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为例,银行为什么要和贷款中介混一起?其实它也是迫不得已

现在很多银行的贷款多少都能和中介扯上关系,办理贷款时需要助贷机构提供服务才能顺利办理。关于这种现象,经常有需要贷款的朋友向我抱怨,正儿八经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不批,明里暗里引导客户到三方助贷机构申请,助贷机构帮助客户和银行对接申请,才能正常受理放款。

为什么银行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以北京为例,银行为什么要和贷款中介混一起?其实它也是迫不得已


先从银行的发展历史说起,在银行更多的是政策性贷款或者只愿意把贷款发放给大企业的年代,市面上几乎没有贷款中介的身影。有的只是民间借贷、典当行等私人放贷机构。在那个年代,银行和民间借贷在放贷领域是两条并行线,互不交叉。

银行只针对国企,央企或者资质较好的大型企业发放贷款,条件苛刻,但利率比较低。民间放贷机构为不具备在银行贷款条件的小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条件相对宽松,但利率比较高。二者的客户群体泾渭分明,很少有重叠之处。

以北京为例,银行为什么要和贷款中介混一起?其实它也是迫不得已

当时那些既能从银行贷出款,又要从民间放贷机构借款的企业多半是遭遇了严重的现金流危机,资产负债比已经是非常高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业开始逐渐流传出零售转型的口号。这既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经之路,又是国内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倒逼银行不得重视中小企业的抉择。

所谓零售转型,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从原来的以大型客户为主转变为以中小客户为主。银行业务的主战场要进行迁移。以前的银行是从公司客户吸收存款,把钱放给公司客户。这不难理解,“抓大放小”是任何一家银行都会采取的经营策略。

将客户全部集中在大型公司客户上,利润增长快,但弊端也很明显。比如一旦有一家公司出现危机,还不上贷款,银行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甚至对银行的发展都是致命的,大家回想一下去年包商银行是怎么被接管的就知道了。

以北京为例,银行为什么要和贷款中介混一起?其实它也是迫不得已

零售转型以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零售贷款的特点就是小额、分散。

虽然每个零售客户的存贷款贡献量比较小,但是它也为银行带来了风险的解决方案和利润的增长机会。

毕竟一个客户还不上钱,也就几十万的坏账,对银行造不成风险。而且银行面对个人贷款,银行议价能力也比较强,可以收取较高的利息。


以北京为例,银行为什么要和贷款中介混一起?其实它也是迫不得已


在主张零售转型的银行里,中小银行呼声最高。它们面临的风险问题更加现实与迫切。

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后,它们的管理体制明显就跟不上了。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在贷款营销环节:

以前银行的工作状态是一个客户经理管三五个贷款客户,贷款业绩能达到亿元以上。能把这三五个客户伺候好了,一年的工资都不算少。可现在如果要维持同样的业绩,就需要几百甚至几千个客户。客户经理的工作压力,工作量成倍增加。

在风险审批环节:

以前风险审批人员只要集中精力把三五个客户的风险防控到位就行,现在要出三五百个甚至更多客户的防控方案。

以北京为例,银行为什么要和贷款中介混一起?其实它也是迫不得已

在资产保全环节:

以前一年可能只有几户需要起诉。现在要起诉的可能有几十户,外聘的律师可能都不够用。虽然标的额相差很大,但每一个客户耗费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却相差不大。

银行传统的工作效率根本满足不了零售转型带来的业务需求。这个时候贷款中介机构的身影开始出现。

一方面是银行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营销、运营大量的零售客户,另一方面是中介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有成本低廉的人力去做营销。甚至很多走得快的中介机构也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将科技与风控相结合。这一优势也弥补了很多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上的劣势。这些中介机构也有个比较洋气的名字叫“助贷机构”。

慢慢地,银行和中介机构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局面。中介机构在向银行推荐客户之前,先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如果客户不还款,银行无需走漫长的司法程序,由保证金直接弥补银行的损失即可。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客户直接找银行申请,银行不批,中介推送,银行就批准的原因。因为客户自己申请的话,银行需要自身承担风险,助贷机构推送的话是保证贷款。风险层级是不同的。

银行收利息,中介机构收取服务费。两家机构共同运营一个客户,彼此依赖存活。

总的来说,现在银行对于助贷机构推荐的业务,通过保证金的方式放宽审批条件,降低自身风险和防范监管要求,也扩大了自身的业务量。对于客户来说,通过助贷机构,对接最适合自己的银行产品,办理快,整个流程都有助贷机构服务,能够满足自身的贷款需求。另外,银行也逐渐加大对于合作的助贷机构的监管,甚至派驻客户经理在助贷机构驻点办公,规范助贷机构的服务和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满足银行和客户的各自需求。改善了整体的融资环境。未来,助贷机构和银行的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规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