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著名詩人、詞人、小說家大多政治、生活不如意?

那曾經的一片橄欖綠


明朝那些事裡評價海瑞說他是一個不會做事情的好人,不止只有他一個人看到黑暗,看到骯髒,徐階,高拱,張居正其它人都看到了,看到了他們為之努力,努力去去除黑暗,去除不公,而不是隻在那裡大喊大罵,做事的永遠都是哪些沉默的人


heart將就


有句話說的好:上天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開一扇窗。

如果詩人、詞人、小說家在政治和生活方面都如意,那他們不一定還會做詩人,也不一定有時間作詞和寫小說。

1、李白,要是沒有抱負無處施展,沒有政治道路的坎坷,那麼想象一下,李白應該是

個愛國愛民的好官,或者是個流傳千古的宰相。那麼哪裡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的一腔悲憤,哪裡會有他“詩仙”的稱號。所以可以說李白在政治和生活的不如意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詩詞巔峰。

2、杜甫,他要是沒有壯志難酬,要是沒有戰亂流離失所,那想象一下他可能是個憂國

憂民的將軍或者諸事纏身的官員,那麼哪裡有《登高》和《春望》的悽慘悲涼,史上更是少了一個“詩聖”。未嘗不是他生活的顛沛流離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詩聖。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一些不如意,只是那些詩人、詞人、小說家等的偉人不懼怕這些不如意,並且利用它們讓自己成長,最終以自己的方式“功成名就”。


文史通天


對於這個問題,我將從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兩個方面給出我的分析和觀點。

一、自身原因

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一心只讀聖賢書,很少下地幹活。他們對於社會各個層面的情況僅限於書本記載,而缺乏去實地調查瞭解。因而很多人只是很會高談闊論,寫寫文章。文人們大多是理想主義的,思考問題過於簡單。再者很多人性情狂傲,自命清高。“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以我最喜歡的詩人李白為例,他一直認為自己是當宰相的料子,而寫詩是副業。唐明皇一眼就看透了李白是個不世出的詩人,當卻不適合當官。

古代會做官的人得學會圓滑,左右逢源,因為“人情世故”讓他們費盡心思去參透。但文人們卻不屑於和那些庸人同流合汙,在現代的職場裡這種人也很難得到上司的提拔。試想想誰願意提拔一個瞧不上自己的下屬?

二、社會原因

皇上需要的是能鞏固自己統治的人,而不是什麼所謂的“治世能才”。那些有名氣的文人做官以後在同僚之中顯得格格不入,自然會遭到排擠和打壓,所以一般都很難有所作為。


吾趣歷史


對於普通人來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對於古代著名的詩人、詞人、小說家來說,更是如此。國家不幸詩家幸,國家每當變亂之中,受困詩人的佳作橫空出世。

陶淵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為什麼去做隱士?他做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對當時的朝政不滿,對“鄉里小兒”做了自己的上司很不屑。於是,縣令不做了,去山林歸隱了。可事實上,他又不會幹農活,“草盛豆苗稀”,經常餓肚子。

李白

作為讀書人的李白,很想入朝為官,哪怕有個一官半職也好。一生沒有實現做官的願望,唯一一次入仕,是進了反王李璘(?-757年,初名李澤,唐玄宗李隆基第16個兒子)軍幕,後因“附逆”大罪,被髮配夜郎。中途赦歸,成為一生的轉折點,此後一蹶不振。

杜甫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是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科場失意的杜甫,滯留長安,窮愁潦倒,對奸臣(宰相李林甫)誤國、朝政極為不滿,寫了《登高》。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原以為這首名作是杜甫登臨泰山或者華山後寫的。其實不然。又窮又餓的杜甫最後病死於舟中,他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聖”。

蘇軾

宋代大文豪、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烏臺詩案”差點要了他的小命。他一生政治上不得志,死後名聲越來越大。

宋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65歲。

龔自珍

清朝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已亥雜詩》早已入選中學語文課本,表現出他對清朝衰敗的哀嘆和心有不甘。

《己亥雜詩》第125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龔自珍經過第六次會試,終於考中進士,仕途不濟。後辭官南歸,執教興學,在書院授課。


慈善文化研究


是因為窘迫,他們才能成為更加出名的詩人,這才是正確的因果關係!!而不是因為他們是詩人才生活多災多難。歷來那些懷才不遇的文人,就因為生活窘迫,憤懣滿懷,多愁善感,再加上歷來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文人思想,因此就只好埋下心來,把心思放在了文學上,因此,他們越是窮困,文學方面就越精湛,因為他們需要通過文學來發洩自己的憂愁,多情!

為什麼他們會生活不如意呢?因為當時的政治,或者他們本身的性格!杜甫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嗎?他一生流浪四方,不被當世所看中,因此才成為一代詩家。孟浩然也是如此,他因為自己的個性,也沒有做官,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因此,也成為大家!

縱看歷史,所有著名的文人佔多半都是因為一生曲折,命運多舛,才因此有了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嬉雅塗


①古代的詩人,詞人多如牛毛,因為當時的娛樂方式匱乏。寫詩作詞成了主流玩法。

②而你說大多著名的詩人都不如意。你這個觀點就是錯的。如意的詩人詞人多的去了。只不過他們的作品沒被後代所追捧罷了。

③為什麼後代的人追捧那些不如意的詩人作品呢?因為後朝貶前朝那是自古套路。要不然怎麼突出當代君主的英明呢?別說在古詩裡體現出來,在史書裡也是這般。

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唐朝的史書肯定是把隋朝寫的一塌糊塗,貶低楊廣來提高李世民的英勇!而之前不如意的詩人罵楊廣的詩自然也受到追捧。

⑤那些不如意的詩人詞人只不過是有點文化而已,不同於那些市井小民罵街。他們把怒意暗中寫在詩裡發洩,就有點像小孩子寫打油詩罵班主任一樣有趣。


趣聞鴉先生


文人志士大多有他們自己的理想抱負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通俗一點來說,他們的三觀很正,又不會斂其鋒芒,常常會因為一些直言直語,直接指出國家政治上的弊端,或是對當今皇上的不敬,被降職,被髮配到邊關嚴重的會被抄家、流放。

比如我們熟知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因為看不慣朝廷上貪汙受賄的黑暗面,保持自己的廉潔,寧願餓死也不願放低自己骨節。所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就很好地描述了一幅人民安居樂業,沒有利益突出,閒適淳樸的生活。也是“大同社會”的縮影。

除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有因為幾句“牢騷”,而得罪了皇上。

最著名的就是烏臺詩案,蘇軾在寫《湖州謝上表》時,因為只是做做樣子,先說自己無德無才,又寫皇上皇恩浩蕩,豐功偉績啥的。本來就該結束了,可是他自己又加上了幾句牢騷話。

恰時王安石實行變法,朝廷上分為“保守派”和“變法派”,而蘇軾正好屬於保守派代表之一,反對變法,彼時新政剛剛實行不久,蘇軾的這幾句牢騷便被人收集起來,結合了之前的詩作,上奏皇上說蘇軾對新政不滿。

最終蘇軾被徹查,落入大牢,多人求情後終免一死,被貶往黃州,一生窮困潦倒。


捕捉一個小橙子


不要說古代,現代也如此,詩人,詞人,作家等我為了方便都稱文人,文人可分好幾類,但我只分二類: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

不言而喻,浪漫主義的文人,對生活和工作大都是樂觀的,理想主義者。對自己生活和對工作的規劃可以說完美,但很多落不了地!

而現實主義的文人大多看到社會的負面,以悲觀心情或嚴厲的方式去規劃工作和生活,激情和創新很難發揮出來,更別說長久的堅持和支持者!

這樣怎麼能夠順利如意呢?


狐羊樹


我國古代的小說家不是很多吧?

不管是小說家還是詩人、詞人,他們都是讀書人,而且能寫詩、作詞、寫小說的都是文人中的佼佼者。而文人幾乎又都是儒家弟子,學習的目標則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在古代要想做到治國平天下幾乎唯有當官一條路,就是掌握有一定權力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些才華橫溢的文人大多是理想主義者,而現實卻是殘酷的,當現實與理想碰撞,他們必須做出選擇,是屈服於現實還是尊崇自己的理想時,他們往往選擇後者。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比如辛棄疾的“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比如唐伯虎的“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所以,當我們讀到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時,彷彿體會到了那些偉大的詩人詞人文學家的政治、生活的不如意。


戰國曲士


就比如李清照,“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曾經也過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情深似海的婚後生活,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成為了一代女詞人。

只是歷史環境造就,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趙明誠逃走,以及她心灰意冷的再嫁,以及告發丈夫自己入獄,雖然只做了幾天便出來,然而她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以及金兵肆虐後,她的義憤填膺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惜當時的王朝無能,她最後也因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謾罵,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