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時評:細水才能長流 需防“下有對策”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 體育時評:細水才能長流 需防“下有對策”

新華社記者王恆志 王浩明 吳書光

“注資帽”“薪酬帽”“獎金帽”“轉會帽”——中國足協即將推出的《中國足球協會職業俱樂部財務監管規程》(以下簡稱《規程》)一口氣涉及這麼多財務“帽子”,其抑制盲目投資、轉會費和薪酬過高等現象的決心和力度可見一斑。

中國職業足球的財務問題,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足協這種改革措施,確實命中要害,對中國足球的發展是一件大好事。

有了《規程》,還需要有好的細則,更需要有好的執行和監管。在細則上,中國足球需要更加精細,避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老毛病;在執行上,管理者要嚴加防範“下有對策”的“魔高一丈”;在監管上,如何引入第三方力量嚴格監控,也是決定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足壇呈現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大量資金的湧入讓中超有了更強力的外援、更大牌的主帥,也給中超帶來了更激烈好看的足球、更高的上座率和關注度。但隨之而來的,也有外援引入“人傻錢多”的疑問、國內球員“高薪低能”的質疑……而隨著中國男足在國際賽場上一次次鎩羽而歸,“錢是不是用對了地方”的責問聲更是不絕於耳。

平心而論,職業足球沒有錢是不行的。中國足球在最低谷的時候迎來一段“燒錢”的快速發展期,這在當時顯然對於快速提升聯賽的觀賞度、吸引力和關注度有很大幫助,正是因為裡皮、斯科拉里等大牌教練,保利尼奧、胡爾克等大牌球星的加盟,才讓很多人重新走進球場、打開電視,再度成為中超的粉絲。

就像無數行業發展初期總是泡沫橫行一樣,中國足球前些年的大量投入,也有點泡沫經濟的意思。如果放任泡沫繼續吹下去,恐怕首先吃不消的就是投資人——如今的中超,早就過了三五個億可以玩得轉的時代了,這不僅對廣大中小俱樂部、即使是財大氣粗的幾家“土豪”也會漸漸覺得力不從心——而一旦泡沫吹破了,傷害的是整個中國足球。

仔細研究《規程》的幾大舉措可以看出,使俱樂部投資迴歸合理水平是一個大的目標。無論從眼下還是長遠來看,推行更為合理的財務制度對中國足球都利大於弊。

投資趨於合理、提高經營收入,這不僅是足協的要求,也是廣大投資人的心聲。而表態嚴厲打擊陰陽合同和逃稅漏稅行為,則是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未雨綢繆,在未出臺相關財務政策前,類似事件就已經屢見不鮮,未來打擊類似行為的力度和能力,恐將決定這個規程的效果和成敗。

如今具體限額額度尚未出臺,如何在維護聯賽秩序和保證財務制度之間找到最合乎實際的平衡點,也是這項改革措施的關鍵性因素。既不要一拍腦袋“異想天開”,也不要碌碌無為隨波逐流,這種要求,不僅僅是提給足協這個行業協會的,而是提給包括投資人、球員、教練以及其他從業人員在內的整個中國足球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打造一流聯賽、要成為百年俱樂部也不是短期之功,合理的財務制度毫無疑問將是成功的重要基石。只有當中國足球真正沉下心來細水長流,我們才不會總朝令夕改,也不用總想著“豪賭”奧運會或者世界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