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汇丰学院2020年金融专硕跨考考研经验

个人情况

本科非金融专业,三跨一战金融,专业课零基础,数学也只学过简单的高数,英语还可以(六级裸考六百分),政治一言难尽。从寒假结束开始复习,一直持续到考试没有间断过。为了考研基本上放弃了其他所有的事,只是勉强维持生活(不挂科)这样子,平均学习时长11h+。

择校

因为个人对金融非常感兴趣,因此选择了金融专业考研,清华五道口,北大光华,汇丰,数院,经院都是金融首选学院,汇丰无论是考试难度,还是以后的就业都是性价比最高的,因此,我选择考北大汇丰金融专硕。

数学

数学的重要性不用多说,经历过高考的大家应该都懂。最后考完总结一下,考研数学考的不是智力,而是你花的时间与精力。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拿到高分,关键看你真正用心和用功的程度。

从简单入手,先回顾了大一学的高等数学,接受起来舒服一些。接着看了张宇wh09608的基础班视频,花一个月左右时间做完了高数十八讲。刚开始做题的时候真的感觉特别艰难,但是这个时候我的心态很好。毕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会也是正常的事,题型套路没见过就记下来,做出来那就是我的本事。之后从零开始学线代,当时我一上来就看了浙大的教科书,结果看的糊里糊涂的。最后是在看了李永乐的视频后才对线代有了系统的认识,接着做了配套的线代辅导讲义。至于概率路与数理统计,我直接看的王式安和张宇的视频,做了概统九讲,同样一整套下来果然是三部分中最友好的。

之后进入到暑假,数学每天复习五个小时以上,重点看了张宇19年高数强化班,节奏慢了下来。这个时候得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了,要审视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应试能力,要保证讲的每一道题过后再看都能立马有思路,要做好准备迎接下一步的刷题。为了更加安心,我又做了李王的复习全书和660,对于提高应试技巧很有启发。

在进入刷题之前,由于高数复习最早,我又把十八讲仔仔细细过了一遍,要求是对每块考点都达到能默写出来的程度。最后在国庆开始了刷题,每天上午一套卷子,先是03-15年的真题,做的时候觉得太简单了,和高考数学不在一个档次上。后来才知道,真题做多了真的会迷惑自己。首先,做练习题时早就已经接触了不少的真题或者类似题,辅导书也跟着真题思路编,而每年出题人都是绞尽脑汁把题目改头换面。其次再加上在考场一定压力下,想象自己突然看到从没见过的题型,心里肯定会有些慌,能不能及时调动知识储备也是问题。所以无论做真题还是其他方面,切忌自我感觉良好,要模拟考场上最可能的情况来分析。真题看着简单?那能每次145+么?能缩短时间2h以内么?模拟题也能135+么?因为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所以从未停止刷题,依次刷了13、16-19年合工大超越和共创、李林六套(可惜只刷了三套)、张宇八套(做做提高抗压能力)。

在做题量上来之后,就可以开始总结题型、易错点及自己做题的小技巧了。这一部分是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的,刷题更像是广撒网,整理是刷题的升华,这样做之后刷题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专业课

第一轮先从微观开始,范里安的书讲解的很好理解,读时真的有种忘我的感觉。第一遍我选择不做笔记,微观是一个很深奥的领域,我这次的任务是理解,初步建立起思维,不想一开始就限定范围,而且很有可能沦为抄书。同时做圣才配套笔记和课后题,以防我只输入缺失输出,做题既能检验又能让看进去的知识落地。那时候把大块时间倾斜到了专业课上,一天可以看2-3章,不到两个星期就过了第一遍。接着立刻开始宏观,仍然是直接上教材,但听说布兰查德的宏观偏简单,我读起来也感觉思路很清晰,框架很明显,判断在我的大脑容量范围内,就在第一遍时做了详细的笔记。这个过程也经过了知识的整合,是打算用来二轮直接复习用的。个人体会是:宏观偏向于文科,记忆性要求更多,流派不同体系不同,可发挥空间不大。之后到了期末,有好几个考试还有论文、汇报要准备,时间被分割开了,不能集中学习剩下两门的新知识。所以我决定再过一遍宏微观教材,搭配钟根元的选择题和宏观英文题库。这次看教材会快的多,题目一道道的做,一方面不怕琐事插入,另一方面本身自动提高专注力。

暑假先开始公司理财后投资学,都是教材加圣才课后题。这部分我只做课后题和真题,第一遍做的时候我会大致想想思路,然后与答案比对。如果有误我会试着去理解答案,用题目来确定或纠正自己的理解,当然还思索题目真正考的是什么,标准的做题步骤又是怎样的,然后记忆。其实就是理解-接受-模仿(其他专业课也是如此做练习题)。

第二轮就是简单的重复第一轮看的教材。

第三轮微观看的是东南大学曹乾翻译的版本,这次做了笔记,同时做了圣才微观名校考研真题。后期以真题为导向继续复习宏微观,我会标出真题考过的知识点专门的再回去把一整块知识点着重梳理一遍。此外,我开始参考一些其他版本的教材:平新乔十八讲、曼昆宏观经济学、宋逢明的无套利均衡。

政治

第一轮是每天平均1h完整地看完了一遍精讲精练,同时会注意标记大致的框架和醒目的标题,看完一节做对应一节的1000题。前几个月让我对马原部分理解比较通畅,并没有觉得艰涩。1000题正确率约90%,我在A4纸写下答案,而且记下错题检验出的不牢固的知识点、易错点和易混点;而对于其他偏重记忆的部分,我重点放在如何深刻记忆上面。譬如毛中特部分很多“主体、导向、根基”这些小点我会直接写在旁边。做这些是因为我不认为一次就能全部记下,是为了加深印象还有为日后的二轮复习缩小范围。这样下来过程是很慢的,直到国庆才彻底过完一整遍政治。之后把所有不熟悉的地方强行记忆了下来,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

然后做了12-18年真题,检测此时复习水平。在刷模拟题之前,我认为知识还不够系统不足以应试,于是又在风中劲草、核心考案和金牌背诵宝典中选择了我认为最契合我需求的金牌背诵宝典,从另一个角度学习政治。这样的方式才能让我安心,至少在战略部署上比较有底气。

最后11月中旬进入了刷题阶段,客观题背完了肖四,肖八背下了90%,小黄书作为互补,背了徐涛最后一次划的重点。考前一晚能把已记忆内容小点串起来,看到小点就流畅背出大段内容。对主观题我抱着这样的心理:反正我就背了这么多东西,考到了我一定写的完整,考到没背的内容我还是要往背下来的内容去凑,再结合一点点政治直觉、术语什么的,实际上到了考场上也的确遇到了并且这样应对的。每个老师出模拟题的思路确实不同,平时练习题做哪个老师的做他的模拟题相对来说也会更高一点。

英语

英语一直是我比较放心的一门,然而到后期也让我操了不少心。

4-6月在扇贝和百词斩上同时背考研词汇,因为过来人总强调背单词不能断,大三下上课的时候也只能做查查生词这样的注意力可分散的事情,没有再给过英语专门时间。这期间其他的努力就是做了十几篇真题阅读,何凯文每日一句我跟过几天,朱伟的恋恋有词下载过几次音频路上听。以上的非典型性备考都是建立在我个人对英语的定位之上,我有信心70打底。

暑假主攻的是写作,我知道自己这一块很差,迟早也是要面对的,要是到十月份之后再看我会急死。看了顾家北雅思写作,我觉得作者写的很棒,可是我就是对作文不开窍,只是积累了一些好的表达。买了知乎上的论文模版,评论一水思路泉涌,到我这还是枯竭。其他老师的写作指导对我也没用。一开始我追求的还是流畅地道,后来到只要能写模式化的作文也可,然而还是一言难尽。那一阵真是着急上火,不过后来也接受了我可能无法在考研前攻下作文的事实了。后期就是写完了真题里面的作文,照样子将历年真题作文大致分为现代生活、环境、文化和家庭等等。考前还和肖四肖八一起背了几篇大作文、15+篇小作文。造化弄人,刚好今年的大作文就和我考前背到的一篇作文主题基本一致。我几乎是一字不落地默写出来了,然后悲剧的大作文只得了12分,小作文也只有5分,哭了。关键是我背的还是18年的非主流老师的范文,看来还是逃不过阅卷老师的火眼金睛,大家可以从这里掂量一下是不是要用模版,选择自己的应对策略。

第二个头疼的是阅读。当我把英语一真题做了两遍之后四篇还不能全对,我发觉我不能小看考研英语了,开始给它拨出专门固定的时间,有模有样地研究起来出题人的思路以及我错误的思路,把同类型的题目整理在一起,真的有发现一丝丝规律。做第三遍时我虽然能全对 但题目肯定都记住了,做特意没动的16-18年题目时阅读慢慢从错3个降到0个,把我给激动的,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近年来阅读变易的缘故。

不过肯定的是完形填空是越来越简单了,本来分值就低,新题型凭直觉做一直很顺利,这些部分没有参考意义。

定期更新考研资讯和考研资料

研究生自己的工作室

研路工作室,专注大学生考研、考博辅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