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沒有你,誰還能幫我?

《少年的你》:沒有你,誰還能幫我?

早上翻微博,看到李銀河對《少年的你》的讚美,立刻買了電影票。

前半段有點平淡,後半段卻總是戳到淚點,從電影院裡出來,還停留在影片的情緒裡。我相信,成年的我們多少會在這個影片裡看到少年時代的自己。

備受煎熬的歲月,唯一能夠信任的也許不是家長、老師這些大人,而是和自己一樣有著不好遭遇的同齡人,你們彼此信任,相互鼓勵,一起前行,期待看到光明。

就像小北和陳念。

01

《少年的你》:沒有你,誰還能幫我?

一個是總受人欺負的好學生,忍氣吞聲,一心要參加高考,離開那個充滿痛苦的地方,一次又一次被逼向絕望,卻對高考不鬆手。

一個從小沒人管的混混,打架抽菸,對生活不報什麼希望,因為她,看到了新的曙光,眼神裡的混沌變成了堅定,即便承受沉重的牢獄之災,也要成全她的明天。

兩個生活裡的絕望大過希望的人,看著那一點點光,奮力前行。

這樣的場景,並不總是發生在電影裡,邊緣人物交錯的人生經歷,在現實生活裡也時時上演。

我一個朋友跟我講過她的一個親身經歷。

她上初二時,學習好,在班級里人緣也好,後排的男孩子們就很喜歡談論她。

初中男生大多數還是比較羞澀,喜歡也會藏在心裡,其中有一個男生就總是借她的本子,在上面寫一些從閱讀本上摘抄的話,在她放學回家的時候,塞給她小零食。

但喜歡的話,男孩從未說出口。

而朋友當時只想著好好學習,希望能從小地方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初二下半學期開學後,那個男生再也未出現,後來聽同學說輟學了,朋友見他的最後一面是上半學期期末,領考試成績時,兩個人在走廊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了對方一眼。

朋友說:“如果故事就到這裡結束了,我也許會覺得這段經歷不過是少年時期最最普通的日常——一個男生曾經對一個女生好,而這個男生本身跟我沒有任何關係。”

後來,朋友在一次調座位時,恰好和那個對自己好的男生的朋友做了同桌。熟悉之後,同桌告訴了朋友很多關於那個男生的事情。

比如他爸媽離異,跟著姑姑生活,他以前給朋友買零食的錢是他晚上的飯錢;

比如他們出去逃課,那個男生突然有了心事,他說他喜歡一個女生,覺得生活有了點希望;

比如他住在姑姑家,寄人籬下,有很多身不由己;

比如他有點自卑,覺得他和朋友不是一類人。

“那時聽到這些背後的東西,也只是有點觸動,直到自己長大,才有幾分說不來的味道,在當下看來當時他對我的好真的不值一提,卻是他的全部,如果當年自己有機會鼓勵那個男生,也許會有不一祥的結果。”朋友後來感嘆道。

如今朋友已經大學畢業,在大城市工作,而那個男生仍然徘徊在小鎮。

希望對一個孩子來講真的很重要,特別是隔離在學校和家庭之外的問題少年,他們即感受不到家庭的關懷,也得不到老師學生的認可,一點點光就會讓他們找到存在的意義。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他們生命軌跡的參與者。

幸好陳念和小北都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並相互守護。

02

《少年的你》:沒有你,誰還能幫我?

陳念和小北達成聯盟之後。

上學路上,陳念再也不用擔驚受怕,插著耳機,走路的步伐都輕快了許多。

騎摩托車時,小北也不再是一個人,隨風而過,車的轟鳴聲在城市上空劃過一道快樂的音符。

《少年的你》:沒有你,誰還能幫我?

每次看和小北朝著同一個方向,在各自的視線裡,平行向前,都會覺得真好。一邊流淚,一邊想到自己曾經充滿恐懼和渴望有人保護的高中時代。

當然自己的那種恐懼,並不是校園霸凌,而是對未來的恐懼;渴望有人保護,也不是單純的戀愛情愫,而是希望孤獨的青春期情緒可以有存放的地方。

那個年紀,一邊是情竇初開的荷爾蒙,一邊是升學的壓力;一邊聽父母的話,一邊又有了做自己的覺醒,各種矛盾在還未成熟的心靈裡起舞,這些都需要疏導。

有這些情緒時,做為高中生,可以求助的途徑不是老師、家長,就是同齡人。

但是去跟爸爸媽媽說,在他們眼裡,你一個小孩子,整天哪有那麼多煩惱和憂愁,自然得不到回饋。

而對老師,又會有一種天然的抗拒吐露心聲。

所以唯一能依賴的就是朋友,他們不會嘲笑諷刺自己,也不會旁觀看熱鬧,而是理解。

片中,在學校總是緊繃著臉的陳念,唯有在小北的小屋裡,才會露出放鬆的笑容。同時一個驚慌失措,在大人世界總是得不到求助的人,才會如此信任關心自己的同伴。

《少年的你》:沒有你,誰還能幫我?

而施暴者魏萊之所以以頻繁欺負陳念,是因為在家庭中,魏萊是被欺凌者。因選擇復讀,她的父親整整一年沒有和她講話。所以,她變成學校中的欺凌者,以尋求內心的平衡。

相關數據表示:社上50%的施暴者來自有虐待行為的家庭,這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和傷害。校園暴力的產生,從來都不是施暴者一方的責任。而是需要追究到糟糕的家庭,甚至是畸形的父母。

什麼時候,父母這個角色真正理解大人的含義,不帶著很多個人偏見和自己的期待對待孩子,也許少年才真的能作為少年,不必揹負很多負擔,也不會把自己身上的戾氣發洩在周圍同學身上。

當然我們也無法完全排除基因裡“惡”的真實存在。

最重要的是,在困境面前,得不到家庭和學校的保護時,要感謝那些保護自己的同行人。

03

《少年的你》:沒有你,誰還能幫我?

自從小北說保護陳念,就從未忘記這個約定。

女警察問:“憑什麼你覺得北會替陳念認罪?”

鄭警官說:“我們現在的年紀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出事後,小北和陳念兩個人分別被安排在不同的審訊室,無論警方如何鞭策,兩人都堅守默契。

柴靜《看見》裡報道過一個真實事件—《雙城的創傷》。那個事情發生在一個叫雙城的西北小鎮,一所小學裡一週內連續有五名學生服毒自殺,獲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

在一步步的調查裡,發現小孩子之間的情感糾葛是事情的根源,但誰也不願意把事情的原貌告訴大人。

在原文的片段裡,家長哭訴著自己的不易:“我給她吃,給她喝,供她上學,還要怎樣?”

其中一名獲救孩子的家長,甚直接罵自己的兒子:“你為什麼不乾脆死了呢?給我惹這麼多麻煩。”

柴靜在採訪的結尾說:“雙城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家長們忽略孩子的內心世界的同時,孩子也在遠離家長。

不是孩子們不願相信大人,是大人值得信任嗎?他們相信同伴,會收穫同等的信任回報,但在大人這裡這個答案卻是不確定的。

雙城事件發生於2003年5月,到今天,無論是學生自殺、校園欺凌,抑或就在這幾天發生的未滿14歲小孩誘殺10歲小孩的案件,其實都一再提醒我們要重視孩子的內心世界。

小孩子的問題真不是大人想的那簡單,這類社會事件背後的複雜性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但有一點,在這個信息如此發達,孩子早熟的情況下,我們早就該以成年人的方式和孩子相處。

我們要試著看到孩子的希望之光,否則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爭取和解決問題。

而《少年的你》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視覺化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關於青少年的這個社會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給我們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思路,也讓我們對這件事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思考。

正如李銀河所說:“《少年的你》這影片嘗試描述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複雜和令人揪心的境況,其中並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一兩個招數可以解決,需要校方、警方、教師、警察通力配合,才能把陷入困境的青少年解救出來,使他們的青春像陽光下的花朵,健康地成長,美麗地綻放。”

在影片的結尾,陳念送學生回家時,緊跟著出現的是小北,影院裡不約而同出現了驚叫。

《少年的你》:沒有你,誰還能幫我?

因為有你,最終我們都贏了過去,沒有輸了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