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戰敗之後被劉封救下來,那會不會有好的結果?

創造者放映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如果是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關羽不死,劉備雖然失去荊州,但是從大局考慮,不會在短期內與孫權撕破臉,這樣就能繼續維持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當然就不會有夷陵之敗,讓蜀國元氣大傷。劉備也不會因此去世,在劉備在位的前提下,諸葛亮也就不必事事躬親,操勞過度,星隕五丈原,蜀國也不必因為孫劉聯盟破裂,不得不連年北伐,以攻為守,損耗國力。當然,最後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結局也就發生了改變,到底誰耗死誰也未可知,蜀國與魏國的博弈沒準蜀國就勝利了呢。

如果是在歷史當中,關羽不死,蜀國失去了荊州,也就等於失去了僅次於川中的重要戰略地區,劉備豈肯善罷甘休。夷陵之戰,實質上並不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而是為了奪回軍事重鎮荊州。孫劉聯盟實際上在孫權偷襲荊州的時候就已經不可彌補了,這一點孫權自己心裡也明白,但是他權衡利弊,還是認為,荊州的重要性要高於孫劉聯盟。同樣,在劉備的心裡,荊州也是比孫劉聯盟重要得多,也比關羽的性命重要得多。所以,關羽之死對於蜀國和吳國未來的結局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荊州的歸屬。

小說三國演義的角度是理想主義的角度,兄弟的生死能夠決定戰爭的走向,歷史的角度則是現實主義的角度,感情再深厚的兄弟,也抵不過利益甚至國家大事的重要。


劍上風雷


劉封這個年輕人其實挺可憐的,認劉備這麼個梟雄當乾爹,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

劉封以前不姓劉,他姓寇,家族是有爵位的。劉備依附在荊州劉表時期,與當地的大族交際往來,認識了寇家,有人就把寇封這個年輕人介紹給了劉備。按照咱們中國古代傳統的規矩,長子不能過繼給別人。說明寇封他不是長子,家族的財富和爵位沒有他繼承的份兒。寇封這小夥子武藝不錯,跟著劉備也許能混出點前程來,所以就認了劉備當乾爹,改名為劉封。

大家知道,劉備這個人的眼光一向毒辣,他能瞧上的人都差不了。劉封這個年輕人相當不錯,“有氣力”,在劉備的培養下,帶兵能力也提高很快,在劉備入川的各次戰役中“所在戰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在收劉封為義子後不久,劉禪出生了,劉封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想繼承劉備的基業已經不可能了,這一點劉封自己心裡也很明白。但劉備怎麼安置劉封是個大問題。劉備收取益州,自領益州牧,繼續向外擴張,派小狐狸孟達向北攻擊房陵和上庸。孟獲很快獲取了房陵,正兵圍上庸,劉備趕緊將劉封派去接管了孟達的指揮權,搶去大部分功勞。

劉備的這個安置還是很妥當的。劉封在外,地處上庸,連結荊益兩州,有關羽在荊州盯著,還與孟達互相牽制,不可能有什麼異動,對劉禪的地位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劉備奪取漢中,自立漢中王,立劉禪為世子。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從法理上擁有對戰區內一切軍隊的調動權,劉封頭上就又戴上了一付枷鎖。

關羽北征襄樊,水淹七軍,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卻不料東吳偷襲其後,導致關羽腹背受敵,全局失敗。

如果關羽此時率領部下緊急向西,往上庸劉封處靠攏,那麼至少主力部隊能夠保住,關羽父子和部下將領們都能逃出生天。但關羽卻選擇了繼續南下。

關羽想幹什麼?荊州目前是什麼形勢他自己心裡沒點數?當然不可能。這個選擇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關羽一向高傲自矜,非常愛面子,北征襄樊欲建奇功,沒想到搞成現在的局面,還丟了荊州,就這樣不要說去益州向劉備沒法交待,在張飛、趙雲這些老戰友面前也抬不起頭來,若遇到黃忠那個“老卒”,簡直不要太丟人現眼。

所以關羽要給找個臺階下,證明荊州之失非戰之過,自己確實努力過了。於是他向上庸的劉封求援。

從軍事角度來分析,劉封援救關羽毫無意義:不要說路途艱險,時間上來不來得及,劉封的兵力也不足以破圍而入這些因素了,難道當東吳都是傻子?東吳能幹出奇襲荊州這種事來,難道就沒有防著劉封的援軍?劉封如果去救,東吳伏兵肯定早已張網已待。

但是,如果從政治角度上出發,劉封必須去救:首先,關羽有“假節鉞”,從法理上能夠轄制調動他;其次,如果不發援兵,劉封可就開了蜀漢大軍見友軍有難不救的先河;最重要的一點,劉封他是劉備的義子,他的行為在眾人眼中將代表劉備的態度。

所以說,劉封必須要帶兵去救。哪怕他擺出一個援救的姿態出來,無論能否成功,他也必須要去。如果幸運,救出了關羽,劉封的功勞不小,地位也將更加穩固;就算是救不出來,只要和東吳軍隊交上了手,幾場廝殺能夠證明自己確實有過救援的行動,就足夠了。

但劉封居然聽從了孟達的主意,拒不發兵,這一下就將關羽失荊州父子敗亡的責任攬到了自己的頭上。

儘管如此,劉封仍然有機會,劉備還想保他,並沒有打算往死裡收拾他,因為還有個現成的替罪羊――孟達。把所有的罪過往孟達頭上一推,劉封就能摘掉大部分責任,至少保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孟達這隻小狐狸嗅出了風頭不對,劉封這個笨蛋又看得不緊,讓孟達給跑了,還賣了城池。

這下壞事了,劉備就是為了摘清自己的責任

也必須要拿劉封開刀。我們分析,劉封是個再適合不過的替罪羊了,搞掉劉封,符合所有人的願望。劉備解脫了,劉禪放心了,重臣們也不用擔心將來的關係處理了。

劉封真是挺不容易的,自從跟隨了劉備以後,就在戰場上拼命,“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赤壁之戰後好不容易在荊州守了幾天,又隨軍遠征西川,一路上槍林箭雨裡穿梭,立下不少功勞,幾乎就沒有過幾天好日子。

關羽敗亡其實和劉封沒有半點關係,但偏偏就被牽涉了進來,而且沒有一個人為他說話,都想讓他死,劉封居然孤獨無助到了如此地步。

實話說,要按實際分析,劉封從頭到尾真沒有犯什麼錯,但卻落入絕境,確實很不公平。還是那句話:

“無情最是帝王家”!


饞嘴肥貓鏟史官


  如果關二爺敗走麥城,被堅守上庸的劉封領一支偏師救援,對於蜀國,有何變化?

  其實,對於西蜀而言,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拯救的只是關二爺一個人,荊州這個九省通衢的要害之地已經被東吳、曹魏瓜分,西蜀註定只能夠偏安一隅,興復漢室只是一個夢而已。

  也許你會說,關二爺忠勇無雙,只要留得青山在,總有東山再起的那一天。沒錯,關羽的勇武令人信服,但是西蜀的馬超、黃忠、趙雲,並不比關羽遜色,後期也沒有多少建樹。在版圖之爭的大勢面前,個人的勇武決定不了多大的影響。亂世出英雄,到了三國的後期,勢力相對穩定,進一步弱化的影響主義,需要的是政治經濟的比拼。

  對於西蜀而言,關二爺的最大價值在於鎮守荊州,只要保住了荊州,劉備集團就可以做到進可攻北魏、東吳,退可守兩川,簡直就是一塊天然的跳板。前期關羽多次覆滅了東吳、曹魏的陰謀,名聲鵲起。因為荊州,成就關二爺。倘若守荊州的換成是趙雲、馬超,那麼,封神的人,也將換人。

  因而,就算劉封救了關羽,可是丟了荊州,對於西蜀,戰局沒有多大的變化。

  出於兄弟情,劉備這個虛偽的君子,多半是不會殺了關羽,但是關羽的地位肯定是一落千丈,說不定與馬超一個待遇,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色的行動。最後在西蜀某個偏僻的關城,懊悔地度過餘生。

  而劉備的義子劉封,可能因為拯救關羽有功,封賞必不可少,名望大增,但作為劉禪的潛在威脅者,就算沒有因為這事兒丟了性命,也會被大耳朵劉備找個理由咔嚓掉。畢竟,血濃於水,劉封這個撿來的娃娃,怎麼可能登堂入室,成為繼任者呢。

  因此,救與不救,改變不了歷史的軌跡。除非劉封千里馳援,與關羽共進退,守住了荊州,天下的局勢才會發生變化。


櫻花如歌


如果關羽戰敗之後被劉封救下來,那會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三國演義》小說裡的我個人認為應該會有好結果:①關羽未死、蝴蝶效應帶來的連鎖反應也就不會有,這樣張飛不會死黃忠不會死劉備不會發起夷陵之戰,也不會讓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使蜀國大敗元氣大傷,劉備也不會死。這樣放緩了蜀國人才凋零速度。②如果關羽未死,劉備和孫權對於荊州還有談的餘地,所謂有借有還,有可能談錢談物資總之並非要傾全國之力,使蜀國保持這種上升的元氣,吳蜀兩國與魏國的抗衡的實力,不至於向一方傾斜。③丟掉荊州也不一定是壞事,這樣蜀國就避免了兩線作戰,節省了人力物力,大力進行北伐,孫權能不能守住荊州未為可知,但是曹操想輕易佔有也是不可能的,必然消耗相拒成為拉鋸戰,這樣給蜀國創造了機會,一旦涼州納入版圖,這樣良馬就有了就無懼曹魏的騎兵,這樣魏國對蜀國在戰場上就無明顯優勢,加上耗在荊州的兵力,兩線作戰使曹魏疲於奔波,限制了其發展。④關羽未死,能穩定蜀漢內部政權,關羽被劉封所救這樣兩者關係緩和,經此一役,也許讓關羽有所醒悟,他的傲嬌有所收斂,不在高傲自大看不起人,與各個集團搞好關係,從劉備夷陵之戰可以看出劉備信關羽比信諸葛亮強多了,這樣也解決了內部集團矛盾的問題,關羽的荊州集團加入會使蜀國內部空前統一團結。

(圖片採用網絡)


閔遊記


如果劉封去救關羽了,最後會不會免於一死?   劉封,劉備的義子,為劉備征討西川,立下功勳,最後卻被劉備下令斬殺,到死的時候,即使劉封說出大逆不道的話,劉備仍然淚流滿面,依依不捨,既然如此不捨,那就不能不殺嗎?劉封就必須死嗎?如果當初出兵去救關羽,最後能免於一死嗎?

  劉封,字子敬,本姓寇,長沙人,劉備到荊州以後,仍然沒有子嗣,就收劉封為子,以備百年之後,後來又有了劉禪,自然就輪不到劉封去繼承了,從劉備對這兩個兒子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劉備的大志,一個封,一個禪,封禪,這是志在天下的表現啊。

  等到劉備入蜀的時候,劉封已經長成二十有餘,而且氣力過人,有武藝,帶兵跟諸葛亮,張飛一起沿江而上,所攻必克,立有戰功。取漢中以後,劉備派孟達從秭歸攻取房陵,然後進攻上庸,怕孟達不能取勝,也怕孟達難以駕馭,原來剛開始入川的時候,劉璋派法正和孟達一起各帶兵兩千迎接劉備,劉備命孟達統帥著四千人駐紮在江陵,此時,孟達已經攻下房陵。劉備派劉封到孟達軍中,跟孟達一起統領部隊。結果魏軍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劉封,孟達就鎮守房陵,上庸。

  剛剛奪取房陵,上庸不久,關羽就大戰樊城,襄陽,失敗以後,並且請求劉封,孟達派兵支援,劉封,孟達以二郡歸附不久為由拒絕了,結果關羽最後身死,劉備非常痛恨二人。劉封又與孟達不和,並且欺負孟達,孟達一方面怕劉備怪罪不救關羽之罪,一方面又惱怒劉封,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後,率兵降魏。

  孟達降魏,文帝特別重視,孟達本人也有姿才,於是對其加官進爵,派他跟夏侯尚,徐晃一起征討劉封,孟達修書一封,勸降劉封,劉封不降,結果申儀,申耽相繼反叛降魏,劉封逃回成都。

  到成都以後,劉備先責備劉封不救關羽,又怪他欺凌孟達,此時諸葛亮出了一條狠毒的計策,要了劉封的性命。劉封年紀輕輕,有武藝,氣力過人,雖然是劉備義子,但也是兒子,對劉禪有威脅,諸葛亮擔心這一點,怕劉備死後,劉禪駕馭不了劉封,就勸劉備藉此機會除掉劉封。

  劉備這種幹大事的人,自然想的非常清楚,於是賜死劉封,讓其自裁,劉封死前,嘆息說,後悔不用孟達之言。劉備聽到這句話後,痛苦流涕。

  看來,即使去救關羽,劉封早晚還是得死,劉備死以前,劉封肯定是要死,為了給劉禪掃平障礙,跟救關羽沒有關係,當時救羽的情形在寫樊城之戰的幾篇文章寫過,吳軍已經截斷關羽歸路,接近房陵,整個上庸,房陵也才佔領幾個月,又內有申儀,申耽心懷鬼胎,根本沒有辦法出兵,前腳出兵,後面申氏兄弟就舉二郡降魏,救援的軍隊會陷於魏吳軍隊包圍之中。但劉封拒絕孟達勸降,還是對蜀漢忠心一片,只是沒有想到劉備會如此狠心而已,所以早晚為了劉禪,劉封都得死,劉封死了,蜀漢本來人才就少,又少了一員大將。


芒果悠然


關羽敗就敗了,救不救回去無關緊要。

周瑜讓諸葛亮氣死了,王郎讓諸葛亮罵死了。

關羽之死一點兒也不委屈,一隻偏師,打出了威振華夏的戰績,夠了。

關羽面對兩個國家,兩個國家豪華的陣容,在三國中,任何一個武將,放在關羽的位置上都是一樣的結果。

誰要是不服,可以挑三國中的任何一個人來面對,關羽這種情況。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公元219年,關羽孤軍北上奪取了樊城,水淹三軍擒于禁斬龐德。曹操大將徐晃率援兵趕到後,關羽終因力竭敗退,而後方卻被呂蒙趁機偷襲,不得不敗走麥城,卻又沒有等到援兵,最終被吳軍殺害。

  關羽被殺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有一個大膽的猜測,或許關羽的死,是曹孫劉三家聯手的結果。關羽死後,魏吳蜀三方政權發生了巨大變化。先是曹丕稱帝,接著劉備和孫權稱帝,為什麼關羽在世時,他們都不稱帝呢?

  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關羽的“義”指的是兄弟情誼,其實不然,關羽追隨劉備,固然有兄弟之情,但根本原因是關羽的“義”是國家大義,他想匡扶漢室,做個忠臣,名流千古。

  關羽寄於曹操時,曾受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封賜的“漢壽亭侯”,儘管關羽知道其中始末,但還是接受了。後來劉備漢中稱王,封賜百官時,唯獨沒封賞關羽。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關羽更看重漢獻帝封賜的爵位;2.關羽不支持劉備漢中稱王稱帝。

  劉備漢中戰勝曹操後,諸葛亮法正等人曾勸說稱帝,但劉備顧忌關羽不答應,所以只得先稱王,就算如此,關羽也是極不情願。其實東吳和曹魏都對關羽不感冒,曹操稱帝之心昭然若揭,東吳割接之心也早就有了。

  這時諸葛亮想到了一個辦法,封關羽為前將軍,負責北上的任務。關羽也不笨,在曹操與孫權的夾擊下,而且沒有援兵,怎麼能進攻襄陽呢?但沒有退路的關羽,只得北伐,或許關羽認為,只要一直打到消滅曹操,那麼漢室江山或許會中興。

  戰爭沒有如果,結果就是北伐失敗,而老巢被偷襲,關羽只得敗走,在沒援兵的情況下,終於戰敗被殺,或許關羽一早就知道,這本就是一條求死之路,三家聯合發掘的墳墓。



歸谷讀書


關羽敗死,荊州失守,這是關乎蜀漢命運的一大轉折點。關羽覆敗時,距離他最近的蜀漢佔領區就是東三郡,即房陵、西陵和上庸。這三郡是孟達從宜都出兵攻佔的,戰後劉備派劉封從漢中出發,到達東三郡,成為東三郡的主將。

劉封從漢中到上庸時,並沒有帶兵,上庸的軍隊仍然是孟達從宜都帶去的四千人,以及當地豪強申儀申耽兄弟的一部分軍隊。東三郡當時的開發程度並不高,人口數量有限,軍隊規模也不會太大。更重要的是,當時孟達佔領東三郡也沒多久,人心不穩,一旦率軍離開,還能不能回去,就不一定了。

從隸屬關係來說,孟達原來是宜都太守,屬於荊州戰區,歸關羽指揮。但因為宜都是保證荊州和益州的主要水路交通安全的,所以孟達還是由劉備直接指揮。一直到關羽北伐看上去形勢比較好,有可能拿下襄樊的時候,孟達才奉命北上進攻上庸、房陵和西陵三郡。但這三郡原本在漢朝時期,在行政上是隸屬於漢中的,蜀漢佔領後才分別設郡。

但劉封從來不隸屬於關羽,而是直接隸屬於劉備的。按照漢中之戰後劉備調整防線的安排,漢中太守為魏延,東三郡雖然分別設太守,但仍然由劉封和孟達統一指揮,成為一個獨立的區域,既不隸屬於荊州,也不隸屬於漢中。如果關羽能夠攻佔襄樊,襄陽就可以通過東三郡和漢中連成一線,把江漢平原的大片地區鞏固起來。

所以,以當時的客觀形勢來說,關羽兵敗之後,如果劉封救援,這是不太現實的。原因就是前面說過的,上庸是新佔領區,需要軍隊鎮守,以防生變。以當時上庸軍隊的數量來說,可以控制的只有孟達的四千人,既要鎮守當地,又要出兵救援關羽,能夠派出去的兵力不會太多。就算是能夠全軍出動,要擊退追擊的魏軍和吳軍,也是很困難的,並沒有勝算。

所以,唯一有可能的辦法就是關羽在得到荊州失守的消息之後,直接率軍向西撤退,進入東三郡地區。而吳軍在偷襲荊州的時候,陸遜就已經率兵沿江西進,佔領了三峽以東的秭歸、宜都等地,這就意味著,東三郡在荊州失守之後已經了三面被魏吳雙方包圍的地區,難以堅持,只能撤退。

而要想撤退,向南撤退再撤回益州的路已經被堵死了,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只能向西撤回漢中。實際上,關羽在兵敗之後的撤退路線,也是在向東三郡方向走,半路上遇到伏擊被俘。這說明吳軍當時也很清楚,關羽在荊州失守之後唯一的逃亡路線就是向西進入東三郡,既然能夠在半路上設伏,也就不可能不提前預防東三郡出兵救援。

如果關羽能夠在得到荊州失守的消息之後馬上全軍向西撤退,進入東三郡,仍然有希望在益州的援助之下在東三郡穩住陣腳,再試圖配合益州的軍隊奪回荊州。但關羽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猶豫不決,一直在不斷的派人打聽荊州方面的消息,試圖奪回荊州。正是他的猶豫,讓他手下的軍隊潰散,就剩下他一個光桿司令在向西撤退了。這樣,即便他到達東三郡,也對局勢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而且,也是因為關羽的軍隊潰散,荊州又失守,讓東三郡的孟達軍隊成為了孤軍,失去了退路,導致孟達率軍降魏。這樣,就算關羽能夠逃到東三郡,也難以改變東三郡面臨的形勢,即便是最好的方案,也不過是關羽和劉封、孟達一起率軍繼續向西撤退,進入漢中地區,這樣才能徹底安全。

這樣做,即便不能改變荊州已經失守的現實,至少還可以為蜀漢保留一部分軍隊,可以減少一些損失。從當時的客觀條件來看,失地存人,這是唯一能夠爭取的最好結果。但關羽的猶豫讓他失去了機會,最後人地兩失,蜀漢的損失被最大化了。


緣塵


如果關羽戰敗之後被劉封救下來,關羽不死,對於關羽就是一個好結果,張飛不用因為報仇心切被害,即使要重振旗鼓討伐東吳,也是兄弟齊心一起上。雖然劉備久借荊州不還在先,但東吳背棄盟約偷襲在後,這種背後捅刀子的事情尤為讓人不齒,如果關羽張飛夾怒而來,東吳怕是要掂量掂量,以孫權的個性,為了息事寧人,很有可能主動讓出荊州,荊州失而復得。而且這回就再也不存在還不還的問題了,也更不會有夷陵之戰。

退一步講,東吳佔領荊州,劉備自知理虧不伐東吳,忍著這口氣。全力北伐。要知道漢中之戰沒有關羽,劉備已經贏下一場。這時候關羽再加入,大可以再一次擴張地盤,向東挺進暫時有困難,但向西借馬超之勢攻取西涼還是有很大可能的。然後向西北西南方向發展,鞏固地盤。走秦王掃六合的路子。諸葛亮以殘兵敗將都可以北伐,有五六員大將在手,可操作性就多多了。大事可期。


星塵夢羽


拋開真實的歷史情況,單純從小說的角度看。關羽失荊州對蜀國的最大影響,是失去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個人的理解之所以叫大意失荊州,一方面是關羽本身自傲的性格造成,另一方面也說明荊州當時的防禦措施、兵力都還是比較讓人放心的,失掉荊州是蜀國上下沒有人想得到的。

即使關羽不死,對蜀國後續的綜合實力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了。只是張飛之死、被陸遜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等可能不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