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之鄭國——從一個間諜看秦國的人才觀


間諜,一般是派到敵對國家刺探情報、散佈謠言、搞破壞活動的,可是,在戰國時期,竟然出現了幫助敵對國家搞基礎建設的間諜。

而韓聞秦素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

——《史記 河渠書》


《史記》人物之鄭國——從一個間諜看秦國的人才觀

鄭國渠示意圖


這就是韓國的"疲敵"之計。韓國為什麼會出這麼一個奇葩計策呢?

我們看一下韓國這幾年的經歷就知道了。

使用這個計策的是韓桓惠王,派遣鄭國到秦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46年,而桓惠王從公元前272年上臺,統治韓國長達三十四年,由於過於平庸,竟然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我們看一下從韓桓惠王上臺到派鄭國為間諜這段時間,韓國都幹了什麼事。

據《韓世家記載》:

桓惠王元年,伐燕。

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

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降趙。

十四年,秦拔我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萬於長平。(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經過此戰,趙國元氣大傷。)

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

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滎陽。

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

韓桓惠王上臺之初,還有些雄心壯志,出兵比自己更弱小的燕國,準備來個一鳴驚人,不過應該沒什麼結果。如果攻下一兩座城池,太史公會記下的。之後,就一直是被動挨打、丟城失地。丟了這麼多土地之後,也沒見韓桓惠王有什麼外交、經濟、軍事手段來提高國力,報仇雪恨,完全就是混日子的狀態。

出的唯一一招,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混招。

韓國的這種做法,正表現出韓國君臣的短視,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久的打算。


《史記》人物之鄭國——從一個間諜看秦國的人才觀


而此時的秦國正值嬴政上臺,呂不韋當政,國力強盛,四處攻城掠地,處在發展的大好時期。

鄭國渠歷時十年而成,確實消耗了秦國不少的人力物力,可是事實證明,此舉並沒有影響秦國擴張的步伐,因為從秦王政元年到秦王政十年這十年間,秦國在呂不韋的掌控下還是不停的攻城略地。

而鄭國渠建設成功,"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鄭國渠為秦國的統一事業添磚加瓦,做出了不少貢獻。


《史記》人物之鄭國——從一個間諜看秦國的人才觀

鄭國渠遺址


不過看了韓桓惠王的表現,我們也不會為這麼一個奇葩的計策感到奇怪了。

不知道鄭國做間諜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這個結果,不管有沒有,都說明鄭國不是一個合格的間諜。

鄭國是一個合格的水利工程師。搞技術的人往往是不關心政治的,把渠建成,造福天下蒼生就是我的願望,至於哪國百姓收益,就不是我考慮的事情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鄭國修渠的過程中,秦國就發現了鄭國是韓國的間諜,目的是要"疲秦",間諜嘛,自然要抓住殺掉了。

鄭國給秦國君臣指出了此事的利弊"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我雖然是間諜,但最終受益的是秦國。

秦國就沒有殺他,還讓他繼續主持修建鄭國渠。

這也表現出秦國對人才的態度,不管出身、不管來歷、不管目的,只要是能幫助秦國發展的,一律重用。

秦國君臣不像韓王那樣短視,秦國看到的是長遠的利益,修鄭國渠在短時期內可能會費些人力物力,但從長遠來看,一定是有好處的。


《史記》人物之鄭國——從一個間諜看秦國的人才觀


而秦國對待一個間諜這樣寬容,不但沒有處分,還讓他繼續主持修建鄭國渠。這其實與秦國長久以來對待人才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秦國從秦穆公開始就非常重視招聘人才,秦孝公更是公元前361年頒佈了曠古爍今的招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為了招募人才下了本錢,秦孝公之後的幾代秦王,都很重視人才的招募。

秦國對人才的使用真正做到了不分國籍、不分出身、不分目的,只要能為秦國的強大出謀劃策,一律重用。

秦國的名人很多是別國人,如:虞國百里奚、少數民族由余、衛國商鞅、魏國張儀、楚國魏冉、魏國范雎、燕國蔡澤、楚國李斯。這些人在秦國都得到了重用。

別國的皇親國戚都能在秦國做到相國,楚國楚王負芻之弟,在秦國做到了國相,被封昌平君。

而范雎、張儀、商鞅等等一大批人都是其餘六國的讀書人,在別的國家鬱郁不得志,來到秦國後大放異彩。

就連韓國派來的間諜,秦國照樣用他興修水利。

而秦國為了招募更多的人才,還主動出擊、四處蒐羅。

百里奚本來是虞國大夫,晉國滅虞時被俘虜,而秦穆公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妹妹,百里奚作為晉獻公妹妹的陪嫁送往秦國,半路上百里奚逃跑,被楚國人抓住做工,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是個人才,派人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之所以用五張羊皮,是因為怕給的多了引起楚國人的懷疑而不放人。

由余本在少數民族地區做官,秦穆公知道他有真才實學,就多次派人拉他入夥,並許以高官,由余最終答應進入秦國。

范雎更是在魏國被打的奄奄一息,扔進廁所中,秦國使者聽說范雎有真才實學,把他救出,帶回秦國,而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

《史記》人物之鄭國——從一個間諜看秦國的人才觀

秦國使用人才有兩個顯著特點是:

一是不論國籍、不論出身,只要有才,一律重用。

二是注重實用,秦國用人的目的很明確,要幫助我富國強兵、擴張領土。

秦始皇是暴君,殺人如麻,刻薄寡恩。不過,好像沒有影響對人才的使用。

曾經要趕走在秦國的所有客卿,被李斯一篇《諫逐客令》及時制止。

秦始皇要王翦出兵滅楚,王翦要六十萬軍隊,而李信只要二十萬軍隊。秦始皇就派李信出征,結果戰敗。秦始皇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並答應王翦的所有條件要王翦出征。

王翦當著秦始皇的面說出:"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的話。秦始皇哈哈大笑。

就連那個說秦始皇"少恩而虎狼心"的大梁人尉繚,最終還是留在了秦國,為秦始皇出謀劃策,用金錢收買其餘諸侯國的大臣為秦國所用。這個計策最成功的地方是在齊國,齊國國相後勝被秦國收買,秦國滅亡其他國家時,齊國袖手旁觀,最後輪到了齊國,直接投降。

這也表現出秦國對人才的態度,注重實用,你還對我有用,我可以容忍你對我的無禮。

秦國對人才的態度決定了來秦國的人才的特點:法家、縱橫家、政治家、謀略家。這些人紛紛來到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華。

而儒家、道家、墨家、名家、農家等等從來不來秦國,或者說既是來了也沒有被重用,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

秦國為各國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這些人才幫助秦國達到了擴張領土、一統天下的目的。


《史記》人物之鄭國——從一個間諜看秦國的人才觀


而反觀其他各國,在引進、使用人才這方面和秦國這樣重視又持久的應該有一個齊國了。

齊國齊威王設立稷下學宮,吸引學者來此講學、論辯、著述、立說,各個學派齊聚一堂。齊宣王時給七十六的學術名人賜予上大夫,賜予宅邸,並且"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就是賜給這些人爵位,宅邸,還不讓他們在政府中任職,讓他們專門研究學術。

齊國對人才的態度和秦國有明顯區別,齊國不太注重實用,更注重學術。

稷下學宮更像是一個學術機構,聚集了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等上千人在此講學、論辯,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思想的發展。

這些大量的人才在研究學術之餘,也順便給齊國政府出謀劃策。齊國也一度強大起來,號稱"東帝",滅亡宋國。

比較秦國和齊國的人才觀,秦國更加註重實用,秦國聚集的是縱橫家、法家、政治家、謀略家等實用性人才,這些人才到秦國的目的就是建功立業,封將拜相。

而齊國更加註重學術,聚集了當時所有學派的人才,他們的目的是研究學術,順便給齊國出謀劃策。

《史記》人物之鄭國——從一個間諜看秦國的人才觀

稷下學宮起到了吸引、聚集、培養人才的作用,為齊國的強大起了不少作用,但是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

其餘的諸侯國也有短暫的輝煌時期,沒能長久的持續下去。

韓國在公元前351年任用申不害變法,實力增強了,十幾年間沒有再受別國欺負,還擴張了一些領土,但是這種勢頭沒有保持下去,很快就衰落。

燕國,燕昭王上臺時也"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就是這時,樂毅、騶衍、劇辛等一批名人進入燕國,燕昭王與百姓同甘共苦,以至於"燕國殷富"。才有了樂毅帶領五國聯軍討伐齊國,把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然而,接下來的燕惠王就把一代名將樂毅擠兌走了。這種勢頭也沒能持續下去。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起步晚、起點低、環境差。

在別的諸侯國已經發展了上百年,打仗打得不亦樂乎的時候,秦國祖先才拿到周平王開的一張空頭支票。說是封地千里,實際上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手中,你能不能佔領就看你的本事了。

現在都知道漢中地區是一片沃野,而在秦國經營之前實際上是窮山惡水、鳥不拉屎的地方。

而最終統一天下的卻是秦國,這與秦國長久以來的重視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政策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吸引這麼多的人才為秦國效力,秦國統一天下只能是痴人做夢。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得人才者得天下,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