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記錄:口罩是這樣檢測的

全記錄:口罩是這樣檢測的

檢驗員測試醫用材料阻水性能。

全记录:口罩是这样检测的

合成血液穿透性試驗。

全记录:口罩是这样检测的

測試防護服抗靜電性。

全记录:口罩是这样检测的

趙志傑向記者介紹自己申報的專利內容。圖片由郭凱寧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疫情發生後,口罩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防護用品,為我們提供最基本的保護。你知道專業機構是如何檢測口罩的嗎?3月16日,《西海都市報》記者走進青海省藥品檢驗檢測院,認識了一群敬業的檢驗員,他們是防護用品質量把關人。

醫用防護口罩是這樣檢測的

“生產一隻口罩僅需0.5秒,但解析消毒需要7天到半個月,質量檢驗更是一個複雜過程。”這是省藥品檢驗檢測院醫療器械檢驗室主任陳嶽蓉的開場白。

醫用口罩主要分為三類,即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和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按照物理、化學、生物學評價三大類標準,不同的口罩具體檢測指標不同。我們常說的N95口罩屬於醫用防護口罩,“N95”代表細菌過濾效率達到95%以上。

檢驗員孫曉寧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演示起醫用防護口罩的檢測過程,需要檢測12項指標。她首先測試的是口罩的密合性,也就是口罩與臉的貼合度,避免汙染物進入口罩。受試人員戴好口罩後,她在電腦上輸入受試人員的臉形信息和口罩信息,受試人員按照指令完成6個動作,需要6分鐘,整個測試需要10個不同臉形的人配合完成。

然後是合成血液穿透性試驗,目的是檢測血液、飛沫、體液等是否會滲透口罩,對佩戴者造成感染風險。緊接著測試氣流阻力,保證佩戴者呼吸順暢。

環氧乙烷殘留量檢測是最關鍵的環節。孫曉寧說,每一批口罩出廠前都要經過環氧乙烷滅菌,殘留量超標會對身體造成一定傷害,有致毒、致癌的風險。

此外,還要進行皮膚刺激性、表面抗溼性、過濾效率、微生物指標、阻燃性等測試。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的檢測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是最常見、使用頻率最高的口罩,這種口罩如何檢測?

檢驗員王宸介紹,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需要檢測11項指標,包括外觀、結構與尺寸、鼻夾、口罩帶、細菌過濾效率、通氣阻力、微生物指標、環氧乙烷殘留量、細胞毒性等。

其中,細菌過濾效率測試是檢測口罩對細菌的隔離效率;微生物指標規定,不得檢出大腸菌群、綠膿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真菌;口罩帶必須能承受大於10N的力,也就是承受一千克的重量;按照規定,口罩壓力差不能超過49Pa,壓力差太大會使佩戴者悶得慌,壓力差越小佩戴越舒適。

牛雯是防護服檢驗員。她與同事進入高壓安全區,兩個人一起實施高壓操作,檢測防護服的16項指標是否達標。她先測試防護服的抗靜電性,從防護服中裁剪出一塊大小合適的方塊,高壓低壓交替檢測靜電量。

檢測微生物指標,是防止防護服微生物限度超標,使用者被防護服上的細菌和病毒感染,給使用者帶來感染的風險,起不到防護作用。這是相對重要的檢測指標。

檢測透溼量,是因為使用者穿上防護服後容易出汗,產生水蒸氣,如果不透溼,身體會非常難受;過濾效率檢測,檢測的是防護服關鍵部位材料及接縫處,對非油性顆粒的過濾效率應不小於70%;阻燃測試則是檢測在有明火的環境中,防護服能否阻隔燃燒,保護使用者。

我省口罩產品質量基本可控

省藥檢院黨委書記、院長海平表示,2月21日至今,省藥檢院收到我省防護用品生產企業送來的64批次檢驗樣品,絕大部分為一次性使用口罩和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發出54批次防護用品檢驗報告。根據企業選樣、監管部門抽樣,經檢驗和風險評估,我省生產的口罩產品質量基本可控,能夠滿足標準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省藥檢院將口罩質量檢驗檢測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任務,調整縮短檢驗流程,檢驗時限以分鐘來計算,爭取用最短的時間出具檢驗結果,成功應對一場應急大考——5天時間完成疫情防護用品檢驗能力擴項,10天時間完成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品種抽樣117批次,28小時完成預防疫病製劑、飲片檢驗,15小時完成一次性防護口罩企業委託檢驗。

採取多項措施,為新建、轉型、擴能生產應急防護用品企業,提供分類指導、現場技術諮詢、培訓生產技術人員、評估生產環境等技術服務。

疫情發生前,我省沒有一家機構具有防護用品檢驗資質。疫情來臨,省藥檢院緊急向上級部門申請專項經費234萬元,採購應急檢驗設備7臺;及時申請醫用防護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等6個品種31項檢驗資質,成為我省唯一一傢俱有防護用品檢驗資質的單位。

檢驗員們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

作為易耗品,口罩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復工、復產、復學後,我省對口罩等各類防護用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檢驗員們還需繼續努力。陳嶽蓉說,1月26日起,檢驗員們陸續返崗,平均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以上。

王宸是一名90後檢驗員,疫情發生後,他主動要求接受防護用品無源醫療器械檢驗項目培訓,刻苦鑽研相關業務知識。他對留學休假回家的妻子說:“我不能陪你過節了,你回孃家吧,待下次休假,我再好好陪你。”

3月3日清晨,王宸和同事趙志傑攜帶檢驗儀器,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國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驗口罩生產環境潔淨度,為我省口罩生產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助力口罩儘早上市。

緊張的檢驗工作持續了一天。19時,剛返回單位的兩人立即投入到防護用品檢驗工作中,直到22時才走出實驗室,吃了一天中的第一頓飯——方便麵。

第二天,省藥檢院對緊急採購的“口罩細菌過濾效率檢測儀”開展安裝調試培訓。這臺儀器是檢測口罩對細菌、病毒的阻隔效率的,是醫用防護口罩檢測關鍵設備,需在密閉環境、無菌條件下操作,實驗要求高、持續時間長。王宸主動請纓,他對陳嶽蓉說:“我是黨員,我年輕,最苦最累的工作應該由我來完成。”

檢測口罩的同時申報了5項專利

在省藥檢院,每一名檢驗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認真檢測防護用品的同時,他們申報了5項檢驗專利。

牛雯一個人就針對一臺儀器一次申報了3項專利,跟防護服的抗靜電性測試有關。她說,儀器在測試時為高壓操作,由於儀器缺乏高壓斷電裝置,檢驗員接觸儀器時容易發生事故,十分危險。2月末,在一次檢測中,她發現了這一問題,便開始改造儀器,並申報專利。

“這是我第一次申報專利,在我看來這是一件特別平常的事,沒覺得自己有多厲害,只是用科技創新助力疫情防控。”28歲的牛雯說。

趙志傑,32歲,2016年進入省藥檢院工作,他申報了兩項專利。一項專利跟口罩的密合性有關,他注意到大家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時,臉頰兩側的空隙較大,便萌發了改進口罩密合性的想法。另一項專利與口罩拉力儀有關,有利於規範口罩檢測依據,提高口罩生產質量。

檢驗員們提醒市民,購買口罩時請看清楚名稱,一次性使用口罩和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雖然只是兩個字之差,但實際上差別很大,要辨別口罩的薄厚程度,看夾層有沒有熔噴布。再看包裝上的註冊證號、產品技術要求和用途、是否為無菌產品等。要格外注意的是,市面上銷售的一些N95口罩,並非N95醫用防護口罩,而是日常防護型口罩,用於防塵、防霧霾、防花粉過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