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水稻病害難防治?這些技術要掌握!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糧食安全生產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疫情的緩解,春耕備耕工作開始全面啟動,早稻的育秧和適時播種也將從南到北逐漸展開。在水稻生產中,惡苗病和稻瘟病是兩類重要病害,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具有很大的影響,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目前,化學藥劑在水稻病害防控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生產中單一藥劑的多頻次連續多年施用,在“藥劑選擇性壓”下會加速病原菌抗藥性的發展,並導致田間病害防治效果逐漸下降,給作物優質增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春季水稻病害難防治?這些技術要掌握!

1. 水稻惡苗病菌對氰烯菌酯的抗性監測

(1)惡苗病菌的抗藥性監測情況

從遼寧、黑龍江、安徽、浙江、江蘇等7省14個縣市採集的水稻病樣上分離純化共得到水稻惡苗病菌菌株406株,經抗藥性檢測,發現166株惡苗病菌對氰烯菌酯產生了抗性。其中,安徽、浙江省的供試菌株中抗性菌株的比例最高,抗性頻率分別達75%、66%,且均檢測到高抗菌株。尤其是來自浙江省的高抗菌株佔比達58.24%,但發現不同採樣點的抗藥性情況具有較大差異:其中來自桐鄉市3個鄉鎮(烏鎮,崇福鎮和濮院鎮)的高抗菌株比例高達75%以上,表明部分採樣點的水稻惡苗病菌群體已對氰烯菌酯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抗性,而同期採自於桐鄉市其他鄉鎮的惡苗病菌抗性水平明顯低於以上三鎮;浙江省湖州市和餘姚市相關鄉鎮的惡苗病菌對氰烯菌酯大多表現為敏感,敏感菌株比例為85%以上;遼寧、黑龍江、江蘇、湖北、四川等省也發現有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頻率為5.3%-20%。

(2)惡苗病菌的抗藥性治理建議

氰烯菌酯是我國創制的新型殺菌劑,對於鐮刀菌引起的小麥赤黴病和水稻惡苗病等病害具有特效。為保護該藥劑的市場使用週期,延緩抗藥性的發生和發展,科學用藥尤為重要。根據室內抗藥性風險評估結果表明,水稻惡苗病菌對氰烯菌酯的抗性風險較高,在我國局部地區抗藥性群體已經處於發展和蔓延態勢,但不同採樣地區抗藥性情況差異較大,推測與當地用藥習慣和用藥水平有關。因此,在使用氰烯菌酯防治惡苗病時,建議與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如咪鮮胺、咯菌腈、惡黴靈、氟唑菌苯胺或種菌唑等混合使用,儘量避免使用單一的藥劑進行種子處理或苗床處理,以延緩抗藥性的發展。

2. 稻瘟病菌對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抗性監測

(1)稻瘟病菌的抗藥性監測情況

2019年監測了來自於遼寧和浙江2省12個不同鄉鎮的的201株稻瘟病菌對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抗藥性,結果顯示,採集分離於2省區的稻瘟病菌對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基本表現為敏感,抗性菌株的抗性頻率為2%。2018年對分離自我國四川、雲南、江蘇、吉林等其它8省區的稻瘟病菌對肟菌酯抗藥性監測表明,平均抗性頻率為6.5%,稻瘟病菌對肟菌酯表現出6 -15倍的抗性水平。以上結果表明,田間已經出現了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產生低水平抗性的稻瘟病菌菌株,且該病原菌對不同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之間具有正交互抗藥性。

(2)稻瘟病菌的抗藥性治理建議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是目前生產中應用範圍最廣的一類重要殺菌劑,但由於其作用位點比較單一,易產生抗藥性,國際殺菌劑抗性行動委員會(FRAC)將其劃分為高風險藥劑;稻瘟病菌因其傳播速度快,易發生變異,FRAC也將其劃分為高風險病原菌。因此使用該類殺菌劑進行稻瘟病的防治,理論抗性風險較高。目前,隨著吡唑醚菌酯劑型的改良和創新,將會有更多的同類藥劑在國內登記用於水稻病害的防治,因此,需在後續工作中持續開展水稻稻瘟病菌對該類殺菌劑的抗藥性監測,繼續擴大病樣採集範圍和區域,以獲得生產中稻瘟病菌對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甲氧基苯烯酸酯類殺菌劑的抗性發生髮展的適時動態評價結果,為生產上水稻稻瘟病的有效防治和科學用藥提供參考。同時,建議在使用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防治稻瘟病時,應與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如三環唑、稻瘟酰胺、異噻菌胺等影響病原菌致病過程或誘導植物抗病性的藥劑,或戊唑醇、丙環唑、氟環唑和苯醚甲環唑等三唑類殺菌劑,或咪鮮胺、春雷黴素、稻瘟靈等殺菌劑混配或桶混使用,儘量避免使用單一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進行病害防治,以避免或延緩稻瘟病菌對該類藥劑的抗藥性產生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