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盤點近年來足協的種種昏招

近日足協提出了讓中超二隊打中乙的設想,引來了俱樂部的一度叫苦,球迷的一篇叫罵,雖然初衷也是為了中國足球的進步,但是不得不說足協近年來發布的很多決策都有待商榷,而俱樂部也想盡各種辦法應付差事,造就了中國足壇的很多段子。

首當其中的就是三年前推行的U23新政。

初衷雖然是立足未來,希望讓年輕球員獲得更多的機會,但是這種揠苗助長的模式真的就是好的嗎,雖然這其中也湧現出了一批像黃紫昌、何超、張修維等一批青年才俊,但是誠然中超內大部分U23球員是還不具備中超水中的,很多球隊為了保持成績不得不想盡辦法應付差事,這就出現了很多鬧劇,很多U23球員,要麼開場即被換下,要麼在垃圾時間內完成換人交差,最快換人記錄被不斷的刷新,沒記錯的話最極端的例子是在第13輪天津天海主場迎戰河南建業隊時,22歲的文俊傑首發出場之後,僅僅55秒就被裴帥替換下場,這也創造了中超聯賽的一項“奇葩”紀錄。也有一批球員24歲以前,拿著高薪場場首發,24歲生日一過便無球可踢瀕臨退役了,可謂鬧劇連連。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盤點近年來足協的種種昏招


再來就要說到足協這兩年推行的轉會費限令了:

專門針對聯賽內外援轉會費用虛高的現象,將內援轉會最高不得超過2000萬,外援最高不得超過4500萬,違反規定的需要交納同等費用的調節費。但是俱樂部同樣有辦法應對,提出了一個“組合轉會的方案”。所謂的用“組合轉會”的方式來規避調節費的方法就是將一億身價轉會費的國腳球員拆分成2000萬+若干個1000萬,也就是說賬面上國腳的轉會費是2000萬,但是與國腳一同轉會的梯隊球員或者是預備隊球員的身價提升到1000萬,這些人一同轉會到新球隊,然後這些組合的球員再回到原來的球隊,這樣一來球員完成了交易,也不同交調節費給足協。當年北京國安從延邊富德買進池忠國用了2000萬,恆大上賽季一口氣買入多名球員同樣是2000萬,上港引進中後衛於睿也是2000萬。可見2000萬的“組合轉會”已經成為了中超轉會的普遍現象,足協的政策完美地被中超老闆們一一化解。

再來就是今年提出的限薪令了。

所謂限薪令就是所謂的工資帽了,要求球員最高年薪不得超過1000萬,或許很多球迷要說中超大部分球員本身就是不值這個價格的,但是近年來隨著中超越來越火爆,引進了很多大牌外援,這些高水平外援顯然不會滿足於這樣的薪資,因此也有球迷感概2020年限薪令之下中超將再無大牌外援。

然而依舊不用擔心,​俱樂部老闆們依舊有辦法應對。前幾日一張奧斯卡成為上海上港俱樂部的副總經理的照片走紅網絡,引發熱議,據悉這張圖片是從上港隊的新春賀歲視頻上截取的,足協可以限制球員薪資,但是總不能限制俱樂部管理人員的薪資吧,雖然後面俱樂部官方闢謠了這個說法,但是不得不說各個俱樂部都還在努力規避足協的政策。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盤點近年來足協的種種昏招


不知道如果二隊打中乙的政策真正落地之後,俱樂部老闆們又要以什麼辦法來應對了,雖然初衷都是好的,但是足協在推行政策之前真的需要考慮是否真的切合實際了,不能只是“拍腦袋”搞一刀切。

也希望中超聯賽可以越辦越好,中國足球可以越來越好,早日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