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生物科技行業或將一片向好,CRO

CRO/CMO行業作為新藥研發中的重要一環,承擔著降低藥企成本、提高研發效率的任務,行業收入與藥企的研發支出直接相關,服務對象主要包括:海外中大型藥企、海外初創生物醫藥公司、國內成熟傳統藥企、國內初創藥企。


一、宏觀分析


政策層面:年初中央關於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的政策,重點佈局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的發展,這新一輪的基建投資將帶動行業發展,緩解國內融資困難的不利影響;在藥審改革催動下,國內醫藥企業加大對me-too創新藥的研發,在仿製藥帶量採購的壓力下,國內傳統醫藥企業必須轉型研發,為CRO行業帶來更多下游訂單;港股、科創版等為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了更開闊的融資渠道,註冊制使得投資和退出機制逐漸清晰,投融資景氣度持續走高,龍頭企業有望持續受益,給CXO行業帶來更多機會。


經濟方面: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美國股市一週內觸發兩次熔斷機制,整個市場對經濟持較為悲觀的態度,對於海外收入比重較高的CRO板塊衝擊很大;國內疫情防控措施及時,部分省市、各行業陸續復工生產,尤其是鼓勵對醫用防護物資、診斷試劑和新藥研發的力度,央行開始釋放流動性,大批資金流入相關產業方向,有望可以減少部分CRO企業海外收入的下滑。


社會方面:中國和海外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對於慢性疾病和腫瘤的治療需求增長,驅使大型跨國醫藥企業不斷尋找新的藥物,研發投入保持高佔比;國內 CRO 企業通過依賴工程師紅利立足(目前國內工程師素質高,較歐美成本低,更具性價比),且工程師紅利現階段可以持續,CRO 企業受益確定性強。


科技方面:在創新藥的高風險高收益驅動下,全球市場初創醫藥企業投入到最前沿科技的研發和產業化中,逐漸成為生物醫藥研發活動主力,在一、二級市場受追捧,融資情況較為樂觀;專利懸崖驅動其不斷尋找新的潛力藥物,研發投入保持高佔比。


二、行業整體態勢


2018 年全球CRO市場規模578億美元,中國市場達58億美元,未來有望持續增長。CRO市場規模和藥物研發支出有著緊密聯繫,同時也保持著較為同步的增長態勢,從整體市場來看,全球CRO市場從2014年的401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578億元,複合增速為9.6%,隨著CRO行業滲透率的不斷提高,整體市場增速略高於藥物研發支出增速。而中國市場則從2014年的22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58億元,複合增速為27.4%,保持高速增長。


專業化分工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隨著中小型醫藥企業的不斷增長,必然會經歷專業化分工。CRO/CMO/CDMO 企業長期於專注新藥研發過程的某個環節,專業化能力較高,可以提高企業效率;同時項目制收費有助於企業降低其成本,因此CXO行業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疫情之後,生物科技行業或將一片向好,CRO/CMO在新潮中煥發生機


1、全球醫藥行業呈現較為明顯的分工模式,高風險高收益的新藥研發一般由小型靈活的生物技術公司主導,大型跨國醫藥企業會根據新藥早期臨床數據選擇是否收購。小型生物技術公司通常人員精簡、成本敏感性更高,對CRO 行業依賴度更高


2、風險投資在高風險高收益的驅動下積極參與新藥研發早期,提供資金支持,2019年醫藥行業實現融資107億美元,在前11個月其他細分行業投資下降的趨勢下,醫療行業逆勢增長10%。納斯達克、港股和科創板等也為創新企業賦予了更為寬敞和穩定的融資渠道,增加了資金的來源。


3、根據Frost & Sullivan統計,2014 年至今,醫藥行業研發投入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到2018年,全球醫藥行業研發投入為1740億美元,五年複合增速5.3%。中國市場新藥研發處於起步階段,總體規模雖然較小,但近五年複合增速高達16.9%,仍有望繼續保持。根據 Pharmaprojects統計,截止2019年1月,全球新藥數量達16181,與 2018年底相比,臨床前藥物數量有顯著增加。


4、在帶量採購、鼓勵創新藥等政策的影響下,近年來中國傳統醫藥企業研發投入總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化藥領域,上升明顯。從 2018年研發費用/銷售費用佔比來看,國內只有7.5%,與全球13.7%相比,研發費用仍有較大的提高空間。


5、步入20世紀以來,新型靶點發現速度放緩,基礎研究突破進展減少,新藥研發成本持續增長,研發耗時拉長。據Tuft統計,全球新藥研發成本從70年代的1.79億美元,增長至目前的26億美元(包括資本的時間和機會成本),但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卻不斷下降,2018年僅為11.4%。

CRO企業的參與可幫助醫藥研發企業減少臨床耗時,據統計,對於臨床1期、2期、3期、新藥審批階段可分別減少23、58、43、31周,總耗時減少至342周。CRO企業一般承包藥物研發相對外圍工作,工作人員整體薪酬也低於醫藥企業內部研發人員,因此很多醫藥企業願意將部分工作外包,CRO行業滲透率不斷提高,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6、在國內藥物發現和臨床前CRO滲透率較高,在海外臨床階段CRO滲透率比較高,主要是因為歐美醫藥企業在藥物早期發現更有優勢,但臨床實驗費用很高,而國內醫藥企業主要以me-too創新藥研發為主,外包費用更聚焦於藥物發現階段。


三、國內CRO行業競爭態勢


中國醫藥市場屬於新興市場,專業化CRO公司起步較晚,但增長較快,加上中國的人口紅利和鼓勵創新政策的加持,中國將走出不同於歐美的高增長之路。


疫情之後,生物科技行業或將一片向好,CRO/CMO在新潮中煥發生機


1、美國醫療改革雖然短期內使得美國醫藥企業面臨較大降價壓力,為了保持自身長期競爭力,這些跨國醫藥企業研發費用一直保持長期穩定的增長。1990年,醫藥行業研發費用的84億美元,到2001年增加至298億美元,FDA審批通過的新藥數量也在90年代後期快速增加。


2、CRO企業是在研發的規範化下應運而生。1974年第一個外包業務產生,90年代,克林頓醫療改革政策使得藥價承壓,企業提高研發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激增,促進了CRO企業收入規模的快速增長,這可以從各CRO公司財報數據反映出來。


3、國內醫藥研發外包服務長期處於較為落後的狀態,21世紀後,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陸續成立CRO企業。2000年藥明康德成立,成為醫藥行業首個名義上的CRO公司。CRO企業對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國內人力和實驗室成本較低,因此承接了很多海外訂單,起步階段取得了快速發展。實驗室相關服務對人員和設備的要求相對較為容易實現,國內目前主要為臨床前CRO,而

臨床CRO服務能力還有進一步滲透的空間


4、從數據上看,國內CRO龍頭企業——藥明康德,近年來呈現高速發展態勢。公司2018年收入96億元,員工數17730人,躋身全球前10大CRO企業之列,但相比於國際CRO龍頭IQVIA的700多億收入,仍有較大差距。


雖然國內市場基數較小,但總體發展空間並不遜於海外。在人均創收上方面,海外龍頭 CRO 人均創收在100萬元以上,而國內CRO企業均不足 100 萬元,甚至低於50萬元,盈利能力目前還具有比較大的差距。


5、目前國內CRO企業集中於競爭激烈的臨床前服務,對於臨床試驗外包服務佈局不深,國內公司和歐美髮達國家臨床試驗的差距還比較大,真實世界研究的數據和管理能力方面仍是短板。國內CRO公司想要在臨床CRO領域長期立足腳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6、國際CRO企業主要圍繞新藥臨床環節,提供包括患者招募、數據分析、臨床試驗優化、後期藥物警戒、真實世界研究和市場準入等一體化服務,國內臨床CRO各個環節較為割裂,互補作用較弱。但國內臨床CRO具有和當地政府、醫院機構良好關係的本土優勢,現階段低水平新藥臨床試驗的劣勢也會隨著不斷優化而改進,最終有望提高競爭力。


7、併購是常見的拓展業務手段,對優質CRO公司進行併購整合具有良好的戰略意義。海外CRO龍頭企業曾歷經多重併購重組,業務範圍大幅開拓。LabCorp以61億美元價格收購CRO龍頭企業Covance,成為目前CRO企業TOP1,Inc Research和InVentiv Health於2017年宣佈合併成立Syneos(全球 TOP2 的CRO企業)。目前國內有超過500家CRO企業,市場競爭激烈,份額分散,未來併購重組將成為國內CRO 企業必經之路。


8、海外龍頭CRO企業通常與跨國醫藥企業採取簽訂戰略合作的方式綁定長期利益。國內CRO客戶以國內初創研發企業和傳統仿製藥企業為主,相對更有話語權,一些CRO公司目前也在積極組建各類產業基金,通過一級市場投資實現與創新藥企業的利益綁定,獲取更多的創新成果。

四、國內CRO企業分析


新藥研發的不同階段對CRO企業的要求大不相同,CRO企業通常針對研發的階段開展自身業務獲取發展,也有極少部分像藥明康德這樣典型的平臺式C

國內CRO企業數量眾多,根據火石創造統計,國內CRO公司超525家,其中臨床CRO企業248家,臨床前CRO企業262家,綜合性服務外包企業15家。國內臨床前CRO主要從事化學合成業務和藥理、毒理、藥代服務,從事動物模型、藥物篩選的公司則相對較少。


疫情之後,生物科技行業或將一片向好,CRO/CMO在新潮中煥發生機


CRO服務的不同環節的技術要求差異較大,企業的成功關鍵因素也各不相同。


在藥物發現階段,關鍵因素包括靶點的發現和先導化合物優化;實驗室服務關鍵是實驗室人員的素質;CMDO/CMO關鍵是產能的規模和效率;臨床CRO主要是臨床中心數量、入組速度與成本、項目經驗、SOP流程、臨床干預能力、數據統計與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的要素。國內CRO在藥物發現階段滲透率很高,現階段的競爭格局較為優異,技術平臺較為豐富:


藥學、藥理學和毒理學為臨床前藥物評價三大環節藥效學評價建立動物模型最為關鍵,藥明康德、睿智化學和昭衍新藥涵蓋的疾病動物模型種類較多。

毒理學評價,公司的資質較為重要,昭衍新藥的安評資質最為全面,擁有北京和蘇州兩所實驗室。藥明康德蘇州安評中心、美迪西、康龍化成、博濟醫藥緊隨其後。


根據海外經驗,藥物發現和臨床前研究主要為實驗室工作,總費用在550萬美元左右。臨床試驗費用可達2.45億美元,接近臨床前費用的5倍,是CRO市場最大的板塊。近年來國內新藥研發進程加快、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推動,臨床前創新藥研發項目陸續進入臨床階段,使得國內臨床CRO服務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國內臨床CRO發展相對較慢,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藥項目經驗,例如臨床干預方案設計、臨床數據管理系統、數據分析統計等能力較為匱乏,後續隨著技術進步和企業管理水平提高,有望進一步分享臨床CRO業務快速增長帶來的紅利。


目前國內的臨床CRO企業主要以1期臨床為主進行扎堆,對臨床2期、3期試驗業務提供的服務較為受限,主要企業包括:泰格醫藥、博濟醫藥、方恩醫藥、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昭衍新藥、潤東醫藥、海金格、諾思格等。


CMO主要業務模式為醫藥企業的中間體、原料藥、製劑生產提供製造服務。CDMO 側重於高技術附加值工藝研發能力,為創新藥提供工藝流程研發優化、配方開發及試生產等服務。受益於MAH制度,國內仿製藥和新藥研發活躍度提高,CMO/CDMO公司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隨著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和審評審批的加快,將迎來CMO/CDMO的快速增長。對於小分子化藥和大分子生物藥CMO/CDMO來說,隨著訂單增加,產能和效率成為影響其成長的關鍵因素,海外龍頭企業正在佈局擴張產能,國內藥明生物有望全球領先。


重點可以關注藥明康德、泰格醫藥、藥明生物、金斯瑞生物、康龍化成、凱萊英、昭衍新藥等平臺和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