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發明,先有理論依據再有實驗支撐,中醫也要走這個程序嗎?

923老石油


如果讓中醫也這樣做 就是在打壓中醫 中醫是我國五千年的傳承 不允許任何人懷疑 請那些中醫黑閉上你的嘴 不看好中醫繞道而行 也奉勸那些打著什麼祖傳秘方包治百病的假中醫好自為之 別再去辱蔑你的祖宗八代了


悅77070934


實踐出真知。中醫上的發明創造,不是先有理論再實驗,而是先有實踐再有發明。例如明未發生了大瘟疫,蘇州中醫師吳又可和其他中醫照東漢傷寒名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治疫,沒有治好,死人很多。吳又可在實踐中觀察發覺瘟疫是癘氣(現代稱病毒)所致,而不是風寒熱暑溼燥六淫所致,於是上升為理論,提出癘氣致病學說,著《瘟疫論》,成為世界傳染病學的一種創舉。這是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螺旋上升的過程。


江上俠chenxiliang


我個人認為,在病理方面,中醫的理論算不上是科學,而是玄學,距離科學的實證體系十萬八千里。玄學就是先人的迷信說法,也就無法自我革新丶不斷升級和提高,老祖宗永遠是聖人,永遠是最好。不可想象一門科學是永遠停滯丶永遠宣稱古代聖人,所以,中醫理論不屬於科學體系。但是中醫可以治病,是困為大量的生物性藥材中含有有效成份,中華幾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經過試錯發現了某些動植物的治療作用,這是經驗所得,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而現在的中醫也在用現代手段去檢測中醫中的有效成分丶進行病理分析和雙盲試驗,這是中醫自我突破的唯一渠道。


瀚海華炬


先有理論支持是最好的。先實驗後檢測檢驗認證是一種辦法,但絕對是不負責任的辦法,中醫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非典十七年過去了,當年中醫吶喊"中藥治癒非典"可至今也沒拿出一個證明有效性的檢測檢驗分析評估認證報告。十七年什麼藥檢也應該做完了吧。無非兩種原因,第一是心知肚明知道蒙人不去送檢。第二是送檢後被證明無效,不敢拿出檢測結果公佈天下。


用戶8077005654304


就我目前所知,發明專利的申請,在一般情況下有理論證明,再有原型驗證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發明專利並非在申請時就有具體的產品出來。而是在原型獲得驗證之後,一邊申請專利一邊完善產品,這為的是趕上市節奏。還有一些所謂發明專利,根本就不是為了用它的原理去生產產品,而是把這種方法(發明多數情況下被描述為解決某些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具體的技術設計)作為企業專利戰略的一部分,進行搶先申請註冊,為的是阻止競爭對手在該領域發展。所以我認為,在中醫有關的專利申請上,大可眼光開闊一些,提早進行戰略佈局,贏得先機,而不可落後於人,處處捱打。當然,把有關中醫的發明應用到現實中,又涉及到需要醫藥監管局的臨床實證審批,後面這個更嚴格一些,但是它和專利不是一回事。換句話說,即使有了專利,只能證明在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領先,並不能證明一定可以在市場上領先,二者是兩回事。但是有了專利保護,一旦產品和服務上市成功,就能夠享有專利保護期,這個期間(發明專利的保護期自申請日起算有20年)內,發明人可以獨享專利商業化帶來的有關知識產權收益,可以授權他人使用專利而收取專利費用,還可以進行專利轉讓獲得一次性的知識產權轉化收益。

另據我對中醫的理解,中醫開方子,並非一成不變,是要根據病人的體質、當前的疾病狀況甚至氣候環境,對症解決,解決辦法不一定是用藥,甚至可能是一些奇怪的生物、物理、化學、心理的方法,因為它依據的基礎理論是萬物相生相剋、互持轉化,完全是動態、辯證的治療方法,這樣在實踐中就難以歸類出可以大規模、標準化開展臨床應用的中醫方法來進行專利申請,等你去申請專利的時間,病人和環境都變了,還有什麼用呢?但是,中醫這些施治的方法,因為更多是個性化的,所以某些時候反而更有效。但是在邏輯上來說,對於解決個體問題有效的方法 ,對於需要很多案例來做證明的普適性醫療方法發明,往往又難以積累數據,這是一個難題。

所以我還有一種觀點,就是,專利申請,對於中醫來說,或只適用於一些重要的基礎理論或流行性疾病的處置方法,對於偏門的疾病施治方法,不一定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申請專利,因為市場轉化率太低,不如把它做為可以傳承的知識,用軟件把它開發成著作權,因為著作權(版權)比發明的保護時間更長,可以達50年!而且版權比專利權更容易推廣應用。

此外,我還有一個信念,就是專利制度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產物,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智力生產的秩序,但是它並非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在涉及生命的醫學方面,我反對把任何醫療方法或技術都專利化的做法,因為這種做法的本質就是不尊重生命,只注重商業利益的拜金主義。《我不是藥神》中給我們展示的魔幻現實,那些白血病患者雖然知道有解決方案,但是因為買不起專利保護的正版藥,而法律又不允許使用盜版藥,所以只能失去生命的情況,在我看來就是對現行專利制度的一種諷刺——我們是應當選擇鮮活的生命權利,還是應當選擇冷酷的金錢遊戲?

醫者,實際是“道”的護持者之一,承擔著當生命偏離“道”而生病的時候,幫助生命重返“道”的運行的責任,這個過程適當收取報酬,是護持“道”的需要。但是如果用所掌握的方法來榨取高額收益,就偏離了護持“道”的本質,成了“魔”的一方,這不是中醫傳承、立足於世要做的事。

我支持中醫多申請專利,為開展文化競爭而實施專利保護,但反對把醫學專利待價而沽、殆誤生命。


瓏荃堂


中醫是幾千年已經驗證了的,有效無異!

就像你是個男人,卻需要別人給你開證明一樣~

中醫的出路在於國家的重視和扶持,不需要國際證明,就像是我們自己家裡的秘方小吃,咱家自己做著享用就可以了,怎麼還得別人說好吃咱們才相信?

~~無聊透頂!


用戶9578530541090


中草藥在書中已經註明性味功能。依症組方,避開十八反十九畏即可。藥的性味功能雖相同,但力量千差萬別。力量差的可增量或增補類似藥。用藥如用兵。整體保證藥到病除功能。

藥方,一般一看,就知道此方力量大小。中藥方的秘密不在於量,而是藥名本身。

對藥方檢驗是一種藉口想否定的門坎。


藍天9856079199319


中醫有理論支撐,只是你們不能理解,不能將不能理解的東西就否認。就像中世紀否認日心學說一樣。

中醫有自己的理論支撐,而且按照這種理論支撐,是可以指導實踐治療的,那麼中醫的理論就是科學的。只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科學。

在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裡面說的很清楚:內景隧道,唯返觀內照者能照查之。真正要學好中醫,那麼內修內練是不可缺少的。


修仙大叔不靠譜


發明與發現不同,發現有偶然性,不具應用性,發明是在發現的基礎上、用於解決問題的。簡單的發明往往靠經驗,複雜的發明須理論支撐。中醫藥的理論形成也是通過無數個發現,不斷驗證形成經驗,無數經驗經歸納總結上升到理論的。經驗可形成偏方尤其是單方,若要形成複方,還須理論支撐。藥方是否有效,必須靠臨床檢驗。


肩周炎專家


雙盲實驗要有極嚴格的條件,對某種中藥方劑做藥效評估,八成連可供實驗的人數都湊不夠。

中醫中藥講究因人施藥,人體質有差異,藥也要做相應調整。

中醫好多理論現代技術無法證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