖理,或鮮恥敗德,莫不是由於人心的邪淫所導致。人心既是如此,氣數又豈能不變?這就是為什麼古人重天變,而必歸責於人事的緣故。氣數雖然都是由天所定,而其變或為災,或為福,完全是由人心所感,人為所召。人只知天災難以堪受,豈不知人心難於至善。每當遭遇橫禍,不察己心是否良善,只怪天道無情,這種想法實際上就是重於末而忘乎本。人之善心不立,就如同浮舟於大海之中,隨氣數而波流,欲其不動,常享安泰,又怎麼可以做到呢?易者,易也。以人易天,以天易數,這些都有必至之勢,固然之理。精於易者,唯求易其不善而為善,即可易其災害而為福祉。愚以為,這才是聖人立易制教的本旨。


聖人立易之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