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後一支軍隊,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終結局卻是全部戰死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大唐帝國最悲壯最驍勇的鐵血部隊—安西軍被分為了兩支,一支往東去向都城長安,剿滅叛賊;一支留在茫茫漠北,鎮守大唐國土。“憶昔開元全盛日”,安西四鎮,太宗英武,收龜茲、焉耆、于闐、疏勒諸地,百戰百勝,威名赫赫。大唐是何等榮耀,安西軍是何等榮耀,而今一片焦土,任重道遠。往東去的安西軍不負使命,平遂長安,收復洛陽,力挽狂瀾保住了大唐江山。

大唐最後一支軍隊,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終結局卻是全部戰死

安西軍大部隊一走,吐蕃國就開始進兵隴右河西,雪域高原上的遊牧民族覬覦大唐已久,所謂的文成和親不過是掩人耳目的笑話。大唐此時顧不得邊陲,中央無軍可出,西平、河源、廓州接連失守,公元764年甘州、肅州淪陷,兩年後河西走廊徹底被切斷,安西千餘守軍與長安失去了聯繫。故國動漫漫,龍鍾淚不幹,《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裡的商人說,“大唐的士兵很久沒有見過了” 。是啊,此時的大唐風雨飄搖,怎麼顧得上西域邊陲呢?安西守軍開始了長達四十二年的守候,直到馬革裹屍,戰死疆場。

大唐最後一支軍隊,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終結局卻是全部戰死

公元781年,孤獨等待援軍的安西將士才和朝廷取得了聯繫,這十五年來,西域寸土未失,朝野上下,無不聞之愴然。唐德宗賜予了安西守將大唐有史以來最高的榮譽—連升七級,這是大唐落日的餘暉,也是安西守衛最後一次接受封賞。此時的大唐已經進入到了《長安十二時辰》的黃昏,子夜就要來臨,長安也要謝幕了。公元788年,鹽州、夏州淪陷,兩年後北庭都護府完全落入吐蕃之手。杜甫沉鬱的詩句“邊庭流血成海水”,寫盡了此時的悲哀。

大唐最後一支軍隊,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終結局卻是全部戰死

野蠻的吐蕃仍未開化,四處劫掠,西域四鎮一片血海。駐守此地的安西軍死傷慘重,甚至淪為流民,翹首期盼,長安的大軍已然沒有來。公元791年,于闐、疏勒臣服吐蕃,安西四鎮僅剩兩鎮。公元792年西州、焉耆淪陷,大唐的兵始終沒有來。此時西域四鎮,只有龜茲一地孤懸,岌岌可危,公元796年,吐蕃進兵龜茲,安西軍等到了援軍,卻不是大唐的兵。回紇懷信可汗與安西軍一起擊敗了回紇,重創吐蕃,這是安西軍最後一次勝利。

大唐最後一支軍隊,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終結局卻是全部戰死

公元808年,吐蕃佔領了龜茲,安西都護府全體守將全部戰死,安西兵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此時的安西兵,在此守候四十二年之久,這一群人,從青年力壯等到鬚髮皆白,大唐的援軍始終沒有到來。安西軍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民皆兵,直到戰死的那一刻,都沒有放下手裡的武器。半個世紀的守候,依舊沒有磨滅他們的意志,血灑疆場寸土不讓。這支被參差稱為“天降神兵”的鐵血部隊,以這樣一種悲壯的形式完成了他們的使命。

大唐最後一支軍隊,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終結局卻是全部戰死

安西軍,是大唐之魂,是華夏之魂。起自太宗,一路戰無不勝,西域諸國無不聞風喪膽,俯首稱臣。他們出發的時刻就是大唐出發的時刻,他們榮耀的時刻,也是大唐榮耀的時刻,他們是大唐的脊樑。脊樑斷裂的時刻,也是大唐覆滅的時刻,也是末日來臨的時刻。悲壯如斯,或許只有邊塞詩人岑參的這首詩足以告慰他們的英靈:

大唐最後一支軍隊,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終結局卻是全部戰死

“都護新出師,五月發軍裝;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揚旗拂崑崙,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軍,天威臨大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