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是矢量


研究行為發生最初的刺激反應(S→R),我們發現學習是S→R不斷重複的過程,這最初的S→R即為行為單元,這對研究行為的改變、重塑就變得特別有意義。

如果我們把每一次最基本的刺激反應作為一行為單元,我們就知道了訓獸師是如何訓練的,也就知道了行為是如何發生或改變的,一個有意義的行為在得到獎勵之後會提高發生頻率,持續的獎勵這種有意義的行為就會確定下來;同樣一個無意義的行為不斷的受到懲罰,這個行為就會被抑制。等等,這是行為學告訴我們的邏輯。

當我們將每一個行為單元的行為看著矢量,賦予他正向的或負向的值時,一個有意義的行為記為+1,一個有悖的行為記為-1,人的行為就可以進入計算了。將功補過也成為現實,當然還有環境要素,組織要素,精神的維度等等。也可以納入算法。

當人的行為能進入科學的度量,是不是就可以真正的實現《憲法》上說的“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的分配原則;當人的行為能真正進行度量,是不是就可實現“能者自賢,任人唯賢”了;是不是就可減少內訌、減少內耗和窩裡鬥了;是不是就可以真正的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和體制優勢了。

水至清有樂魚。當“度量人的行為”成為通則,讓做收漁利的人沒了攪渾水的機會,組織生態自然也就健康了,社會組織的凝聚力就會空前的高漲。“青山綠水”就真正的成了人民的天堂福地,讓世間攪屎棍們下地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