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綠色立縣”成果報道之二:“沁才回巢”帶領村民致富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記者 晉升 通訊員 李秀文)

近年來,在“綠色立縣”戰略引領下,沁源縣郭道鎮黨委政府積極落實縣委、縣政府“沁才回巢”計劃,通過召開“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座談會,廣泛宣傳當地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鼓勵有識之士投資家鄉建設家鄉。成功引回在外經商多年的楊玉亮,在該鎮龍門口村“回巢落地”,註冊成立沁源縣聖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現累計投資3000餘萬元,為帶領全村群眾致富走出了第一步。

沁源“綠色立縣”成果報道之二:“沁才回巢”帶領村民致富

養殖場

郭道鎮龍門口村,位於沁源縣城西北部,距離縣城50公里,距郭道鎮20公里,全村由龍門口、陳家溝、大圪老三個自然村組成,在冊有121戶303口人,耕地600餘畝,林地4萬餘畝。當地群眾主要以種地、養殖、外出打工為生,生活都比較困難。在外經商打拼多年的楊玉亮在鎮政府召開的“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座談會上受邀回到了家鄉。回到家鄉的他,看到了依然在脫貧路上奮鬥的鄉親,看到了縣委縣政府“綠色立縣”戰略下發展沁源的決心和信心,看到了家鄉對投資沁源者的系列優惠政策和招商引資引才引智的誠意。於是他義無反顧地回來了。2017年4月,他回到家鄉成立了沁源縣聖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落地到目前,已累計投資3000餘萬元,建成佔地10.29畝,年存欄可達1000頭的標準化養豬場一個,土雞散養基地一個。年可消化當地馬鈴薯15萬餘斤,帶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23人穩定脫貧,實現年人均增收2000餘元,同時解決本村及周邊村58人的外出務工問題。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龍門口村委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與聖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聯合運作,將進一步整合周邊多種資源優勢,依託“花坡旅遊公路”的開通,和當地原生態的村落、特殊的山勢氣候、4萬畝林地天然氧吧等獨特優勢,推動龍門口村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的提檔升級,將此區域逐步打造成一個集藥食同源種植、生態牧場、創意農業園區、田園食宿和戶外運動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

藥食同源種植區:一是流轉土地200畝,大量種植優質馬鈴薯、大豆、油菜、玉米和蔬菜,確保養豬場食料和有機肥料的循環利用;二是沿花坡旅遊公路沿線300餘畝的荒山荒地,用於種植連翹、金銀花、金菊等觀賞性中藥材的種植。

生態牧場養殖區:一是租用龍門口村(西村溝)撂荒土地約30畝,擴建萬頭育肥豬養殖基地;二是規範化建設萬隻生態蛋雞散養區;三是利用豐富林地資源,籌建百頭肉牛放養場。

創意農業和品牌土特產生產區:結合地方傳統技藝,挖掘地方農產品特色,註冊獨特土特產品牌,召集樂於鄉村創業的有識之士,規劃創意農業和品牌土特產品生產區。一是完成馬鈴薯澱粉生產線建設,實現馬鈴薯粉條、粉皮加工投產達效;二是保留村內石磨、石碾,復建老式糧食加工廠,喚醒鄉村記憶;三是新建油料加工廠,用於菜籽、大豆油加工。

田園食宿區:一是依託4萬畝林地天然氧吧、瀕臨花坡景區的區位優勢、當地特殊氣候、原生態村落土房、土炕特色和生態種植區,打造“夏住沁之源”式避暑聖地和民宿體驗區,讓遊客不僅可觀光、住宿、度假,還可以親身體驗採果、農作、遊樂,瞭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二是規劃建設由生態餐廳、燒烤區、野餐區組成的田園美食區,讓遊客可在採摘區內採摘新鮮瓜果蔬菜,在加工區內自己動手烹飪喜歡的農家菜,也可以在露天燒烤區邊欣賞田園風光邊享受時尚美食。在重要節假日,也可以設置露宿營地,開闢田園野餐區,舉辦篝火晚會,讓遊客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純淨空氣、泥土芬芳,感受漫步田野的愜意人生。

戶外運動區:利用當地豐富的山地資源和全縣不斷開闢的自駕遊線路,引進運營團隊,建設戶外運動區,開展如登山、徒步、山地自行車、攀巖、野外露營等戶外活動,豐富生態田園綜合體的項目內容,增強遊客駐留的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