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年危機:一個人越來越有錢的6種經濟思維


疫情下的中年危機:一個人越來越有錢的6種經濟思維

前幾天,朋友找我訴苦。

朋友去年休了產假,雖然個人收入減少了,但因為先生的收入總體不錯,所以對生活也並無影響。

直到去年底,她父親被診斷出疾病,緊接做了一場手術,加上術後需要服用昂貴的進口藥物,短時間內的一筆大開支開始讓她感覺到有些吃力。

為了節省開支,平日花錢大手大腳的朋友開始學著省吃儉用,日子也還算能夠應付。

然而,最近的一場疫情讓她幾近崩潰。

疫情影響下,她先生已經停工在家兩個多月,收入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銳減。

一邊是孩子的日常花銷,一邊是父母的必要支出,每一筆都不是小錢。

那天,朋友告訴我,這是她有史以來,第一次感受到的中年危機。

張愛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這,大概就是朋友那一刻想要說的孤獨與無助。

記得看過一句話:這世上所有焦慮,另一個名字都叫窮。

大多時候,你不得不承認,充足的金錢可以避免你陷入彷徨無助的深淵,讓你體面且自在地活著。

其實,只要你認真觀察,你會發現,你和有錢人之間的距離,有時並沒有那麼遙遠。

與他們相比,你所缺少的,只是一些思維方式。

01

複利

在印度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舍罕王打算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人——宰相西薩班·達依爾。

國王問他想要什麼,他對國王說:

“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1個小格子裡,賞給我1粒麥子,在第2個小格里給2粒,第3小格給4粒,以後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請您把這樣擺滿棋盤上所有64格的麥粒,都賞給您的僕人吧!”

國王覺得這要求太容易滿足了,就命令給他這些麥粒。當人們把一袋一袋的麥子搬來開始計數時,國王才發現:

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麥粒全拿來,也滿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這就是複利,即:在每經過一個計息期後,都要將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計算下期的利息。

這種非線性增長,往往具有巨大的力量。

計算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雖然只有64格,但所需麥粒量卻是一個天文數字,約1844億億粒。

生活中,我們可以運用複利,來使我們的資源增值。

比較直接的運用就是存錢儲蓄,當你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你就會發現,在時間的作用下,即使起初的本金不多,但長期堅持也能讓你收穫一筆不小的金額。

疫情下的中年危機:一個人越來越有錢的6種經濟思維


02

九一法則

許多人向一位富翁請求致富的方法,富翁就問他們:“如果你有一個籃子,每天早上往籃子裡放10個雞蛋,當天吃掉9個,最後會如何呢?”

結果這些人都回答:“最後籃子會被裝得滿滿的,因為每天放在籃子裡的雞蛋,比吃掉的多一個。”

富翁微笑:“致富的首要原則就是,在你的錢包裡放進10個硬幣,但最多隻能用掉9個”。

這就是九一法則,即量入為出,開支最多不超過收入的90%,要強制儲蓄10%以上收入。

要想達到財富自由,我們必須強制儲蓄。哪怕你只收入一塊錢,也要把10%存起來。

只有儲蓄,積少成多,然後通過適當的投資,提高利率,才能充分發揮複利效應,讓錢生錢,最終實現被動收入超過開支。

當然,這裡的9:1,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調整。

疫情下的中年危機:一個人越來越有錢的6種經濟思維


03

投資

自媒體人方獨有個親戚,以前家裡擺著臺空調,但總是不開。

南方的冬天冷,家裡幾個人認為,冬天穿多點就行了,捨不得開空調,一直凍到三個人感冒了才心安理得地打開:“你看,我都感冒了,當然就要開空調了。”

一臺空調,價值兩三千塊錢。按照他們家這樣的省錢法,可能用到空調罷工了,電費還用不到一臺空調的錢。

他們以為自己是賺了,但其實卻是虧了。

這就涉及到投資,即能使資源增值和管理能力提升的投入行為。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投資思維。

例如,一件物品買回來,就應該發揮他應有的價值。

對於富人來講,空調使得他們不再拘束於天氣的左右,給了他們更加優越的工作環境,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創造比這個電費高得多得多的價值。

而窮人卻常常本末倒置:先扛著,實在扛不住了再開。

他們從一開始,就缺乏了“投資”的思維。

疫情下的中年危機:一個人越來越有錢的6種經濟思維


04

心理賬戶

有這樣一個實驗:

情境A:你打算去劇院看一場演出,票價是100元。當你到達劇院的時候,發現自己丟了一張100元的鈔票,你是否會買票看演出?

情境B:你打算去看一場演出而且花了100元買了一張票,在你到達劇院的時候,發現門票丟了。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須再花100元買票,你是否會買票?

實驗結果顯示:

在A情境中(丟了100元),88%的調查對象會選擇買票,12%的人選擇不會。

在B情境中(丟了門票),46%的調查對象選擇會買票,54%的人選擇不會。

這就是心理賬戶,即存在於人頭腦裡的一種虛擬賬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

丟失100元和丟失門票,在客觀的價值計算上是等價的。但在人們心理中,屬於不同的心理賬戶。

生活中,我們可以運用心理賬戶,統籌收支。

心理賬戶管理的原則是:分類管理,獨立核算,平衡發展,除特殊情況外,互不挪用。

每得到一筆收入,我們則根據分配原則,分配到對應賬戶中。

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按習慣或者憑一時的喜好盲目消費。

疫情下的中年危機:一個人越來越有錢的6種經濟思維


05

機會成本

臺灣作家吳淡如在簽名時,常會寫上“有夢就追”四個字。

一直到有一天,一位女士找到她抱怨,都是因為吳淡如,才導致這位女士的先生待業在家多年。

原來,這位女士的先生,受到吳淡如的鼓勵,有夢就追,辭職創業,不料失敗後一蹶不振,不想上班,宅在家中,全靠女士的收入過活。

選夢想,還是選麵包?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吳淡如這麼說:“追夢的本身是個賭博,但也不是單純的賭博。你的才華愈高、想法愈周全、技術愈無懈可擊、經驗愈豐富、付出的努力愈多,或者人緣愈好,贏的幾率就愈大。”

這就涉及到機會成本,即面臨多個方案做取捨時,被捨棄方案中價值最高者對應的損失。

假設你有一萬元,可以選擇買一個筆記本電腦,也可以選擇做一次長途旅行或者投資自己去參加培訓。

但一旦選擇了其中一種,比如說買電腦,其他的選擇就被排除了。那麼其他選擇可能帶來的益處,也將一併消失。

消失的這部分中,價值最高的,比如說投資自己參加培訓,後續可以漲薪的價值,就是機會成本。

面對任何一個抉擇,你都可以試著去量化機會成本,這樣你的決策就會逐漸趨向理智。

疫情下的中年危機:一個人越來越有錢的6種經濟思維


06

風險分散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成立於1930年,在2000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16位,曾是美國最大的天然氣採購商及出售商。

《財富》雜誌自1996~2001年,連續6年將安然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並在2000年將安然評為“全美100最佳僱主”。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安然公司的員工會持有大量安然的股票,認為這是最安全、回報最高的投資。

但實際上,安然公司持續多年進行財務造假,於2001年宣告破產。

破產前一年,安然公司的股票為每股90美元,破產後卻不到1美元。

破產後,安然公司的2萬名員工,不僅失去了工作和收入,而且投資於該公司股票的退休儲蓄金全部泡湯,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

這就涉及到風險分散,即將資源分散配置以降低風險。

俗話所說的“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就是風險分散原則的另一種表述。

為了實現最優資源配置,我們需要遵循風險分散原則進行理財,分散購買各類資產,例如投資房產,購買貨幣基金等。

疫情下的中年危機:一個人越來越有錢的6種經濟思維


07

結語

中年危機中的“危機”,拆開來看,兼具危險和機遇。

大多情況下,人們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危險上,而不是機遇上。

事實上,兩者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當我們更加關注“機遇”,更理性地對待金錢,我們就能更輕鬆地度過危機。

希望今天介紹的6個經濟學概念,可以對你有所啟發,讓你更快擺脫經濟上的窘迫,實現財務自由。

你認為,還有哪些重要的經濟學概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