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大鏡:逆適應,才是最可怕的傳染病

疫情放大鏡:逆適應,才是最可怕的傳染病

01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想真正瞭解一個人,只需要在疫情期間,看看他每天都在忙什麼?

有的人每天不停地刷手機,關注著一切與疫情有關的消息。

早上感動、下午憤怒、晚上淚流滿面。

有的人抓緊時間王者榮耀上分、刷劇。

還有的學生剛剛解禁就迫不及待到處遊玩,朋友圈裡滿是景點打卡和秀恩愛。

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提醒他們,現在是上網課的時間。

疫情這段時間,網上充斥著無聊、恐懼、憤怒的情緒和低幼化的言論。

當然,我也看到那些努力在疫情期間保持專注學習的清醒者。

正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一個人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決定了這個人未來能達到的高度。

朋友熊博士就是一個值得我敬佩的人。

疫情期間,熊博士響應了“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化身網絡主播,直播間裡不斷和學生互動。

我們都知道,網課的效果是肯定沒有課堂效果好的。

畢竟全靠學生的自律,事實上這是一種很不可靠的東西。

而熊博士則堅持,只要他把課程上的生動有趣,就可以留住屏幕對面的學生了。

他每天早上起來都要把B站講法學的大V講師的課研究一番,晚上講完課還要和我討論課堂互動遊戲。

熊博士每天都要和我討論:

“今天學生的完課率是70%,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今天我的討論居然只有100個評論,還有100個同學是怎麼想的?”

“知乎的這個案例到底能不能用,會不會踩到紅線?”

起初,我覺得熊博士的做法很荒唐。

何必呢,有這點精力不如去發發文。

誰不知道“教學是公家田,科研是自留地”這種高校老師的“基本生存法則”。

況且,熊博士所在學校90%的老師都是選擇:直接用平臺提供的示範課。

這樣一來多省事啊,老師只要發著平臺預先錄好的視頻,隨便籤到下就可以混工資了。

至於學生進不進直播間,誰在乎!

我看了一下與熊博士教同一科目的某位教授的學生完課率。

大概只有10%。

我側面提醒他,他的這種做法會引來其他老師的嫉恨。

可是他帶著極其真誠的語調告訴我。

“如果我的整個課都用的平臺示範課,那是不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這個老師是沒有存在的必要?

“有一種東西比合群更重要,那就是職業成長。如果不成長,下一次災難來時,我們還是隻能當個被保護者。”

他說的我很慚愧,我突然發現,我所貫徹的“合群”是有代價的。

那就是我內心深處喪失了講好一堂網課的慾望。

而講網課恰恰應該是我的強項才對。

為了不被周圍人拋棄,在一種安全無壓力的工作條件下,我的核心技能退化了。

不僅僅是我,我發現很多人都存在“核心價值退化”這種現象。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我原本認為,疫情這種危機是可以激發出一個人的鬥志的。

但我卻驚訝的發現,相當一部人只能是“生於安樂,死於憂患”。

比如,西南聯大的學生,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由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反倒激發出他們的學習激情。

在西南聯大那個下雨就無法繼續講課的簡陋教室裡,培養出了無數的新中國行業奠基者。

反觀今天。

疫情這場巨大的公共危機裡,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內外挑戰,也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我們的線上學習軟件,只在不斷地被差評。

我們的很多老師只在不斷抱怨被網課逼瘋,絲毫沒有改進教學的慾望。

同時,在線視頻、在線遊戲、短視頻的播放量卻迎來了高峰。

這就是一件反常識的時代怪狀:危機面前,大多數人的休閒時間反而加倍了。

過去刷一個小時手機,現在就刷三個小時。

哪怕疫情剛剛結束,他們還是找不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很多人冒著二次感染的風險,再次擠爆各大景區,再次用無意義的休閒活動來填滿自己的寶貴時間。

而這種和平和安逸,是國家承受巨大經濟損失,無數醫護人員犧牲自我換來的。

我把這種現象叫“逆適應”。

而傳統的“合群觀念”,正大大加速“逆適應”的傳染。

比如,當面對疫情時,很少有國家願意學習中國的“強力控制”應對模式。

因為這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需要很強的行政執行力。

但是某些國家的“躺平策略”,就有很多國家爭先學習。

畢竟要是你隔壁的人面對困難自暴自棄了,這不僅會讓你選擇振作的難度增加20%,而你的不同還會被“躺下者”所指責。

疫情放大鏡:逆適應,才是最可怕的傳染病

02

我們討厭工作,討厭學習。

我們原本應該進化出一種更加高效的行為來適應這些被我們厭惡的事物,並逐漸獲得成長。

但實際上,我們為擺脫討厭。

並沒有選擇學習或提高,只是往“討厭”的東西里加入大量的“喜歡”,讓它變得不是那麼枯燥。

就好比討厭學習,我們沒有進化出促進自己學習的心理動力機制和注意力分配模型。

相反,我們卻用大量的“打遊戲”時間來沖淡學習的痛苦。

如果某一天學習的條件被摧毀了,我們突然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時。

我們不會去選擇學習,只會選擇打更多的遊戲來緩解焦慮。

除了“過度放鬆”,人還可能會陷入“虛假自我強大”裡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死亡顯化”。

即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死亡時,你是會奮力掙扎,還是會放棄希望呢?

這主要取決於一個人的自尊處理模式。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自我可能會被消除時,他有兩種選擇。

他可以選擇強化自己的核心技能,來武裝自己的自我。

他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真正打敗外界危險。

但他一定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從來不是沒有價值的。

還有一種策略,當自我可能被外界消除時,用比較容易獲得的成就感來提升自我價值。

比如,為了能使得自己能有力量對抗下一次災難。

一個人可以選擇提高知識和身份地位。

顯然,這種做法不僅漫長而且難以達到。

但它對於真正解決威脅是有效的。

然而聰明的人類還發現了另外一種方式。

我們可以通過暴飲暴食、打遊戲、大量購物來獲得自尊,這種獲得方式就迅速又簡單了。

要知道“能吃”、“鑽石段位”、“天價賬單”也是一種厲害。

911事件後,美國人的體重和消費增加了,就是這個內在因素。

當然,這種厲害對於解決現實問題毫無幫助。

可是由於自我意識本身處於“逃避狀態”,人不一定能意識到這裡面的邏輯錯誤。

這就是“逆適應”,一旦爆發危機,一個人長久形成的內在錯誤心理機制,只會讓他原本的工作效率更為低下。


03

肖申克的救贖裡,有一個老布魯克。

他整整坐了50年牢,在將要被釋放時竟為了能重回肖申克監獄想殺害身邊的好夥計。

疫情放大鏡:逆適應,才是最可怕的傳染病

為什麼布魯克要放棄這耗盡大半生才換來的自由?

疫情放大鏡:逆適應,才是最可怕的傳染病

夥計瑞德一針見血地說: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後,你離不開它,這就叫體制化。

這裡的體制化,就是逆適應。

老布魯克離開監獄後,很快就死去了。

我覺得老布魯克就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

捨棄了改變和進步,變得只能“苦中作樂”,不能“逆流而上”了。

為此,我必須給很多人敲響警鐘。

你以為的合群,可能真的是在浪費生命。

因為真正能夠適應時代變化的人。

其實是很難形成“群”的。

他們總是奔波在不同方向的前段,是不太有機會聚在一起的。

反而那些總是對自己“蜜汁自信”,總覺得不會有問題的人,才會形成“群”。

這種“群”在疫情的一開始造成了多大的災難,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要不是鍾南山率先發出預警,李蘭娟率先提出封城。

我們搞不好現在都還在家裡瑟瑟發抖,哪有最近的歲月靜好。

你必須像肖申克一樣,永遠保持銳利的目光,跳出逆適應的“群”。

熊博士現在可能確實看上去傻,但我可以預見。

因為國外疫情的嚴重,國內大學開學日期可能會進一步推遲。

上網課的時間一旦增加,我覺得“放放別人視頻講課”的日子肯定不會久遠。

易經有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和時代的變化合群,才是最高級的為人處世之道。

-------------------------

作者簡介:劍聖喵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500萬粉絲個人帳號意見領袖,省高校心理協會常務理事,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情緒管理達人,陪同讀者成就強大,願得我心如明月,獨映寒夜迷途人。

著有《優秀的人,從來不會輸給情緒》《掌控情緒,從來不靠忍》《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正在熱銷中,微信公眾號:劍聖喵大師(ID:swordpa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