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音樂,流行歌曲聽聽就膩了?而古典音樂幾百年都不膩?

老王雜談實事求是的說


1 所屬本質區別 古典音樂很接近音樂的本質,大部分是沒有歌詞的,如貝多芬之前的古典音樂,是連標題都沒有的,那是真正的“純音樂”而流行音樂,因為有歌詞的存在,嚴格說來是文學和音樂的混合體。所以 似乎有點脫離音樂的本質

2 情感體現不同 古典音樂可謂包羅萬象,人類幾乎所有的情感和思考都能在古典樂裡有淋漓盡致的體現,而流行音樂內容90%以上都是愛情,寫點成長雞湯都能被稱為勵志小清新,涉及到政治都能被譽為深刻,他們的差距太大了。

3 大眾欣賞品味不同 古典音樂中蘊含的那份寧靜致遠和激情澎湃,能夠給我們帶來其他音樂類型無法實現的心靈安慰與精神鼓舞。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商業社會中,古典音樂的天地無疑如同世外桃源。 流行音樂 也只能迎合當前大眾的心理,似乎真正能夠聽懂音樂的人不多,只感覺順口,押韻 就是好聽。




愛彈琴蜀哥


評審老師您好

說白了吧,流行音樂就是拿來賣的,為了賺錢,為了讓普羅大眾都聽得懂,不得不把長度縮短,旋律、和聲、結構全部簡單化,配上大眾喜聞樂見的歌詞,所以流行音樂通常就是簡單上口的旋律,配上符合情緒的幾個簡單和絃,編曲就主歌副歌主歌這麼重複一兩下,加上強烈的鼓聲營造節奏感,配上喜聞樂見的愛情歌詞。

古典音樂可謂包羅萬象,人類幾乎所有的情感和思考都能在古典樂裡有淋漓盡致的體現,更有巴赫這種超乎常人情感的牛逼存在。而流行音樂內容90%以上都是愛情,寫點成長雞湯都能被稱為勵志小清新,涉及到政治都能被譽為深刻,至於哲學什麼的基本沒人敢碰,差距太明顯了。

舉個栗子,一首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不同的年齡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而流行音樂裡的歌詞限制了人們對音樂的想象力,一首《愛情轉移》,任何時候去聽,都是一首愛情歌曲,沒有更深的內涵。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再次感謝評審老師 您辛苦了!


直播紀實


我是南宮樸邪,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曾經讀過白巖松寫的一本書,叫《白說》,裡面關於白巖松看到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的觀點我是比較認同的。

古典音樂是人類社會音樂史上的精華,是無數創作者傾入的大量心血。這一點,我們現在都就行音樂是感受不到的。就行音樂帶給我們的只是它的旋律歌詞以及演唱者本人,會在一定時期將就行音樂所帶來的情感表達和我們聽著產生短時的共鳴。但這種情感的共鳴並不是長久的,缺少靈魂深處的感悟,帶給我們的只是一時的安慰。更多的則是,就行音樂帶給我們的追星夢以及演唱者的各種八卦。

古典音樂能夠在你失落,迷茫,無助的時候帶給你長期的精神深處的情感支撐,讓你覺得原來音樂還可以這樣來演唱,讓你的世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當然關於古典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的區別,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我們在這裡不做兩者表面區別解釋。更多的是想通過我們內心的解釋來欣賞這兩種音樂。




南宮樸邪


古典音樂大師從幼小年紀就接觸音樂,如莫扎特五歲就能作曲,門德爾松十七歲就寫下“仲夏夜之夢”,……從小長大都遊歷在音樂的海洋裡,不成名都很難,而流行音樂和歌曲絕大部份是迎合“小資的”味口,功底也不厚,如小河的水流,流過一陣就銷聲匿跡了,名符其實的叫“流行”!知道唱流行歌曲的藝人稱為“歌手”而不能稱“歌唱家”嗎?


ming7076


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差異我來談談自己的觀點吧。

首先我們要探討一個藝術本位的原則,即藝術最原本存在的形式與魅力。如音樂首先是聲音的藝術,先觸動聽覺再傳導情緒,而不是作家用文字、語言來描述音樂的曼妙,這些只是一個藝術本位之外的沿伸。又比如一張繪畫作品首先是用眼睛去看的,而不是用耳朵聽的,評論家的觀點再深刻,也不能強加於這張繪畫作品更多的含義。

古典音樂煥發著神性的光芒。

古典音樂更本質的在演繹音樂,並不賦予清晰的含義,更多是聽者根據自己的感受在尋找共鳴,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沒有好壞之分。古典音樂更關注本位表達,也更耐聽。更主要一點,更偏向於精英群體的審美,又沒有明確的時代屬性,因此幾百年都仍具有獨特的生命力。

流行音樂更關注人性的本質。以前也將流行音樂稱為通俗音樂,字面理解即通俗易懂。和時代背景、流行文化、喜怒哀樂緊密相連,在歌詞的直接傳遞中,內涵也更易顯現,聽者也更容易找到共鳴。流行音樂所涵蓋的群體更為廣泛,不同階層與需求都可以找到適合的音樂內容,隨著流行文化的更替也較容易被湮沒。

我覺得也不用過於去糾結什麼音樂類型,尊崇自己的內心,自己喜歡的、有觸動的就是好的音樂。


跳動的光音


你好,我是一名音樂領域的創作者,平時都喜歡經典老歌、流行音樂、DJ電音等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認為又以下幾點:

一、有的歌註定是經典,既然是經典,那就永遠聽不膩!比如:流傳廣泛的《光輝歲月》

二、每個人的喜愛不同,而正是因為這樣,才體現出了好歌與爛歌的區別!比如:“雞你太美”

三、白聽不膩的原因還有一個是個人情感的原因!因為這音樂能實實在在地體現他內心的情感!有著一段抹不去的感情!


視聽拾憶


古典音樂在西方就是當年的流行樂,其曲式、風格等更適合劇場、宮廷、舞臺等演出,優秀的曲目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形成了經典,就變成了今天的古典音樂,如同古典名著、名畫一樣。平庸作品當時也有很多,只不過被時間淘洗過後很少流傳下來而已。我們現當代同樣也有這樣的百聽不厭的音樂啊,黃河,梁祝,乃至於一些五六十年代的老電影歌曲,都是當時流行,現在依然經典。


60後鄉村記憶


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是以傳統歐洲流行音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流行音樂技術為主體的演唱風格。在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下,逐漸產生了歌劇,美聲唱法也逐漸完善。美聲唱法產生於17世紀意大利的一種演唱風格。以音色優美,富於變化;聲部區分嚴格,重視音區的和諧統一;發聲方法科學,音量的可塑性大;氣聲一致,音與音的連接平滑勻淨為其特點。

相同點

作為一門重要的綜合性的藝術學科,美聲唱法與流行音樂歌曲唱法的歌曲的風格呈現對於歌曲、演唱者等各個組成部分都有嚴格的要求。而演唱藝術的最高層次的要求就是需要演員對整個歌曲的風格呈現做到全心全意的理解和表現。重視感情和歌曲的結合, 歌曲情感表達在音樂表演中,能不斷髮揮其音樂表現力,起到深入主題思想的作用。在音樂表演活動中,當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出現,通過不同的曲調選擇,不同的樂器選擇,不同的音響效果選擇,不同的演唱技法的呈現,都能服務於作品的主題。兩種演唱技巧都能利用音樂的節奏,結合作品的感情和思想,利用曲調的連貫性,烘托渲染作品氛圍;利用音效,突出情節。

不同點

美聲唱法與流行音樂歌曲唱法的區別很多,主要體現在起源的差異、以及演唱分析以及藝術處理等方面。

現代表演者在歌唱表達技巧上都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由於流行音樂歌曲以及美聲唱法的表演本身就需要具有許多技巧性的東西,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曲調呈現者都能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做出自己的理解。但是藝術的特點和魅力以及樂器自身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生命力和創造性。由於在表演過程中,可以將個人感情融入表演中,可以將表演曲目的感情通過自身的解讀表演出來,所以,不一樣的表演中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魅力,不同的表演中都呈現出不一樣的生命力。在表演中超越了技巧的重要性,也在表演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作品的表演處理上,更好的表現力的呈現就需要演者要利用自己對作品的內容、風格的理解加上專業的曲調呈現技巧來表演出每一首作品,這樣曲調呈現出來的作品才有“靈性”,才能打動聽眾提升表演者的綜合素質對於整體演唱技巧的創新而言是一種重要的啟示。 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像流行音樂音樂一樣,在作品中,感情與表演技巧的結合能給受眾帶來心靈的震撼和刺激,失去了良好表演的演唱,音樂作品也會失去靈魂。由於表演過程中,可以將個人感情融入曲調呈現中,可以將曲目的感情表演出來,不一樣的表演中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魅力,不同的表演中都呈現出不一樣的生命力。感情在表演中超越了技巧的重要性,也在表演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希野音樂


流行樂是跟隨潮流的,人們生活在當下就會跟隨著潮流喜歡當下的音樂,而隨著潮流的前行流行音樂就會停留在當下,未來也會有新的流行音樂作品寫出來,以後的人們也許會忘記過去的流行。

隨著時間的流逝,能被人們記住的音樂漸漸的就變成了古典音樂,而且能流傳下來的音樂除了被人們接受之外音樂自身的作曲手法也融入了作曲家自己的情緒,脾氣和風格。這些風格不是跟隨著流行,而是創造了流行,就像貝多芬將古典音樂推到了頂峰又開創了浪漫時期音樂的先河。

古典音樂讓人百聽不厭,他們有著歷史的塵封感又不會過時,用音樂記錄了過去,聽眾在聽古典樂時會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他們舊中有新,從新中演變出了現在的流行音樂,他們的作曲手法都有著古典的風格和色彩,推陳才出新。


突突CHEN


古典音樂白聽不厭,有著歷史藝術的經典。而流行音樂,只是剛新出的時候,人們都會覺得新鮮,很多人都會去喝,會流行一段時間。有新的音樂一出,前面的歌就漫漫的不流行了。所以很多新歌曲出來都會流行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