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孔融真的弒母了嗎?

一腔詩意餵了狗499


孔融沒有弒母!曹操是一個兼容幷包的人,所以他手底下的人才也是千奇百怪。文臣也都是人,他們當然都有各自的個性,所謂物以類聚大抵如此。當時曹操手下的文臣大致分成這麼幾類:

  1. 當紅小生:荀彧、荀攸、郭嘉、程昱,這幾個人一起玩的比較痛快,他們智謀高深,彼此佩服,絕不像袁紹手下的許攸、田豐,整天互相懟。
  2. 當紅噴子:孔融、禰衡、楊修,這三個人是一個朋友圈的崽,他們也是志趣相投,每天除了噴,也就是噴了。
  3. 當紅孤僻症患者:賈詡。這位老兄一般不說話,一般也不交朋友。說起話來肯定是要人命的那種,為了不牽連他人,所以他不和任何一家豪族結親。

有意思的是,這當紅小生和當紅孤僻症患者,基本上都是善終,唯獨當紅噴子界的朋友圈,被曹操給團滅了。尤其是孔融,這個四歲就懂得讓梨的孩子,真的是因為不孝而被殺嗎?

01孔融認為不該孝順生你之人,要孝順養你之人。

孔融是孔子的後人,按道理思路應該沒有那麼清奇,循規蹈矩是他們家族的風範,否則也不會每個新王朝一來,他們立刻改弦更張了。

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後漢書》

可惜孔融是個特例,因為他有一個強大的朋友圈。禰衡是什麼人?不噴人就不爽的那種,他光著身子一邊敲著架子鼓,一邊咒罵曹操。是逢人不罵兩句不開心的那種人。

楊修又是什麼人?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後人,自以為高貴了得。聰明之餘便到處耍小聰明,偷吃過曹操的小點心,沒事兒就喜歡多嘴,把曹操那點小心思都給禿嚕了出來。

  1. 跟這兩位交朋友的孔融,這思想自然是要不同凡響一些了。他四歲讓梨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可是長大以後,他卻不在乎自己家裡人的生死。
  2. 在做北海相的時候,袁譚帶著大軍前來攻打,孔融是一邊喝著小酒,一邊看著小書,就是不想著先把家裡人送出城去。
  3. 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孔融還是表示不礙事,甚至陣陣發笑,似乎完全瞧不起袁譚。袁譚知道以後那叫一個怒啊,這個時候孔融自己倒是跑了,家裡老婆孩子全被袁譚給殺了。

孔融一生都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沒有真正的親情可言的。因為他覺得孩子是父母慾望下的產物,既然沒有恩情,為什麼要孝順呢?要孝順,就要孝順養你那些人。

曹操就是憑藉這一思想,判定孔融是個不孝順的人,所以把他給殺了。那麼他死的到底冤不冤呢?

一點也不冤枉,這種理論放任何時期都可以說,但是放漢朝就是不能說。為什麼?漢朝是以孝道治天下,沒看到每個皇帝的廟號前面,都加了一個孝嗎?比如孝文帝、孝武帝。

02孔融真正的死因:總是在曹操背後搗亂。

孔融和禰衡交往多了,或多或少都要從禰衡身上學到一些偏執的東西。大家都是才子,也都是狂人,興趣相投自然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光著身子敲鼓罵人的事情,孔融是做不出來的。他畢竟是孔子的後人,他不要臉面,這孔家還是要攔著他的。

三年,太祖既破張繡,東禽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拒。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三國志》

不過孔融總是喜歡在曹操背後做一些小動作,當老師的朋友都知道,學生常常喜歡在底下做小動作。你轉身朝黑板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搞,你轉過來的時候,他們一個個認真老實的跟剛出鍋的玉米麵饅頭一樣,熱情迫切且一動不動地渴望知識。

孔融就這麼回事,只要曹操出去打仗,孔融必然要在朝中大肆宣傳曹操必敗論。比如曹操和袁紹大戰的時候,孔融就很悲傷地在朝中告誡大家,快寫投降信給袁紹吧,再不寫可就得搖號啦!

每次出征回來,曹操都能受到不少告發孔融的小報告。這把曹操給氣的啊,自己在外面死去活來地打仗,孔融拿著俸祿不幹事兒也就算了,幹事兒乾的都不是人事兒。

後院失火是兵家大忌,曹操當年攻打徐州的陶謙,就是因為呂布陳宮偷襲了曹操的兗州,這才讓劉備救了徐州一回。所以曹操當然意識到孔融的嚴重性,不殺他又該殺誰呢?

03孔融所代表的,就是那一幫自視高貴卻沒什麼用處的文人。

孔融有才學,是建安七子之一,也算是一代名儒了。名儒在和平時期,的確是大家尊崇的對象,可是一旦到了亂世,就極有可能成為製造謠言的噴子。

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後漢書》

為什麼蜀漢的譙周一直極力地奉勸劉禪投降?因為他是蜀中大儒,只有和平了他這個大儒才有地位,否則永遠都是那幫當兵的受人推崇。

孔融和譙周不同,他知道誰來坐天下都不會和平。所以他就給曹操搗亂,不管曹操說什麼他都要懟。

  1. 當初曹丕搶了袁熙的老婆甄宓,孔融就告訴曹操,當年姬發滅了上朝,將妲己送給周公旦,曹操都沒回過味來,因為他從來沒有讀到過這篇文章。孔融則說現在人乾的出,古代人也一定乾的出。
  2. 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孔融再次出面譏諷,他告訴曹操,北邊的肅慎族和丁零族,曹操可以一起討伐回來。
  3. 饑荒年景,恰逢戰亂,曹操上表希望禁酒。可是孔融寫了很多信給曹操,表示千萬不能禁酒,全部都是譏諷嘲笑的意思。

孔融自己辦不成什麼大事,他知道在亂世,一個文人根本就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安邦治國他有其才,可平定天下他卻沒有其智。無奈之下,他只能以這種諷刺的方式,排解心中的憂愁。

總結:曹操可以毀了孔融的肉體,卻永遠折服不了這個人的思想。

在孔融眼中,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狼子野心,可是他無能為力啊。他希望幫助漢獻帝恢復統治,可是他沒有這個能力。

孔融覺得唯有一死,才能夠報答漢朝對他的恩情。所以他選擇不斷嘲諷詆譭曹操,就等著曹操親自落下那口大刀。

殺一個孔融的確沒什麼了不得的,可孔融認為,他殺的是良心。但凡有良心的人,都會出面阻止曹操篡漢。如果曹操不怕,可以全都殺光。

曹操殺了孔融,殺了楊修,甚至連荀彧也沒有放過,他們是士族代表,也是良心的代表。最後曹操還是後怕了,良心是殺得完的嗎?曹操止步於魏王,或許也正是被這幫人給震撼到了。

《三國志》

《後漢書》


江湖小曉生


孔融沒有殺母,但是他也害死全家!

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孔融長大之後的確是很有名,但是小時候那麼友愛的他,最後卻因為不孝被殺,還牽連了家人。

孔融出生於東漢末年,他並不是因為讓梨出名的,畢竟他當時只有四歲,誰會注意一個四歲的小孩子。十三歲的時候,孔融的父親孔宙去世的,他因為悲傷過度,站都站不起來了,因此當時的州里就都知道了他這個大孝子。恐怕這些稱讚他孝行的人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人最後會說出不孝的話。

孔融真正聞名鄉里是在十六歲,當時孔融的哥哥孔褒(就是讓梨的那個)有個叫做張儉的朋友,由於得罪了中常侍侯覽被追捕,因此就逃到了孔融的家裡,當時孔融的哥哥不在家,孔融見張儉是哥哥的朋友,因此就將他藏了起來,張儉就此得以逃命。誰知道過了幾天這件事被官府知道,兄弟倆都被逮捕入獄。

孔融說張儉是自己藏的,應該降罪於他,不關哥哥的事。哥哥聽後非常感動,於是說張儉是去找他的,不是弟弟的錯。最後朝廷將孔融放了,孔褒因此被殺。就此孔融才真正出名。漢朝的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大都是朝廷聽說誰有名就讓誰做官,因此孔融這個名人自然能當官的。

但是孔融因為恃才傲物,又口無遮攔,在朝中得罪過不少人,雖然因此更加出名,但是仕途一直都不順利。曹操是個愛才的人,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就讓孔融在自己手下做事,也是為了籠絡天下士族文人,誰讓孔融這麼有名呢,還是孔子的後人。

但是時間久了,孔融就看出了曹操的野心,孔融是個酸腐文人,只認漢朝宗室,因此就開始跟曹操到處作對,經常對曹操辱罵侮辱。比如曹丕娶了袁紹的兒媳婦做妻子,孔融就用商紂王的例子罵曹操。後來遇到了饑荒,曹操下令禁酒,畢竟釀酒是很浪費糧食的。但是孔融就連這也管,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好幾次寫信給曹操不要禁酒,言語還非常不恭敬。

曹操終於忍無可忍,於是就挑撥一個叫做郗慮的人,郗慮得到曹操是授意,就開始誣陷孔融,這下曹操終於找到機會除去孔融。孔融之前跟一個叫做禰衡關係特別好,禰衡也是個狂人,就是那個說出“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許褚可使牧牛放馬,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罷了”的人。

孔融曾經跟禰衡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意思就是,父親於兒子有什麼恩情呢,不過是情慾的產物。母子之間也是,不過是將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之後就沒有關係了。

這話就是放在現在,也是絕對的大逆不道,有了這句話,曹操終於有了足夠的罪名殺死孔融,並且還將孔融一家都殺了。

小編認為,其實孔融除了書讀得多,文采好之外,並沒有什麼品德高尚的地方,之前做的那些事情也不多是沽名釣譽。孔融見過楊修和禰衡都因為太狂太傲死了,他卻絲毫不吸取教訓,最後被曹操殺死也是活該,只是白白牽累了家人。大家認為,孔融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富士康一哥


沒有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從出生就是書香門第,從來都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嚴格要求。而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被千秋所傳頌。孔融殺死自己的母親,這回事從來沒有史料有記載過。但曹操藉以不孝的罪名殺死孔融倒是真的。

曹操之所以殺孔融,因為孔融是他仕途上的一大阻礙,孔融秉持一個觀點——養恩大於生恩。就是說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要大於父母對你的生育之恩。

孔融的觀點

孔融認為父親是因為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才去生孩子,而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就像容器和容器裡面的東西一樣,一旦分開了,也就沒有什麼關係。而至於孔融殺死自己的母親,這純屬是謠傳。父子母子感情裡重要的是孩子出生之後,父母對其的贍養,如果說父母將孩子生下來進不到贍養的責任,只給孩子帶來痛苦,那麼孩子是有權利仇視父母,甚至敵對父母的。

孔融的觀點大概是講:如果父母將你生下來,只是給你帶來痛苦,何必因為是當初父母生了你而就一直對他們盡孝?他們將你帶到世界上,也只是給你施加了痛苦而已。並沒有給過任何好處,你憑什麼要孝順他們?

曹操的野心

但是曹操為了自己之後的發展,就以這個為藉口,將孔融殺掉了。因為孔融反對曹操的政治路線——他反對曹操稱帝,但曹操看孔融是當地的名士,直接動手殺他,恐怕對自己的名聲不太好,於是就借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了。這位高雅名士的死實在是令人惋惜。


鼠疫世界史


孔融並沒有弒母,可是母親卻因他而死。因為孔融曾經說過 父母跟孩子是沒有什麼親情可言的,他甚至認為,孩子是父母慾望的產物,這就是他的“父母無恩論”。

孔融這個人,太過於放蕩不羈,啥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得罪。馬日磾死後,朝廷要追封,孔融說了一大堆不讓朝廷封,朝廷想把砍手砍腳的刑罰恢復,他又說了一堆不讓用此刑罰。就這兩項就得罪了不少人,得罪別人沒關係,但是他偏偏把曹操給得罪了。

曹操當時下令禁酒,但是孔融卻又列舉了一堆喝酒的好處,反對曹操,後來曹操的家事他也在旁邊說來說去。曹操要和劉備開戰了,孔融說“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指劉(劉),這是不忠。

最終孔融因為不忠和不孝被處死,這很正常,不忠什麼時候都是大罪,處死一點都不為過,第二不孝,當時是非常的注重孝道的,漢朝就提倡的以孝治天下,選拔人才都要看孝,孔融卻說出這樣的言論,必然是要被處死的,不然風氣都會被破壞。

孔融後半生這種酸腐文人氣質體現的淋漓盡致,因為他的出言不遜,大放撅詞被曹操殺頭,其家人也受他牽連而死!


紅星曆史


孔融並沒有弒母。這是因為孔融嘴無遮攔,與曹操政治立場不同從而被曹操藉著不孝的罪名所殺害。

在漢獻帝繼位後,孔融擔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北海,雙方激戰半年之久,戰士僅剩數百人,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孔融無計可施,只顧讀書,最後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脫,不顧妻兒被袁譚所擄。

孔融散佈不孝言論。曹操是以”孝”、”義”治理天下。而孔融不但不顧妻兒的性命,還公開對外說:“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

後來曹操打敗袁紹,讓曹丕納了袁熙的妻子甄宓,孔融又諷刺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知道這個典故,問是哪裡記載的?孔融說,是我按照今天的事情推算的。

因為孔融後期的言行影響到曹操,成了曹操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必須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各種輿論的譴責,藉著孔融不孝的罪名,將其除掉。



智源zy


孔融是東漢末年之人,家學淵源,乃孔子的二十世孫。他本人勤奮好學,素有才名,是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十分剛正不安,並以孝聞名天下。為我們所熟知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出自於他。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以孝順聞名天下的人,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之罪所殺。要知道,曹操的惜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孔融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才使得曹操痛下殺手呢?

孔融孝順之名開始遠揚

孔融在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親眼看見父親逝世的孔融悲傷得不能自已,連站都站不穩,還要別人扶著他。就這麼一件事情,就使得孔融的孝順之名傳遍了州里。

後來,在他十六歲那年,又發生了一件事,使得他的名聲徹底地傳揚了出去。

當時,名士張儉遭到別人的嫉恨,受到了通緝。而張儉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就前去投奔。誰曾想,當時孔褒並不在家中,只有孔融一人在家。而孔融看見張儉的窘迫,也沒有詢問原油,便將張儉留宿家中。

後來東窗事發,孔褒和孔融皆因藏匿罪被抓入大牢,但是縣衙卻不知道應該選誰進行責罰。於是,孔融和孔褒就上演了一出兄弟相爭的好戲。

孔融認為是自己將人接近家中的,應該處罰自己,而孔褒則認為人家是來找自己的,應該處罰自己。最後的結果,是孔褒獲罪,但是孔融的名聲就因為此事而徹底聞名天下。

孔融投入曹操門下,得罪曹操

孔融因為孝順之名傳揚天下,也素有才名,是當時當之無愧的有才之士,正是曹操所青睞的。那麼曹操為何會捨得殺他,又為何要用不孝之名殺他呢?

一、孔融性格執拗,嫉惡如仇,經常頂撞曹操

曹操惜才是不假,那也要看是什麼才。曹操之所以惜才,是因為他有雄心壯志,想要統一天下。而想要統一天下,就少不了人才。曹操也許可以容忍才子再三的頂撞自己,但是他不會容忍一個不可能收入麾下的才子再三的頂撞自己。而孔融恰恰就是這種人。

當年曹操攻破鄴城,曾經屠戮鄴城百姓,並將袁紹家的家眷一併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更是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為妻。看不慣曹操姿態的孔融便出言諷刺道:“武王伐紂的時候,也曾經將妲己許配給周公。”曹操好歹也是一個文學大家,一聽孔融的話,以為是自己不知道的典故,便連忙詢問。誰曾想孔融卻說:“看你現在做的事情,也能猜到武王是怎麼做的。”

曹操這才明白過來孔融是在嘲諷他。因此對他產生不滿。

自此以後,孔融看曹操就越發不爽。曹操說要禁酒,孔融就說不要禁;曹操要討伐烏桓,孔融就譏諷他不如將周圍的都討伐了。

總而言之,此時的曹操和孔融已經是針尖對麥芒,水火不容了。因此,曹操對孔融起了殺機,也是順理成章的。

二、孔融不僅名聲大,還是堅定的漢室一派

孔融傳承自孔子,對於儒家學說的忠君報國,禮義廉恥極為看重,因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是他不能容忍的。而這也註定了他和曹操必定處在對立面的。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可偏偏孔融因為其身份的緣故,是當時眾多世子的楷模,影響力巨大。因此,他的一言一行,在某種程度上都阻礙了曹操的霸業。

就拿劉表一事來說吧。荊州牧劉表因為中央衰微,所以就越發的不能安分守己起來,甚至在禮儀規格上直逼天子,頗有一種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的感覺。

本來這種事情,孔融這種人是無法容忍的。可是這一次,孔融卻出奇的上告天子,希望隱瞞此事,理由是維護朝廷顏面。

然而實際上,孔融此舉更多的是為了保存住漢室的力量,以達到遏制曹操的目的。

因此,孔融不僅在言語上羞辱曹操,還在政治上抵抗曹操。這種人,曹操不殺,還留著過年嘛。

以不孝之名殺孔融,只為敗壞他的名聲

既然曹操已經有了殺孔融之心,那麼接下來就是具體操作了。然而孔融名聲大, 特別是忠孝之名更是為世人所推崇。哪怕曹擦是當時實際的執政者,也不敢貿然行事。

於是,曹操就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先搞臭孔融的名聲,再殺了他,這樣就沒有顧慮了。好在,孔融此人雖然名氣大,但是性格過於剛烈,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嘴巴臭”。

因此,想要找孔融的罪名,不要太容易。其中有一項就是“父母無恩論”。所謂的“父母無恩論”,就是孔融認為父母對於孩子是沒有太多恩情的,孩子只是父親一時情慾的產物,而母親也只是一個存放孩子的容器,能有什麼恩情呢?

當然,這都是曹操說的,孔融有沒有說過,我們不得而知。如果只是從結果來看,曹操做得還是很成功的。因為漢朝以孝治天下,曹操的這個行為直接就把孔融的名聲搞臭了,在這之後殺他就沒有顧忌了。

最終,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誅殺,並株連全家。


品茗論史


孔融並沒有弒母。這是因為孔融嘴無遮攔,與曹操政治立場不同從而被曹操藉著不孝的罪名所殺害。

孔融散佈不孝言論。曹操是以”孝”、”義”治理天下。而孔融不但不顧妻兒的性命,還公開對外說:“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

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

後來曹操打敗袁紹,讓曹丕納了袁熙的妻子甄宓,孔融又諷刺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知道這個典故,問是哪裡記載的?孔融說,是我按照今天的事情推算的。

因為孔融後期的言行影響到曹操,成了曹操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必須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各種輿論的譴責,藉著孔融不孝的罪名,將其除掉。


風塵滾滾


孔融並沒有弒母。這是因為孔融嘴無遮攔,與曹操政治立場不同從而被曹操藉著不孝的罪名所殺害。

在漢獻帝繼位後,孔融擔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北海,雙方激戰半年之久,戰士僅剩數百人,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孔融無計可施,只顧讀書,最後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脫,不顧妻兒被袁譚所擄。


情感果殼


並不是真的。孔融和曹操政治立場不同,對曹操不滿,孔融的品德不容他認可曹操,且他名聲大,說話分量重,導致被曹操殺害。

孔融一直是站在漢朝這一邊的,他對於曹操的狼子野心非常不滿。當年,曹操的兒子曹丕搶了袁熙的妻子,孔融直接用“武王伐紂,把妲己賞給周公”來怒斥他這一種行為。除此之外,他還常常跟曹操唱反調,言語偏激。基於孔融的威望,曹操不敢公然與他作對,所以憋了一肚子的火沒地方撒。

隨著曹操的權力越來越大,他愈發覺得孔融是自己成功路上的攔路虎,必須除之而後快,所以一直伺機尋找機會幹掉他。正好這時候孔融提出了“親子無親論”,大概意思就是“孩子對於父親來說,是情慾所發;對於母親來說,就像是瓶中之物,生出來之後就脫離了”。

他提出這個觀點的本意是為了諷刺當時“舉孝廉,父別居”這種“假孝”之風,結果被曹操大做文章,誣告他“不孝”,毀了他的名聲,要了他的命,還讓他全家陪葬。孔融被處死時才56歲,一個被大家推崇的人,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

下面是各個歷史時期對孔融的評價,試想的如此評價的人會做出這些事情嗎

李膺:“高明必為偉器。”

陳登:“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

禰衡:“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曹操:“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豔,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

曹丕:“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司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許大志,且欲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於海岱結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會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高密鄭玄,稱之鄭公,執子孫禮。及高談教令,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但能張磔網羅,其自理甚疏。租賦少稽,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汙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

張璠:“融在郡八年,僅以身免。帝初都許,融以為宜略依舊制,定王畿,正司隸所部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書言其義。是時天下草創,曹、袁之權未分,融所建明,不識時務。又天性氣爽,頗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

葛洪:“孔融、邊讓文學邈俗,而並不達治務,所在敗績。”

范曄《後漢書》:“①昔諫大夫鄭是有言:‘山有猛獸者,藜藿為之不採。’是以孔父正色,不容弒虐之謀;平仲立朝,有紓盜齊之望。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跡,事隔於人存;代終之規,啟機於身後也。夫嚴氣正性,復折而己。豈有員園委屈,可以每其生哉!懍懍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②北海天逸,音情頓挫。越俗易驚,孤音少和。直轡安歸,高謀誰佐?”

正在加載《繡像三國演義》的孔融

劉勰:“孔融守北海,文教麗而罕於理。”

房玄齡:“逮乎當塗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年。獨彼陳王,思風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

陳普:“一身撐拄漢乾坤,無那危時喜放言。不受禰衡輕薄誤,未容曹操駕金根。”

司馬光:“歲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清雅,可玩可誦,論事考實,難要悉行。但能張桀網羅,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願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

蘇軾:“①文舉以英偉冠世之資,師表海內,意所予奪,天下從之,此人中龍也。”“②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臥龍而殺嵇康,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後主以謠言而殺斛律光,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后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

徐鈞:“客滿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才疏意廣終無就,已兆清虛西晉風。”

楊維楨:“孔北海,闢一隅。座客日高談,論未聞,談廟謨。彌生本獨士,罪書空累予。在生承祖亦清俊,獻策未為疏。言不聽,何取誅?孔北海,儒亦迂。鄭玄何取尊鄉閭,妻孥已屬青州牧,流矢幾前猶讀書。”

《三國志通俗演義》:“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史筆褒忠直,存官紀太中。”

張溥:“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

李贄:“北海大志直節,東漢名流,而與‘建安七子’並稱;駱賓王勁辭忠憤,唐之義士,而與‘世拱四傑’為列。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閒,可惜也!”


昭武十八年


孔融讓梨是因為孔融不愛吃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