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科學一旦迷了路,誤入歧途,就會成為偽科學,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位歷史人物,他就是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

第一:迷路的科學之偽科學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曾經引發了生物學的革命,與此同時,也對人類的社會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那就是進步的觀點深入人心。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達爾文

在古代,人們並不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進步的,有的時候,反而認為是倒退的,比如,孔子認為堯舜禹的時代是最美好的,他極力推崇西周的典章制度,《論語·八佾》記載道:“子曰:‘周鑑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人類到了近代,才有了進步的觀點,認為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正因為認為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所以,才有了信用卡、房貸這些東西,只有當人們普遍相信,明天的生產力一定會比今天發達,才敢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兒。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社會思想領域所產生的積極效果,也有利於社會變革的推動,人們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才會樂於接受新事物。

但是,依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所發揮出來的學說也曾經打著科學的幌子,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危害,當然,這些都不是達爾文的本意,這些學說的源頭都可追溯至達爾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爾頓。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高爾頓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麼,這個理論是不是能夠應用到人類的生育呢?弗朗西斯·高爾頓第一次提出了“優生學”的概念,高爾頓提出的“優生”,在英語裡是:Eugenics,含有出生高貴的意思,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優生,人類當然要提高人口質量,但是真正的優生,絕不是高爾頓所提出的“優生”,因此,優生學被高爾頓帶入了歧途,20世紀可謂是這種誤入歧途的優生學的鼎盛時期,很多荒謬的理論被當作科學,當時的美國就發生了著名的巴克訴貝爾案。

高爾頓的理論一出,在歐美國家就擁有了很多的支持者,為了提升人類的整體品質,當時的人就提出要減少不良基因的繁衍,怎麼減少呢?對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進行強制絕育,1924年,美國弗吉尼亞州對一名18歲的少女進行了強制絕育,她的名字叫做嘉莉巴克,嘉莉巴克的智商只相當於9歲的兒童,美國醫師普萊蒂認為她的基因對社會是有害的,應進行絕育手術,並獲得了法院的認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提名的大法官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正好也是一個高爾頓學說的支持者,於是,這個案子鬧到美國最高法院的時候,身為大法官的霍姆斯支持弗吉尼亞州的做法,他甚至還說:“痴呆人有三代就夠了。”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霍姆斯

因此,高爾頓所謂的“優生學”,其實在20世紀初的時候,有不少的追隨者。在進化論流行的年代,優生學被帶入歧途,後來,基因學興起,人類社會又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倫理問題,那就是對人類自身進行基因編輯。

第二:警惕“自然選擇”的濫用

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到醫學,實際上也是非常危險的,醫學的目的是幫助病人,關心每一個個體的健康,使得每一個人類個體都能獲得優質的生活,而不是關注人類這個物種的整體利益。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一些疾病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是如何起源的,但是,絕不是要把自然選擇應用到醫學措施中,關於這一點,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否則,會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我們以病毒來說明這個問題:

地球上充滿了微生物,微生物仍然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生命形式,因為它們在遺傳和數量上佔有優勢。對於人類而言,絕大多數微生物是無害的,有一部分甚至是有益的,比如我們的消化系統中就居住了成千上萬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能夠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如果沒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我們是很難消化一些食物的,並且人類還有意識地利用微生物幫助消化,人類利用酵母菌發酵食物,製作麵包、葡萄酒、啤酒的歷史由來已久。對人類有害,並且能夠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我們一般稱之為“病原體”,某些病毒也是病原體,當然病毒是不是微生物,目前仍然存在爭議。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一種微生物,酵母菌

我們的免疫系統與病毒之間,同樣存在“軍備競賽”的問題,免疫系統對病毒並不是束手無策的,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對病毒形成抗體,抗體是一種蛋白質,存在於脊椎動物的血液和體液之中,脊椎動物主要是利用抗體來對付病毒的。

病毒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下來,往往也會從高度毒力轉向低度毒力,因為病毒的變異速度非常快,能夠出現低度毒力的種,低度毒力的病毒能夠讓宿主存活下來,宿主存活下來的同時,病毒自身也不會滅亡,而那些高度毒力的病毒,往往會讓宿主很快死亡,宿主死亡之後,這些病毒也跟著死亡了,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度毒力是不利於病毒的生存的,當然,一些高度毒力的病毒會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在宿主還未死亡之前,儘快傳播到另一個宿主的身上,可是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如果病毒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感染死亡了,自身也就滅絕了,因為病毒自身不會新陳代謝,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體,病毒與所有的宿主都同歸於盡了,病毒在地球上也就不存在了,我們的地球也不再是生機盎然的世界,這就不符合進化規律了。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歷史上的天花病毒

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與病毒之間存在“軍備競賽”,所以,在歷史上,一些病毒剛剛出現的時候,往往表現出高度毒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幾代人以後,這些病毒就會呈現出低度毒力,於是,這些病毒的危害性就降低了一些,比如天花、麻疹和梅毒等等,但是,這樣的後果,是無數的生命個體付出了死亡的代價。

在新航路開闢之前,美洲印第安人的人口大約有5000萬人至7500萬人,有的學者認為美洲的人口甚至達到了9000萬至1.2億之間,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歐洲的總人口。為什麼對於美洲印第安人的人口數量的統計,歷史學家分歧如此之大呢?因為歐洲的學者開始估算美洲人口的時候,已經是16世紀了,而在此之前,已經有大量的印第安人感染了歐洲人帶來的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等病毒而死亡了。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認為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後的幾百年內,美洲新大陸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了95%。印第安人對於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等病毒,毫無抵抗力,這些病毒對於對於他們來說是新病毒。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感染了天花病毒的印第安人

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等病毒不僅襲擊了美洲大陸,還襲擊了夏威夷群島,夏威夷群島長期與世隔絕,1779年,庫克船長到達夏威夷群島,之後,歐洲大陸的病毒就襲擊了這個群島,1779年,夏威夷的土著居民有50萬人,到了1853年,只剩下7萬多人,死亡率非常高。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學會了使用槍支的印第安人

天花、麻疹對當時的印第安人的有多危險?我們來看看這兩種病毒的基本傳染數和群體免疫的門檻就知道了,首先我們要簡單瞭解兩個概念,什麼是基本傳染數?什麼是群體免疫?基本傳染數是指在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當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時,一個感染了傳染病的人,能夠把這種傳染病平均傳播給多少個人的數值。群體免疫是指大部分人都對一種傳染病產生了免疫,那麼,其他就不會被這種傳染病所困擾了,因為當大部分人都有了免疫力,病原體就很難傳播了。

天花的基本傳染數是6至7,麻疹的基本傳染數是12至18,天花的群體免疫門檻是83%至85%,麻疹的群體免疫門檻是83%至94%。所以,美洲的印第安人剛剛接觸這兩種病毒的時候,是非常危險的,感染了以後,往往會致命。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感染了麻疹病毒的印第安人

對於病毒的群體免疫,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接種疫苗,讓疫苗產生抗體,當大部分人都產生了抗體,就獲得了群體免疫,疫苗相當於是人類運用科技手段繞過了自然進化的慢車道;第二種方法是通過自然感染,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像水痘這樣的“溫和”的,通常能夠自愈的傳染病。

所以,不能誤解“群體免疫”,否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面對傳染力強,毒力較高的病毒,印第安人就付出過代價。雖然,印第安人最終沒有被病毒打垮,但是,有千千萬萬的印第安人失去了生命,醫學的目的是幫助病人,關心每一個個體的健康,使得每一個人類個體都能獲得優質的生活,而不是關注物種的整體利益。

第三:人類平均壽命的提高

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人類的平均壽命是非常低的,19世紀初,人類的平均壽命不超過40歲,當時的人類平均壽命低,並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活不到60歲至90歲,而是有大約50%的人口在成年之前就已經死亡了,拉低了平均壽命,事實上,古代也有很多長壽的人,比如孔子活到了70多歲,乾隆皇帝活到了80多歲。人類的平均壽命之所以會提高到現在的70多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發明了疫苗,並發現了抗生素。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的,疫苗主要是針對病毒的,有了抗生素和疫苗之後,就有大量的嬰兒和兒童能夠免於夭折。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孔子畫像

青黴素是亞歷山大·弗萊明在1928年首次發現的,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都沒能大規模生產,1943年,青黴素才開始得到大規模生產並廣泛應用,疫苗在古代就有,1897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還發明瞭牛痘種植術,用來對付天花病毒,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人們並不知道疫苗的原理是什麼,直到19世紀末,科學家才逐步認識了人體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20世紀初,開始大規模推廣疫苗,1923年,出現了白喉疫苗,1937年,又出現了對付黃熱病的疫苗,1962年,麻疹疫苗問世。人類的平均壽命開始飛速提高,基本上與抗生物、疫苗的大規模生產的時間點是吻合的。

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人口,我們為什麼治病?

亞歷山大·弗萊明

人類對付傳染病除了應用抗生素和疫苗以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環境控制,所謂的環境控制,就是製造不適合病原體生存的環境,這些措施有:消滅老鼠、蝨子、蚊子等傳播媒介,應用化學藥品進行消毒,採取隔離措施等等,環境控制措施都是非常古老、最簡單的做法,但是,在古代,為什麼沒有人做呢?因為在沒有發明顯微鏡的情況下,人類是不瞭解微生物的,不清楚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抗生素的大規模生產,疫苗的發明與運用以及環境控制措施,不僅讓全球人口得到了快速增長,而且還提高了人類的平均壽命。如果沒有抗生物、疫苗,不採取隔離措施,任憑傳染病傳播,以獲得所謂的“群體免疫”,那麼,雖然有一部分個體會存活下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仍然可以延續,但是,有很多的人類個體會為此而付出代價,人類的科學是造福每一個人類的,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一些疾病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是如何起源的,但是,絕不是把自然選擇應用到醫學措施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