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戰場上的“偵察兵”——記邵東市人民醫院檢驗科醫生謝中意

雲邵陽客戶端通訊員 魏志剛 李定軍

邵東市人民醫院自2月9日組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至今,該院預備黨員、主管檢驗師謝中意已在最危險的標本製備區連續工作30多天。“今天我們實驗室核酸檢測了9例國外回邵人士、21例湖北來邵人士及發熱病人等共68例標本。”3月16日,謝中意說。

抗疫戰場上的“偵察兵”——記邵東市人民醫院檢驗科醫生謝中意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四早”原則是戰勝新冠肺炎最關鍵的措施之一,醫院的檢測是科學抗擊新冠肺炎的第一關。

據檢驗科主任李致富介紹,邵東市人民醫院作為該市抗擊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組建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分為試劑區、標本製備區、實驗擴增區,一個區即一個房間,其中最危險的就是標本製備區,也是核心區域,所有采樣標本都放在該區,可以說是“病毒聚集地”,檢測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十分謹慎。檢驗師必須高度集中精力,如果防護不當或者操作失誤,被感染的風險極高。謝中意要將樣本先“滅活”,讓可能存在其中的新型冠狀病毒失去“毒性”,然後再從中提取病毒的“核酸”。與臨床一線的醫生相比,謝中意是“看不見”的醫生,是抗疫前線的 “偵察兵”,要將新冠病毒及時發現,並及時發出預警,排查出病例,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

30多天來,他整天藏身於實驗室,穿戴護目鏡、防護服、橡膠手套,全副武裝,直接與病毒“面對面”。由於實驗室是一個非常狹小的密閉空間,再加上穿著防護服,謝中意常常悶熱難耐,裡面的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聞著嗆鼻的消毒水味,在房間待久了會出現頭暈、噁心惡吐等不適。每做一次檢驗,從實驗物資準備、個人防護、核酸提取、實驗擴增、結果分析到檢測結束,最少需要五六個小時。每次取樣、加樣都要精確到幾微升,是最考驗檢驗師體力和耐力的。等檢測完成走出實驗室時,謝中意常常精疲力盡。

當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也是企業復工復產的黃金期。作為民營經濟大市的邵東市,近500個企業相繼復工復產,為確保在復工復產過程中不發生疫情,邵東市對復工復產企業員工進行核酸檢測。邵東市人民醫院承擔了大部分核酸檢測任務,為確保進度,保障復工復產的有序進行,謝中意和同事姜晚雲常常要忙到凌晨3時左右。一天下來,謝中意與病毒“親密”接觸的時間最高長達18小時,凌晨下班後,眼睛常常脹痛難忍,充滿血絲。

2月9日至今,謝中意和姜晚雲一共完成了3400多例標本的檢測,最高峰一天要檢測260份。面對危險和重任,謝中意始終衝鋒在前,拉起一面牢固的“防疫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