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談談你的看法?

未來有望山


我現在同意荀子的觀點。

孟子最具有代表的一句名言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意思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有人會變壞,無非是環境和習慣的影響而改變罷了。

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荀子認為“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荀子認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天性,是任何能都具有且不能抹滅的,與孟子主張不同的是,孟子認為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而荀子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他們的骨子裡都是一樣的,之所以二者有區別,則在於後天的所學、所行和所為才會區別開來。


銀鈴巧笑兮綠頭鴨


我覺得,人之初,性本無。小孩子剛生下來,沒有善惡意念,沒有善惡傾向,更沒有善惡分辨能力,大人不教他,既不行為示範,又不語言教導與勾通,很可能小孩子會一直爬著走,一直是嗷嗷叫。由此可見,後天教育和引導何等重要,教善的學善的,教惡的學惡的。不然老人為什麼會說“子不教、父之過”呢?為什麼會說“教不嚴,師之墮”呢?孩子是我們的繼承者,沿續者,是我們國家、民族、家庭未來,把家教、學教放在重中之中是我輩義不容辭的責任。



漢江庸叟


人之初性本善何為善?說白些就是人剛剛初生的時候給一家人帶來了喜慶,為這個家帶來了新成員。可謂懵懂無知時,初來乍到變為一好事。此為一善

人之初性本惡何為惡?簡單些就是人初生之時給自己的母親帶來了痛苦。母親在生下自己時的疼痛如24內骨齊斷,母親煎熬此苦把自己生下。可謂懵懂之初確讓自己母親如此煎熬,此為一惡。

人之善惡由世人評論,為什麼很多人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呢?人生在世,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你做的每一件事,是好是壞,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按照別人的想法去活,別人說你好就好,說你壞就壞,那麼你永遠活在別人的眼下。

所以說人之善惡由世人評定。自己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如果一個人沒有那麼多的貪慾。那麼就不會去想人是否是善,還是否是惡。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那麼他是善還是惡呢?我們普通人和富人沒法相比。我們只需要做好每一件事,讓自己的家人過得幸福,過得美滿。那就是天底下最大最大的善事了。


清風Love


人之初性本善,非性本惡。

嬰兒生下來就會哭、會吸食、會睜眼、會睡覺。慢慢的會淺笑了,小手會擺動了,再後來一雙小腳也會動彈。就這樣慢慢成長,大多是在一歲,一歲多才學走路,咿咿呀呀想學說話。在這期間,他們沒有任何的自私行為,沒有不善良的舉動。有時候你給他個小東西,他手抓一會又會鬆掉的,他也許會偶爾抓你一下,但那都是無意識的行為。又慢慢的走路也學會了,話說的也差不多了,這個時候是關鍵。往往大家們無意間帶著小孩會說很多自私的話。比如,“走,回家了,把東西拿回家”。還有和小朋友們玩耍的時候,大人總會說:這是我們的,那是我們的。和小朋友打架的時候,家長很多就會護著自己的小孩,怕自己的小孩吃虧。

所以說,小孩是被大人薰陶感染長大的,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也本來是善良的,只是在學習大人們的說話和做法,自己才會慢慢的在大千世界裡苟同著相同和不同。又慢慢長大了,會在各種學校裡學習了,在學習和生活期間,會看到、學到、聽到很多的好(善良),也有和不少的不好(所謂的惡)。就是這樣,慢慢的生活在了歲月的磨練當中了,這期間,小孩子們的善,和惡也在不斷的在自己身上分配和轉化,以至於到後來的長大成人的各種表現,都有向好的一面,也會有自私,不好的一面。假如我們把剛生下來的嬰兒放在一個只有無私奉獻的樂園裡,直到長大成人,那他們基本上就是向善和從善的人。大自然中的高山大地、天空海洋、樹木叢林、都是無私的呈現在那裡的。只有動物們會因為覓食,因為生存不斷的獵取和自私。那麼說到這裡,也就明白了,動物生存的道理,這是動物界的規律。那麼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雖然也逃不脫生存這一法則,但是如果從早從小教育的好的話,生而知之,還是會學到很多向善的東西的。

常言也有說:從小看大。說明孩子要從小培養好的重要性。


阿英嘎


我覺得是,人之初性本善,因為人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汙染的,而且是知足的,因為除了吃就是睡。

而當他慢慢的長大,見識了別人吃的好,穿的好,然後有了攀比心理,然後就有了慾望,然後就有了嫉妒心,然後就有了爭奪心,然後一切的愛恨情仇就來了。

當你掉入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的時候,如果再想出來,那是太難太難的了,當人遇到壞的環境的時候,心就會變得煩燥不安,當遇到好的環境的時候,又會開心快樂,如果什麼都沒有遇到過的情況下,他的心是安靜的,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

總之,不是環境改變你就是你改變環境,如果在環境改變不了你,你也改變不了環境的時候,你就會像聖人一樣,長居清靜地。

如果你現在的心安靜不下來,那是你已經被慾望心恐懼心所汙染了。要不怎麼會說很難很難出來了呀!

不用懷疑我說的話,除非你的心靜不下來,當你的心能夠靜下來的那一刻。你就會知道這是不會錯的。

當然了,如果人沒有慾望,社會就不會發展,但這和人之初性本善不正好相對嗎?不正好是人一大性全變嘛。

這就是我要表達的,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修心人家


謝謝,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了生的旅行時是一張白紙,為人之初。其幼年涉世增智長識時性本善。隨著成長壯大後步入社會,經營生活中人的醜惡面目以各種形式出現,如坑,蒙,拐,騙等等,走向了性本惡。




山裡老人


人的精神意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可以從<>中一探究竟:“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由此可知,人性的本善,還是本惡,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


笑說奇談


性善論與性惡論都是古代哲學家為自己的哲學理論找的依據。

孟子所謂的“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善”,而是“無惡即善”,強調的是人生下來並沒有什麼惡念。孟子根據“性善論”,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張。後來的“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一種演繹,是為了強調“習相遠”,用以規範人們的行為。

荀子所謂的“惡”實際上指的是人的天性本能,“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榮辱》)荀子所說的“惡”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惡”也不一樣。荀子根據“性惡論”,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如果這個“性”指的是人的性格,那可以說,人之初生,就如同一張白紙,什麼性格也不會有;如果這個“性”指的是人的天性,那就只有生存的本能,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不舒服了就要哭,這些本能既非善也非惡。人可能會有一些基本性格的差異,比如有的人愛動有的人愛靜,有的人遇事易衝動有的人遇事能冷靜等等,這些與善惡無關。所有的善惡意念,都是在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中慢慢濡染的。我們會濡染上什麼?是“善”?還是“惡”?那就看個人修行了。

先賢哲人所講的道理,值得我們後代子孫所有人尤其是家長思考。


漢江蓑衣翁


這是個終極問題,或許永遠不會有答案。

比思考這個問題更有意義的,或許是在現實中做個怎樣的人吧。

太難了!

雖然我們可以脫口而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到了現實中,卻到處充滿了善無定評,惡無定論。

人性面前,善惡實難料啊。

有時候,我們明知是善卻不敢為不能為不願為;我們明知是惡不敢與之決裂鬥爭。皆因有壓力、有私心、有利益耳。

中國文化中,善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重在行動。與其向前追問”性善性惡”的初衷,不如往後追求”止於至善”的結果,用一生的修行來回答這個終極考問吧。



讀書燒飯打太極


對於《三字經》裡的這句人們是在熟悉不過了,但顯然這句話是很有爭議的。早在百家爭鳴階段,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三種。性善論的代表莫過於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這是人的本能。

而經常與他唱反調則是一名後世稱之為告子的人,告子是無善無惡論的代表。告子認為人性無分善惡就如同水流動時無分東西一樣,哪有溝就往流,但孟子卻順著這個比喻說水即便無分東西,但還是分上下的,在極端情況下水也可以往上流,但那並不是水的的本性,反映到人身上來講,人有時候也會作惡,但作惡顯然不是人的本性。

對這千年的爭論我還是喜歡王陽明的這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認為,人心本無善無惡,待到事情發展跟切身利益相關時,就有了善惡,即所謂關心則亂,人又有一良知來告訴那人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至於那人最後有沒有按照良知指引的去做,則又要看那人格物的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