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龍魚概述

龍魚的學名是“scleropages”,意為舌頭骨咽狀,按動物分類學劃分,龍魚屬於骨舌魚科 (又叫骨咽魚科)。在龍魚的原產地,人們稱其為 Arowana,即西班牙語“長舌”的意思,當地華人發音為“亞羅娃娜”。

早在遠古石炭紀 (3.6——2.9 億年前) 就開始出現於地球,歷經各紀元地理環境的變遷 (如板塊漂移、氣候變化等),衍生成現在分佈於各大洲,並且外觀不同的幾個種族。

因其體型碩大扁長,軀幹覆蓋著碩大的、排列整齊的、閃耀著光芒的鱗片,口大,口唇角有兩條鬍鬚,遊動時候神態悠然,活像神話中的“龍”,故此得名“龍魚”。它至今仍保留著遠古時代的體型特徵,素有“魚類活化石”之稱。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在中國大陸稱之為 “龍魚”、香港人稱之為 “龍吐珠”(可能是由於幼龍的卵黃囊像龍珠的緣故)、臺灣人稱之為 “銀帶”、日本人稱之為 “銀船大刀”或亦直接稱之為 “龍魚”。

龍魚是一種自遠古生息繁衍至今的魚種,有一段漫長時光可供追溯。 早在遠古石炭紀時就已經存在的龍魚,據今已有三億四千五百萬年以上的歷史。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這批隸屬於骨舌魚科的古代魚大家庭曾經活躍於岡瓦那古大陸水域之中。之後,隨著地球上地殼運動變化,岡瓦那古大陸被撕碎成數大塊,形成了今日的美洲、非洲、澳洲等等之“新大陸”,而骨舌魚家庭們自然也就隨之分散東西。

由於大陸數度變遷,生存地區轉移,世代繁衍不斷,致使龍魚分佈區域相當廣泛,包括了目前亞洲的東南亞,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以及澳洲與新幾內亞,並且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洲所發現魚的化石中,也出現了這類魚的化石。

當眾多的古代魚種絕對多數的毀滅之後,龍魚作為極少數保留下來的魚種,至今還保持著遠古時代的體形與習性,因此,在極具考古價值的同時,也獲得了“魚類活化石”之稱。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圖為羅平縣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出土的龍魚化石

龍魚正式被學術上發現和關注始於 1829 年。當時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美國魚類學家溫帶理博士 (Vandell) 為其定名。1933 年法國魚類學家卑魯告藍博士在越南西貢又發現紅色龍魚。

1966 年,法國魚類學家布藍和多巴頓在金邊又發現了龍魚的另外一個品種。之後, 又有一些國家的專家學者相繼在越南、馬來西亞半島、印尼的蘇門答臘、班加島、比婆羅州、泰國以及澳大利亞和非洲發現了另外一些亞洲龍魚、澳洲龍魚及非洲龍魚的品種。

於是,骨舌魚科的龍魚被進一步細化,分為亞洲龍魚 (紅龍魚、金龍魚、青龍魚)、美洲龍魚 (銀龍魚、黑龍魚、象魚)、澳洲龍魚 (星點龍魚、斑紋龍魚) 和非洲龍魚等。而真正作為觀賞魚引入水族箱則始於上世紀 50 年代後期的美國,直至 80 年代起才逐漸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龍魚現存的品種依其產區的不同,數量上有極大的差異。如銀龍、澳洲龍數量龐大,不愁絕種;亞洲品系的龍魚,原本數量就有限,加之飼養的風潮愈演愈烈,捕捉的人在重利可圖的誘使下進行濫捕而招致數量銳減,幾乎瀕臨絕種。於是在 1980 年成立的華盛頓野生動物保護條約中,亞洲龍魚被立例保護,由此更凸顯它的珍貴。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龍魚中的紅龍比起其他的古代魚種,所受到的關愛絕非其他魚族可以比擬。 1980年,華盛頓公約開始明文禁止此類野生魚種銷售及撈捕行為,整個熱帶魚市場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一些國家不得不開始雷厲風行地查緝。而一些主輸出國,如印尼,也開始將本國紅龍列為國家級生物,一切出口行為在輿論強大的壓力下逐漸消聲匿跡。無價暴漲與輿論壓力均未能降低龍魚的魅力,在亞洲許多野生紅龍之原生產國,遵照華盛頓公約內容,嚴禁捕撈與出口野生紅龍。

但是另一方面,面對已經日益稀少的野生紅龍也極思覆育之道,最少已有超過三個國家 (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 及近 20 個政府與民間團體成功地以半人工野放方式使紅龍順利地產下它們的子代。這次紅龍原產國與華盛頓公約組織建立一套良好的覆育繁殖體輸出方案,並且已經廣為流傳與使用。那便是將受保護的野生紅龍 (第一代) 嚴格把關,禁止輸出。

但是經由第一代野生龍魚所產下的人工子代之“後代”也就是“F3”(第三子代) 在其幼魚時期便植入野生動物辨識專用之晶片,並且向華盛頓公約組織申請註冊。經由所得到的申請售證方可正式銷售至其他海外國家。而這些輸入國 (如日本、美國、中國大陸) 也方能憑其證明得以免除國際輿論的壓力。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龍魚經過億萬年的遞延而進入現代人們的水族箱,併成為極其珍貴的觀賞魚魚種,其中經歷了戲劇性的變化過程。最初,在人們的眼裡,龍魚與其他食用魚沒有什麼不同,也許古代原始人類就已經用魚叉捕獲龍魚作為食物。

公元 1978 年,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兩家釣具店同時向馬來西亞某家英文報紙宣稱,該釣具店才是馬來西亞首家金龍魚販賣商店。

其中一家指出,該店早在 1972 年開業時,因其東主喜愛釣魚,進而將所釣獲之龍魚擺設於自家店內販賣,由於驚見魚鱗金光閃閃,因此取名為金龍魚;

另外一家商店也表示,他們才是將金龍魚發揚光大的創始店,起始於該店一群釣魚發燒友經常把釣到的龍魚售給該店,而該店擺設販賣已超過六年的時間,論年資也比前一家商店久遠,這數年來已售出百尾以上之金龍魚。

當時,這家報紙在釣魚專欄相繼報導這兩家釣具公司爭名奪利搶第一的消息時,便使得金龍魚零售市場一觸即發,加上市場行情看俏,水族商家一窩蜂投入經營,一隻質量良好的過背金龍魚瞬間身價百倍,民間亦於一時之間群起效尤,愛好者近乎瘋狂地追求飼養。

根據飼養熱帶魚的人士所言,最受歡迎的飼養魚種就是龍魚,雖然它的價格昂貴,但仍是有許多魚迷不惜花費巨資購買水族設備來飼養龍魚,並引以為傲。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龍芯及證書


龍魚作為觀賞魚的發展歷程

龍魚雖然在 1829 年就被發現,但剛開始時一直被當地土著居民作為食用魚而存在。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其作為水族箱養殖的觀賞魚而出現於北美地區,之後不斷髮展,直到 80 年代才逐漸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

亞洲龍魚則是首先在東南亞地區掀起飼養風潮。因其形神皆似龍,故在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經商的一些華裔僑商將其作為招財魚引入水缸養殖,之後逐漸風靡整個東亞文化圈,奠定了龍魚作為風水魚的神聖地位。

而這一風潮的興起也使得濫捕龍魚之風盛行,1980 年華盛頓公約組織將亞洲龍魚列為瀕臨滅絕的動物,同時嚴禁在棲息地捕撈等限制,造成個人飼養亞洲龍魚漸漸成為一種奢望。直到 1989 年華盛頓公約組織在瑞士的洛桑召開第七次會員大會,給予印尼限量的輸出配額,但輸出的配額不超過 1500 條。

而且這些限量的輸出配額還是印尼一家亞洲龍魚場所繁殖出的龍魚第二代,並不包括野生個體。隨著人工繁殖技術的逐步成熟與穩定,1994 年華盛頓公約組織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召開第九次會員大會上,印尼要求取消限量配額。

同年 8 月 25 日,新加坡彩虹魚場及馬來西亞祥龍魚場向華盛頓公約組織申請註冊,獲准銷售他們繁殖出的第三代及後的亞洲龍魚。但要求銷售的亞洲龍魚必須在魚體達 13—15 公分時,植入有記號的電子微型晶片,以作為識別身份的記號。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南亞龍魚養殖業的發展

人工繁殖龍魚最早誕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岑株吧轄縣,這個事情說來很是偶然。當時,一家熱帶魚養殖場將賣剩的龍魚放入池塘中,不久後竟在塘邊草旁發現有小龍魚在水中游。該塘主很是興奮,經過一段時間研究,終於發現了龍魚繁殖之謎,困擾多年的謎團就這樣在無意間被破解。

剛開始,該塘主並不打算向外公佈龍魚繁殖的事情,並悄悄制定了一項龍魚繁殖計劃。但由於在這個過程中大量收購各式龍魚的舉動引起市場議論,最終消息傳開,龍魚可以通過人工繁殖。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之後幾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的龍魚繁殖場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技術也是不斷進步。經過各國的努力,人工養殖龍魚也獲得了國際銷售許可。到 1995 年,印尼 8 家,馬來西亞有 2 家,新加坡 1 家,總共 11 家亞洲龍魚繁殖場獲准銷售所繁殖的第三代及之後的亞洲龍魚。

龍魚之所以被冠上古代或活化石等形容詞,是因為在龍魚身上保存有許多原始魚類才具有的特徵。1980 年,亞洲龍魚列為瀕臨滅絕的生物,嚴禁在棲息地捕撈等限制,個人飼養亞洲龍魚成為奢望。隨著 1989 年華盛頓公約組織開始給予印尼龍魚的輸出配額之後,龍魚成為觀賞魚逐漸走入市場。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可以被用做商業目的的龍魚,全部來自於龍魚的第二代及後代。繁育員必須對繁殖的龍魚進行標識和鑑定。鑑定是關於該動物特徵、歷史、分類和其他特性的文字詳述。在標識和鑑定的過程中,繁育員必須在魚體內植入一個註冊過的微型芯片,並配有產品鑑定證書。這些可在印尼銷售及外銷的第三代及之後的亞洲龍魚必須在魚體達 13-15 公分。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紅龍魚的起源

紅龍只算是古代魚家族眾多成員之一。不過,比起其他的古代魚種,紅龍所受到的關愛絕非其他魚族可以比擬。
目前,全亞洲注目的焦點都停留在東南亞所產之龍魚身上,這一類型之龍魚,由於色澤紅亮,深受東方民族喜愛,根據婆羅州土著描述,他們的祖先與紅龍魚早就生長在當地,而是大約在 1970 年才被當地印尼人與華人飼養在家中池塘觀賞,到了 1978 才開始運銷國外,野生紅龍魚在早期 (1978 年) 採捕,均是在卡紅大河下游區,由於河面寬廣、水深,白天不容易捕獲小龍魚或中龍魚,當地土著便利用晚上,水面較涼時,不論大、中、小龍均會現身於河邊淺水區覓食特性,進行撈捕中小魚,或專挑有口含幼龍魚之親魚下手。

或者是利用每年九月至翌年二月,加里曼丹雨季來臨時,由於雨勢不斷,使水位暴漲,淹沒臨近低漥,待雨勢稍歇,水位稍退,低漥區地區便形同水塘,而當初因覓食遊進低漥區,但水退後來不及游回主河流,便如同甕中鱉,任隨土著撈捕,如此利用雨季的雨勢大小產生水位差,撈捕紅龍的數量最多,也就是從前俗稱產期的主要原因。

後期因下游大量濫捕,魚源日缺,便開始往中、上游撈捕,由於中上游大部份為原始森林,沼澤密佈,主河面也較狹窄,當地土著則是依水搭建木屋居住,出入則以小舟為交通工具,木屋與木尾間則搭蓋木橋,互相連絡交往,土著則利用區段特性採用只能進不能出圍柵,佈下大網等龍魚進網,或如同下游方式,待深夜至淺水區撈捕龍魚。

日本、美國、泰國、馬來西亞、臺灣等國,而遂漸掀起飼養龍魚風潮,到 1980 年更是轟動水族界,廣受愛魚者鍾愛,均驚為“天魚”,尤以日本為甚,所以市場價格始終高居不下,進而導致產地遭到大肆濫捕。許多大型龍魚與幼魚不斷地以各類走私方式輸送至全世界各地。

野生原生種紅龍發源地!!坤甸(PONTIANAK)~卡普窪湖魯(KAPUAS HULU)~聖塔倫大湖(DANAU SENTARUM)~布都西寶(PUTUSSIBAU),當地人都不敢去,很亂的一個地方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印尼大湖水質適合紅龍生長,當地居民以湖裡的魚為食。最初印尼虎在當地是用來吃的,隨著大量捕撈出口到國內,價格上漲。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當地的魚場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當地的魚場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嚶嚶可愛的小龍魚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分類準備發貨的幼魚


魅惑龍魚世界–馬來西亞的龍魚發揚史

武吉美拉湖由於興建水壩,使得水位上升,漫淹山谷,在上游處依稀可見站立水中的林木與小樹叢,這樣的環境提供了過背金龍絕佳的繁衍場所,可惜在有經驗的漁夫捕撈之下,數量日益減少

1957 年馬來西亞正式脫離英國宣佈獨立,當時全馬華裔幾乎佔該國人口中半數,馬國政治實力似乎將落在華裔的手中,但由於種族政治複雜的因素,因此 1963 年時,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脫離自立成為一個國家,使馬來西亞原有的華裔人口由五成降低為三成五左右,由於居住在南洋的華裔居民,同樣承襲中國原有的風俗文化,使得 "龍" 在華裔人民心目中代表著尊貴吉祥好兆頭的觀念也流傳了下來,因此在家中飼養金龍魚除了顯耀身份之外,最大的目的是用於居家風水上,因為在華裔傳統風俗中,認為金龍魚乃是居家避邪煞之氣最佳風水魚之一,同時也是民間流傳最多神話傳奇魚只。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自馬來西亞立國以來,觀賞魚之中能深入民間且至今仍深到愛戴的,首推金龍魚,金龍魚不單只是華裔民族愛好飼養,此一飼養風潮也感染到馬來民族,記得當時許多國產消費品均紛紛採用金龍魚當商標,不論在食油,食米,食鹽或糖果、玩具與衣服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上,都被當成商標使用,而金龍魚真正被融入社會文化當中,則是去年大馬國產轎車以金龍魚為名,使金龍魚正式成為水族寵物的主流。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由食用魚演變為觀賞魚之過程

公元 1978 年時,吉隆坡兩家釣具店同時向馬來西亞某家英文報紙宣稱,該釣具店才是馬來西亞首家金龍魚販賣商店。其中一家指出,該店早在 1972 年開業時,因其東主喜愛釣魚,進而將所釣獲之龍魚擺設於自家店內販賣,由於驚見魚鱗金光閃閃,因此取名為金龍魚;

另外一家商店也表示,他們才是將金龍魚發揚光大的創始店,起始於該店一群釣魚發燒友經常把釣到的龍魚售給該店,而該店擺設販賣已超過六年的時間,論年資也比前一家商店久遠,這數年來已售出百尾以上之金龍魚。

當時這家報紙在釣魚專欄相繼報導這兩家釣具公司爭名奪利搶第一的消息時,便使得金龍魚零售市場一觸即發,加上市場行情看俏,水族商家一窩蜂投入經營,一隻質量良好的過背金龍魚瞬間身價百倍,民間亦於一時之間群起效尤,愛好者近乎瘋狂地追求飼養。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賭博與龍魚

以往前來南洋打工的華裔,大多數是屬於礦勞工階級,除了養活自已之外,也得把賺得的酬薪一半匯回老家養育父母妻兒們,而當時也把中國各種生活習慣帶到南洋來,其中的賭博更是當時勞工們尋求發財的美夢之一,進而促使英政府將賭博業合法化,在當時便成立了一家賽馬場,賽馬也兼設賭博,而馬會也開始一種猜 4 個數字號碼的賭法,稱之為萬字票,也有 3 個數字之千字票,還有類似臺灣樂透彩之類的多多彩也相繼成立,每星期都會開彩 2 至 3 次獎,自從有了各式合法賭博之後,馬國賭博業一時興起,最大支持者仍以一般勞工階級較多,賭徒們除了可從汽車車牌註冊 4 個號碼取得購買靈感之外,求神拜佛也是靈感來源之一,更離譜的還有把各種發生在生活中的離奇瑣事聯想一起。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自獨立後龍魚在 70 年初期才走入家庭當觀賞魚,記得當初飼養龍魚時,由於龍魚在成長期內,鰓蓋兩面會出現類似阿拉伯數字的線紋,常吸引一群賭徒天天前來觀看鰓蓋上的線紋變化,在多方猜測之下,只要想象力豐富,不難會把線紋與數字聯想一起,如此眾多的賭徒裡,只要一位猜中萬字票,那便是又靈又準了,而消息很快在群眾的渲染之下傳了開來,民間很快就進入你養我也養的境界中,可說是視龍魚如財神爺。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金龍魚發揚之鄉

距離吉隆坡郊外約有 55 公里之 "八丁燕帶" 園坵裡頭,原有著無數的原始湖泊與河溪,消息傳開後,幾乎每天都圍繞著大量為垂釣金龍魚而來的冒險家,馬來西亞各大小河溪湖泊從此不再寂寞,八丁燕帶的各湖泊河溪更是遭受嚴重破壞,有人將水抽乾捕龍,有人下藥麻醉抓龍,大夥兒幾乎是竭盡全力,不將之撈絕似乎不肯罷休,八丁燕帶中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溪數量有十多個以上,總面積約有 2.5 平方公里左右,金龍魚竟然在一夜中化為烏有,往後十數年竟也沒有再聽說有任何人曾在此地釣獲龍魚的消息,八丁燕帶捕龍故事也再不會有人特意去回味,而今龍迷們似乎也無人提起八丁燕帶曾是金龍魚的故鄉,終使八丁燕帶今天也能夠幾乎恢復到原始時期。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武吉美拉湖過背金龍

在遭受破壞的河溪湖泊之中,幸運的武吉美拉湖雖在近郊,但因為早被政府規劃為蓄水湖,供應中馬北部鄰近鄉鎮,並將之擴建為巨型水庫,因而使得剩下的龍魚資源擴大,逃過滅絕的危機,否則,相信下場也與八丁燕帶一樣難以想象。

武吉美拉湖的過背金恰巧在金龍魚頂峰期時被推出,但

由於湖面較大,非一般人力所能控制,才無法將之一網打盡,不過該地每年只有 9,11 月份才有稚龍出現,加上當地土著並不太歡迎外來的魚獵者,硬將之列入本地人謀生之地,使得外客也只能透過大盤採購,而由於數量越來越少,使得價格一直高高在上從不曾跌降,各地採購商也只能在每年數百隻稚龍中分配比例得到一些,因此曾出現人工繁殖之後代稚龍假冒野生種於此銷售的情形,可是不幸在近期中,武吉美拉湖被某家財大氣粗集團所開發,將之發展為水上樂園渡假村,並大大宣傳池中尚有無數高檔之水族,歡迎垂釣~不禁令人為之擔憂不已。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東海岸青龍

觀看西馬來西亞地圖時,不難見到中央部分是人煙稀少之處,同時也是西馬來西亞最大的原始森林區,而在這片熱帶雨林中也將西馬來西亞的地圖從中分為東西兩邊,恰巧西邊只出產金龍,而在東邊也只出產青龍。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金青二色有如楚河漢界般分界清晰,為何龍魚同在一塊地域中也會有此分別, 這應該是大自然的奧妙吧~事實上,青龍比金龍的分佈更廣泛,東邊至少有三州為其棲息地,而最早發現有青龍的是吉蘭丹州的白沙湖 (Pasir Puteh),最奇怪的是此地並非在深山之中,棲息於此的青龍也與其它地方有所分別,鰓蓋兩邊都長有線紋,是其它地方少有之特色,雖然吉蘭丹州與丁加奴州和彭亨州等地都有青龍被捕捉到,但一般顏色多有不同,這是龍魚原生地最有趣的一項探討,各種龍魚的生長都是在黑水區,為何東邊之龍會是綠色的,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野生龍魚分佈區

金龍:

距離西馬來西亞吉隆坡市北郊的八丁燕帶鎮 (Batang Berjuntai) 約 10 公里左右的一處園坵中,也是龍魚的發揚地,目前龍魚也幾乎在當年被捕撈殆盡。

過背金龍:

西馬來西亞中部霹靂州之北部的武吉美拉鄉鎮中的蓄水庫,又稱武吉美拉湖 ( Bukit Merah

Lake),湖面出水河道連接霹靂河,大湖總面積共有 5 平方公里左右,由於靠近高速公路,湖邊一部份己被髮展成水上旅遊渡假勝地。

青龍:

1.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彭亨州百樂鎮的百樂湖 (Tasik Bera)。

2.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彭亨州斯里再也村 (Sri Jaya)。

3.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彭亨州興樓弄邊國家公園 (Endah Rompin National Park)。

4.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彭亨州大漢國家公園 (Taman Negera)。

5.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丁加奴州吉地湖 (Kerteh)。

6.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丁加奴州肯逸湖 (Tasik Kenyir)

7.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吉蘭丹州白沙湖 (Pasir Puteh)。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人工繁殖龍魚誕生了

1986 年在柔佛州的岑株吧轄縣,首度傳出龍魚可以在人工的環境下生出小龍魚了,由於有一家熱帶魚養殖場將店中賣剩的龍魚放入池塘中,不久後竟在塘邊草旁發現有小龍魚在水中游,一時興奮將之撈起,也在當時破解了多年來的龍魚繁殖之迷,興奮歸興奮,該池塘主人原先並不準備向外公佈,還悄悄訂下計劃繁殖小龍,由於必須對外大量收購種魚的情況下才可繁殖,塘主便委託一家中部水族商大量收購各式龍魚,無論是健全或殘缺,除了眼盲之外一律全收,如此大舉動立刻引來市場議論紛紛,謠傳四起,最後終於有消息傳出,龍魚真的可以繁殖出小龍魚來了。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繁殖區

柔佛州:

西馬來西亞南部,也是全馬最大養殖地,目前共有 6 家擁有產地證書的養殖場,連同未有產地證書的養殖場共有十數家,一般生產過背金、紅龍、青龍。

1. 彩虹: 岑株吧轄。產地證書養殖場

2. 祥龍: 岑株吧轄。產地證書養殖場

3. 金江: 岑株吧轄。產地證書養殖場

4. 金源: 新山。產地證書養殖場

5. 金崗: 東甲。產地證書養殖場

6. 祥龍: 永平。產地證書養殖場

霹靂州:

武吉美拉鎮,在湖邊附近也有一家過背金飼養場。

砂勞越州:
東馬來西亞古晉市是位於婆羅洲的西北部,與野生紅龍出產地的印度尼西亞坤甸市相隔不遠,也屬於馬印邊境山脈交界區,兩地居民除了可通陸路來往之外,古晉市也有小型飛機直航坤甸區市,航程約 45 分鐘,由於是最靠近紅龍原產地,地質與水質也比西馬較適合生產紅龍,促成古晉市水族業者也投資從事養殖龍魚,目前亦有 3 家龍魚養殖場。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今日馬來西亞在觀賞魚方面除了原有天時地利繁養殖條件之外,也是大部份亞洲流行的高檔魚發揚之地,在過程中不難見到馬國的華裔與賭博環境或風俗文化也是促進觀賞魚發展條件之一,除了龍魚曾與賭徒有相關性之外,過去血鸚鵡與七彩神仙魚的發展也近乎相似,前者在馬國被稱為風水魚與後者名為 "神仙" 之外,最近在馬國與東南亞流行彩鯛羅漢的風靡也有很大關係。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今天只要在馬國一沾上有利於風水與賭博的名聲,並在媒體宣傳力下,市場很快就會進入鄰國新加坡,而只要進入新加坡之後,只有一水之隔的印度尼西亞亦很快會受到影響,而馬國與泰國南端交界,兩國人民往來甚密,馬國觀賞魚只要是高檔價,不難吸引泰南一帶水族商,流行觀賞魚只要一進入泰南,很快就會在泰國也開始流行,只要這四個國家一開始,香港、臺灣和中國大陸這三地的市場,基本上便會在稍後受到來自東南亞影響之下而愈見蓬勃,至於日本與韓國隨後也會跟隨流行腳步,觀賞魚在亞洲流行正是一種河溪式連貫性的發展,隨著各國之間信息的流通,相信將有利於日後水族業的迅速發展。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關注

龍魚的文化與歷史,轉載自 「水族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