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行書點畫的動靜關係及行書章法概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行書點畫中所能體現出來的動靜的關係,傳達出一種生命意識,反映書法家內心情感的細微波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變幻無窮。“樂道”二字,不僅在筆畫上有動靜變化,而且在整個字形上,由於外形的規整程度不同也具有明顯的動靜對比,“樂”字外形變化複雜動感強,“道”字雖讓筆畫動感很強但是整個字的外形比較規整,而整體趨向於靜態。由於受到筆毫彈性、墨水濃度、紙張摩擦力等因素的影響,筆毫之間的相對運動在每一次揮寫中,都對節奏樣式有不同的影響。梁詩正的行書隨意所適,一任自然,散發著一種不同於流俗的素樸平和、蕭散簡遠之氣。在章法上,互相管領,應接照應,且平中見奇,和而不同。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魏碑行書清代時期,包世臣、康有為著書立說,大聲疾呼提倡魏碑,康曾評魏碑有十大美,因此碑學興起。於是乎文人書家紛紛將魏碑的筆法和體勢融入行書中,在行書中融入魏碑的雄強之氣,又將行書的筆法和結體融入魏碑中,於拙樸中注入流暢之態。因此逐步使魏碑行書化,行書也帶有魏意。其代表書家有金農、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沈曾植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其中何紹基被稱為七分顏三分魏,趙之謙被稱為三分顏七分魏。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行書中最常用的章法,即縱有行、橫無列的布白。這種橫不求列的布白承上起下,有著無窮之生意。若擺佈得大小偃仰、起伏波動,就能達到緊湊而不紊亂,舒展而不鬆散的藝術效果,當然,布白的方法除此以外,還有長短相參的,即寫橫幅作品時,仿照古人盡牘的格式,每行字長短不一。總之,只要布白合理、藝術郊野好,無做作感即可。氣盛則言之長短、聲之高下皆宜;力遒則字之神采、書字氣韻皆足。因此,形勢在握,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有縱橫萬里之勢,則可達鬼斧神工之妙境。這樣食古既化,萬變自溢於寸心,章法的掌握就容易了。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梁詩正1738年行書創作真跡,字體雋秀靚麗,結體自然流暢,精華帖


書者介紹:

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大臣。乾隆十年(1745年)擢戶部尚書。上疏皇帝要以節儉為要。乾隆十三年(1748年),調兵部尚書。次年,為刑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調吏部尚書。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丁父憂,召署工部尚書,調署兵部尚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命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授東閣大學士,尋卒,諡文莊。


書法墨像及書法藝術的時代影響:

墨象是重要的書法審美內容,構成了書法作品的生命。線原於道,墨生於氣。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以筆縱線,妙在以線達情。用墨取象,妙在墨氳攝氣。在書法世界裡,用墨已不僅僅是一種技藝,而成為一種書境,一種人格高下的投射。以一墨之色,蘊萬象之本。書法講究筋骨血肉的完滿,水墨就是字的血肉,只有水墨調和,墨採絢爛,才能達到筋骨勁、血濃肉瑩的審美要求。

書法藝術中本來就有來自文化層面的依託。叢文俊先生說過:“書法以文字的規範之美築基,以藝術的個性之美為動力,二美有相通之處,但個性化的藝術創造往往帶有擺脫文字社會化之共性美的離心傾向,由此產生實用與藝術需求之間的矛盾。中和的標準是在社會政治、倫理、道德規範中確立起來的,它必然也要反映到書法活動當中,用以平衡、消解其實用與藝術需求之間的矛盾。”

在漢字的書寫藝術成為獨立的書法藝術的漢代,這種漢字實用與藝術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很明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