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碼背後的政府“趕考”

健康碼背後的政府“趕考”

文 | 王剛

1986年,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出版了《風險社會》一書,開門見山地指出:當今人類社會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由此,他首次提出現代社會本質上是一個風險社會,如何管理風險、在眾多不確定性之下作出決策,這是城市治理的長久命題。

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漏斗,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進行了嚴格的篩檢,最終存留下來的都是時代的必需品。

病毒傳播依舊兇猛,海外多國已經連番失守,超級大都市繁華的表皮之下,隱匿的脆弱和不安被逐漸暴露。很快,疫情防控成為了多國多地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試煉。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人口流動帶來的隱患不可忽視,復工的資格確認、疫情的繼續監測是重中之重。

健康碼成為了這期間的一個新物種。

健康码背后的政府“赶考”

作為疫情期間被“趕製”出來的產品,健康碼是防控時刻恰到好處的改良,亦被認為是現代城市公共衛生醫療系統升級的新方案,其背後既潛藏著騰訊、阿里等巨頭平臺的敏感嗅覺,又揹負著數字化城市治理的深切期望,以及民眾對於其未來價值的殷殷暢想。

我們不禁有所思:健康碼意味著什麼?它對未來城市治理有什麼作用?它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而後湮滅?

健康碼:一款走紅的現象級應用

有“碼”在手,出入無憂。

健康碼,以真實數據為基礎,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崗人員通過自行網上申報,經後臺審核後,即可生成屬於個人的二維碼。該二維碼作為個人在當地出入通行的一個電子憑證,實現一次申報,全市通用。

據報道,2月9日,深圳成為了全國第一個“憑碼出行”的城市:全面實施人員通行認證管理措施,各類住宅小區、城中村居住人員進出小區需出示健康碼。

一時間,健康碼進入大眾視野。

當時的文件顯示,深圳地區所有在各類住宅小區、城中村居住的人員需通過微信小程序“深i您”公眾號等平臺自主申報個人信息,並依憑獲取健康碼進出小區,無須再做登記。

這意味著,想要在小區、公司和停車場的保安面前暢通無阻,先學會亮出這個碼:通過各地疫情服務小程序或微信城市服務領取。值得一提的是,在阿里旗下的支付寶中,也很早就推出了申報健康碼的功能。

健康碼只是紙質通行證的簡單代替嗎?不然。

按照傳統做法,疫情期間人員流動時,各地蒐集數據主要靠各單位填報,程序較為繁瑣,而社區人員出行則靠紙質通行證,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健康碼的推出則有效解決了2個關鍵問題:1)個人對自己接觸史等信息不對稱問題;2)主觀意願不願披露問題:健康碼是出行“剛需”。因此,健康碼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蒐集的便捷性。

可以說,健康碼與疫情的緊張程度密不可分,是各地嚴峻的抗疫勢頭與復工復產的剛需推動健康碼迅速流行了起來。

為何17年前的非典時期沒有這種產品呢?

其原因不僅在於彼時國內大互聯網平臺還未真正建制,缺少大流量產品,更在於近十多年是國內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爆發的時期。加上各地政府普遍對於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接受度提高,為健康碼普及提供了土壤。

深圳開百城之先的背後,是騰訊扮演了防疫健康碼的平臺提供者角色,畢竟,騰訊健康碼是由騰訊政務團隊自主開發,承載在月活超過11億的微信這款應用之下。

此外,基於騰訊雲技術支持的各地疫情服務小程序都在陸續升級騰訊健康碼功能,而小程序無需下載、打開即用的優勢,大大降低了騰訊防疫健康碼的使用門檻。

健康码背后的政府“赶考”

根據各方披露的數據,騰訊防疫健康碼已經累計亮碼了25億人次,已有北京、廣東、四川、雲南、天津、貴州、上海、重慶、黑龍江、廣西、湖南、湖北、安徽、青海等近20個省份陸續上線,覆蓋了廣州、深圳、武漢、福州等300多個市縣。

疫情是一場硬仗,健康碼重新定義“抗疫”

“抗疫”是與時間賽跑,是與舊系統、舊規則的抗衡。

1月23日,史無前例的武漢封城正式啟動。彼時,全國各地的病例不斷增加,恐慌情緒不斷蔓延,城市大機器出現了口罩荒、防護服不夠用、檢測試劑數量有限等物資短缺現象。

一時間,切斷傳染源、查找疑似病人成為當務之急,無人機田間地頭喊話、封村攔路、居家隔離2天外出一次,各級政府工作人員要做的就是全力阻斷人員流動和接觸。

健康码背后的政府“赶考”

這當然會給基層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基層工作人員都忙成了“三頭六臂”。人員不夠、手續繁雜、表格過多、數據不通,居民也有著非常差的體驗。要知道,科層制上報,各等級之間諸多溝通環節,基層工作難度相當大。

對於這種現象,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景根元在2月19日曾談到:重慶正處於人員返程、企業復工的疫情防控關鍵時期。而個人健康狀況主動申報自查和被動查驗是目前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手段,但在排查中,存在多次採集、多頭採集、數據格式不統一等問題,這不僅給基層工作人員增加了負擔,也給市民的安全出行帶來了不便。

為充分發揮大數據智能化產品在防疫工作中的作用,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聯合市委政法委等部門,組織騰訊、阿里等互聯網龍頭企業,免費開發了重慶“渝康碼”。

“所有在渝居住且接受當地村(社區)管理的人員、來渝返渝人員,均可採取線上或線下方式申報辦理,市民一人一碼。”

可見,健康碼的橫空出世實現了扁平化社會治理,以民眾錄入-平臺數據核驗-發放健康碼-自動統計分析的形式讓基層得到減負、市民實現安全出行。

政務智能化:一道十萬火急的考題

健康碼切中的政務服務領域,讓其具備了更為完整的生命力。

當前,政務市場普遍存在傳統IT廠商和新型互聯網廠商等多股技術服務方,但是隨著這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在增多,更加複雜的管理需求對淺層次的政務信息化提出了深刻挑戰。

信息化與智慧化這兩個概念,實際上很多人到現在都沒有很好的區分開來,很多智慧政務運營商實際上在做最基礎的信息化工作,把某個區域、某個場景進行數據的提煉,但是遠遠稱不上“智慧”,即進入到讓數據去決策和執行的階段。

在我國,國家信息化體系一般有6個要素:信息資源、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安全、信息化應用和信息化人才。城市信息化也是圍繞這6個層面展開的。

一直到今天,很多城市發展所倡導的產品與技術,都還是原來信息化時代的這幾個核心要素,最終也都沒有逃脫原有概念。

不過,疫情期間,政府對疫情小程序和健康碼的需求,以及諸多AI測溫等技術的運用,充分體現出政府數字化的進程已經從最早的信息化進一步升級到智能化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與傳統IT廠商不同的是,互聯網廠商觸達客戶的能力,以及把握客戶需求的能力成為更重要的因素,也讓政府服務進一步升級,其核心是以人為中心來倒推整個流程的梳理和數據的互通。

就像騰訊健康碼,已經形成統一的流量入口,因地制宜推出了各個城市版本,多種語言方便在華外籍人士使用,同時增加的“家人代辦”功能也讓老人和小孩免去了不便使用手機的困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基於《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防疫健康信息碼接口標準》,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在2月29日推出了全國範圍的“防疫健康信息碼”,將逐步推動全國健康碼互通,騰訊正積極參與推動互信互認工作。

滿足人的需求,讓城市裡的企業和個人有實實在在的感知——這也是騰訊WeCity未來城市解決方案的關鍵點。

目前,“WeCity未來城市”正以騰訊雲基礎產品和能力為底層,整合在政務領域的經驗及成果,為數字政務、城市治理、城市決策和產業互聯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並通過微信、小程序等工具觸達用戶,已在長沙、武漢等城市落地。

後疫情時代,智能應用或成為重要“新基建”

產業是科技進步的獲益者,而民生、政務是現代社會至關重要的產業形式。多年來,我國民生領域新應用非常之活躍,政務領域則亟待新技術力量的注入。

健康码背后的政府“赶考”

當下,中央一錘定音,“新基建”身負使命,榮耀加身,當之無愧成為“穩經濟”這場硬仗的重要抓手。

雲計算、大數據、5G、AI、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使得城市整體規劃性增強,產業互聯網的時空貫通、產業鏈打通,民生與政務有機會做到高效協同。

如同騰訊CSIG總裁湯道生所提到的那樣:

“傳統基建,解決了物和人的連接,公路、機場的修建,給區域帶來繁榮的商業;而數字化新基建,解決了數據的連接、交互和處理。5G、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給產業升級帶來更大的空間,推動形成新的產品服務、新的生產體系和新的商業模式。 ”

的確,疫情會結束,但在疫情期間被激發的用戶需求會被保留被延續,在線學習、在線問診以及健康碼的使用習慣會持續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推動物理世界的原子和數字世界的比特進一步產生連接力。

此過程中,城市這個生命體也將逐漸走向成熟,政府的城市治理也將進入新的階段。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