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那麼強大,為什麼十五年就滅亡了?

四海為家365


強大的大秦帝國,為何短短十五年就滅亡了?分析三點原因如下:

  • 對權力毫無節制的皇帝
  • 不成熟的官僚制度體系
  • 沒有建立社會的精神統治秩序

權力毫無節制的皇帝

一個人如果太順了,難免會剛愎自用。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后,秦始皇過於自信,結果步子就邁大了。

秦始皇北伐匈奴、修長城,南征百越,將大量的囚徒和百姓遷到帝國邊境。另外,為了提高運輸效率,還開鑿運河和修路,每一項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圖|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秦始皇每攻下一國就在咸陽仿造該國宮殿。秦始皇的宮殿,不僅在質量上空前絕後,在數量上,後世帝王也難以望其項背。

據統計,僅僅咸陽附近,秦始皇就修了二百七十座宮殿。這還不能令秦始皇滿意,他又傾全國之力修了規模和奢華程度都是史無前例的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作為他身前和身後的棲息之所。

(圖 | 阿房宮的規模空前絕後)

秦始皇還修建馳道,也就是質量非常高的馬路,有五十米寬,用層層的夯土墊實,簡直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這樣的馳道修了五條,最長的一條是從咸陽到包頭,長度約1500公里。

(圖| 高速公路一樣的秦馳道,又名秦直道)

為了尋得長生不死的仙藥,秦始皇重金組織方士,出海尋仙。自己又先後五次全國巡遊,所到之處都要修馬路,建行宮。

在古代,這些事兒耗費的民力可不是一星半點兒。嬴政在位時期,每年服勞役的人都在二百萬人以上,有數年徵發的勞役超過三百萬。

根據史學家范文瀾先生估算統計,秦國統一後全國人口有2000萬,去除一半兒的女性,在去除老幼病殘和士兵,基本上全國所有的壯年男子都被秦始皇拉去當苦力了。

老幼病殘也未必能夠倖免,這麼多工程,負責監督工程的官僚們也要吃喝拉撒,所以,養活他們的重任都落在了剩下的老幼病殘身上。

因此,秦朝的人頭稅、田賦約是戰國時期六國的二十倍,可以說,“天下富戶盡亡”。

經過秦始皇這麼折騰,秦國可以說幾乎耗盡了國力。

不成熟的官僚制度體系

在古代,有個愛折騰的皇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能夠制約他的權力。

我們讀歷史都知道,中國大部分的朝代,皇帝的權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相當一部分掌握在官僚系統中。之所以這麼分配權力,保證了政權的穩定性。

皇帝是人,有可能是個賢君,也有可能是笨蛋。而官僚系統是由多人組成的,按照法律和制度的慣性運轉,相對更加穩定。用官僚系統制衡皇權,能夠保證國家不會出現大亂子。

明朝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國家也能正常運轉,就是得益於這套官僚系統。這都是史學家在歷史中,不斷總結前朝得失,反覆嘗試來的。

(圖| 秦始皇被後世樹立為“暴政”的典範)

但是,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沒有前車之鑑可供參考,他的官僚系統也是剛剛建立,還遠不成熟。秦國能夠統一六國,靠的是商鞅變法後在秦國不斷完善的郡縣制度。郡縣制度把分封制下貴族的權力集中到了官僚體系中,秦國有了比六國強大的生產力和社會組織力。(圖|分封制和郡縣制權力架構)

秦國統一六國後,對於自己先進的制度十分自信,也不再搞試點了,馬上就推廣到全國。我們知道,制度改革從來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步子邁大了容易引發社會動盪。

秦國就像一個崛起的企業,短時間內先後併購了六家大企業。秦國在併購完成後,肯定要將自己的制度和管理人員推廣到六國。

這時候,有管理經驗的人一定知道,之前六國的CEO和高層領導雖然都被秦國給幹掉了,但是很多維持公司運轉的中層、底層的幹部,你秦國不可能一下子將這些人都開了,還得繼續用他們。

因為,只有他們真正瞭解基層情況。但別忘了,他們都是之前各國老領導提拔的,對老領導還念一份舊情。短時間內,你無法消除他們對前任領導和企業文化的認同感。

對於空降到六國的領導(郡縣的官員)來說,一上來就嘁哩喀嚓地一頓改革。將秦國的那套“輕罪重罰”、“連坐法”、全民勞役的制度搬來,誰不服就嚴刑峻法伺候。

秦國能夠一時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能夠震懾住六國的人。但時間一長,一旦皇權的實力操不了整個國家這個大盤時,六國的舊情懷的力量就會湧現出來。

可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反秦大旗剛一樹起,六國各地就馬上掀起了燎原之火,各國的王室又都被擁立起來。

(圖| 大澤鄉起義)

當然,像項羽擁立的楚懷王熊心一樣,各國的王,都是各路豪強用來招攬人馬的工具。但,王室能夠喚起各國人們的舊情懷,更是說明大秦在六國的制度改革不得人心。

秦始皇並不明白,在秦帝國締造的這個剛性集權鏈條中,以利益為銜接的節點間,關係並不穩固。一旦權力的源頭斷裂,帝國的大廈也就隨之崩塌了。

建立符合道德的精神秩序才是社會穩定的關鍵

一個國家保持長期穩定,應該具備兩個重要因素:

  • 穩定的政治秩序
  • 符合道德的精神秩序

穩定的政治秩序,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國家行政系統獲得組織能力和組織效率的前提;而建立符合道德的精神秩序,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有效手段。

大秦以法家治國,那時法家的“法”,可不是我們現代社會的“法治”。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和術,都是為君主進行集權而服務的。

(圖| 法家的代表-秦相李斯)

簡單的說,就是替君王一邊用權謀之術逐利,一邊用刑罰來鞏固自己權力的邊界。

秦國的這種“法”治,是依靠強大的武力才得以實現的。所以,“法”治的邊際成本是巨大的。

被管理的是人,不是動物。人表面上可以服從你,內心卻時刻保持抗拒,總有一天,在你暴露弱點的時候,給你致命一擊。

因此,法家的法,解決政治秩序的問題還行,但解決不了人的精神秩序。

秦朝的失敗證明,單獨用法家治國是行不通的。以後的封建統治者,不得不尋找一種折中的方案:既要形成嚴格的封建集權,又要實現皇權對天下人的道德統治。

儒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登上歷史舞臺。


達文有話說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就憑藉商君之法從一個邊陲二流國家,逐漸成為一個一流強國。如果說秦朝的迅速滅亡與它的制度有關,這似乎無法解釋秦國強大的原因,而且後來的漢朝也幾乎完全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漢朝卻並沒有重蹈秦朝的覆轍,所以秦朝的滅亡另有他因。

▲秦始皇畫像


六國舊勢力的反撲

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原六國舊貴族勢力紛紛響應,趁機“復國”。儘管秦始皇滅掉了六國,但他們的勢力仍有殘留,秦朝強大之時,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但當秦朝面臨危機之時,他們自然會反撲。

王朝更替之後,新政權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因此如何處置舊王朝的貴族勢力是一個必須妥善處置的事情。單從結果上來看,秦朝顯然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不過六國舊勢力的參與只是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而不是秦朝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打天下與治天下

打天下之時自然可以憑藉著強大的武力征服對手,但治天下之時卻不能再憑藉武力。打天下時,秦國與六國是敵對的關係,但當秦朝建立之後,六國故民也變成了秦朝的國民,雙方的關係也因此而發生轉變。從“敵人”變成“盟友”,施行的政策也應該有所轉變。

對“敵人”用強可以取得一定得效果,但對“盟友”一味的用強,卻只能飲鳩止渴。秦朝的失敗就在於,他沒有及時轉變角色,也沒有及時將那些昔日的“敵人”徹底籠絡成“自己人”。正是因為這一點,秦朝自始至終都沒有收服這些人的“心”。

漢朝的統治者或許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在西漢之初,漢朝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而這種政策毫無疑問讓漢朝得到了天下百姓的“心”。百姓對新政權“感恩戴德”,他們又怎麼會去推翻它呢?而且即便有前朝舊勢力妄圖反撲,沒有百姓支持,他們也就不可能會成功。

儘管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明白,打天下的策略是不能用於治天下的!

文 by 歷史文齋


文齋君是一個正經講歷史(以及軍事史)的歷史愛好者,喜歡蒐羅一些歷史趣事講給大家聽。對奇聞軼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方便以後一起交流!

戰情解碼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掃六合,統天下,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秦帝國。但是,十五年後就滅亡了!

為啥呢?



一、止分封,行郡縣,操之過急。

建國後,有人建議嬴政推行沿襲了幾千年的分封制,可他不同意。他認為,周朝實行分封制,結果造成了諸侯混戰,天下不寧。可他也應該知道,分封制給了周家近八百年的江山(公元前1046—256),他能滅周,焉知別人不能代秦?紛紛擾擾的春秋戰國那個不想永世享國?好的政治綱領有的是,有的只能說說,有的也就是奢望一下,若要落地踐行,那就得看實際情況是否允許。



嬴政,東方六國的君主是被你威服、滅亡了,但那些部屬呢、民眾呢?是否真正隸屬於你了?

東方六國,各有國情。比如楚國,它是一個“民神雜糅”、“民神同等”的國家,是一個敬神、信神,神靈至上的國家,是一個忠實遵循祝融的“非九天則大逼,則毋敢滅天靈”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民眾絕不會任由自己的家園被毀滅而不做奮爭!先是楚人起義(陳勝、吳廣),後是楚人(劉邦、項羽)亡秦(公元前207年)。後來的劉漢王朝,汲取教訓,分封、郡縣並行,緩衝至漢武帝,終於解決了帝王所不願存在的“分封制”,劉漢王朝得以雄立四百餘年!

新中國之“特區政府”不也能說明點問題嗎?

始皇帝,要想肉香,還得細火慢燉才好。不是嗎,嬴政!



二、用酷刑,濫民力,自弱國本。

秦始皇認為,根據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且始終循環的原理,秦朝應屬於水德,所以取代了屬於火德的周朝。五行之中,水德象徵著黑暗、寒冷、嚴酷。根據水德的屬性,秦朝統治天下必須嚴酷無情,執法嚴厲,絲毫不能講仁愛和善。因此,秦始皇制定了極其嚴苛的法律,殘酷地統治臣民。臣民稍一不慎,就會觸犯法律,輕則囚禁、砍腳、割鼻,重則砍頭示眾、誅滅九族。悲哉!慘乎!

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擾,秦始皇一方面命令蒙恬等將領帥軍消滅了大量的胡人軍隊;另一方面,秦始皇從各地徵調幾了幾十萬民夫修築長城。無數民夫累死在了崇山峻嶺中之中,無數“孟姜女”成了寡婦!

鮮活的生命沒有了,朝代、江山敗亡了,血腥的文明留下了!



三、站焚書,後坑儒,絕史斷命。

有一次,秦始皇在宮中大擺酒宴,款待群臣。僕射周青臣舉杯祝壽,他說,皇帝的威德遠遠超過了三皇五帝,古今無人能比,江山社稷能傳之萬代,永遠不會斷絕。

博士淳于越,看不慣這種肉麻的吹捧,就當即予以駁斥:現在不師法古代聖賢實行的分封制,難以維持長久的統治,周青臣不說真話,只顧阿諛奉,他絕不是忠臣。

丞相李斯反駁說:時代變了,統治的方法也隨之改,鼓吹師法古人,實際是蠱惑民心,以謀私利,這樣會影響皇帝的威信,動搖國家的穩定,建議焚燬除秦國典籍以外的所有書籍,違令者處以相應刑罰。



秦始皇聽了李斯的話,大為讚賞,認為焚書可使百姓愚昧,不產生邪念,消除了造反作亂的隱患,於是他立即頒佈詔書,命令全國各地限期焚燬書籍,違令者嚴懲。

為秦始皇尋找不死之藥的燕國儒生盧生目睹了秦始皇的道行逆施,非常不滿。他與朋友侯生議論說:始皇皇為人,天生粗暴、兇殘,毫無人性,總是自以為絕對正確,所以任性橫行,為所欲為,動不動就用殺戮、酷刑來顯示他的權威,天下百姓都對他恨之入骨;官吏則戰戰兢兢,生怕觸怒了他,沒有一個人真正忠於他,這樣的暴君,我們不能為他尋找不死之藥,我們還是逃走吧。

盧生、侯生逃走後,秦始皇大發雷霆,就派人搜捕全城的儒生。秦始皇不分青紅皂白,把搜捕到的460多個儒生全部活埋了,可憐這些儒生還不知自己身犯何罪,就糊里糊塗地命喪黃泉。



秦始皇這種慘無人道的暴行,引起了臣民的普遍不滿,連他的大兒子扶蘇也看不過去了,就婉言勸諫秦始皇。可秦始皇只願聽恭維的話,不願聽反對意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扶蘇派往遙遠的北方,讓他去擔任蒙恬軍隊的監軍,實際上是變相流放。



書焚了,人死了,胡寫亂道的、不順耳的人或事沒有了。唯我獨尊、為所欲為,可一時暢快,之後呢?繁雜的國事、諸多的民情,該如何處置?該由有誰去辦理?只有一“獨夫”了,還有一些阿諛媚俗者!如此一來,江河日下,敗亡在即!

有此三端,秦王朝焉能長久?!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叄月春


歷史漫談君


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到公元前207年劉邦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為止,剛好15年。

在這15年時間裡,秦始皇在位11年,秦二世在位4年,秦王子嬰在位46天。

秦朝滅亡最無辜的就是秦王子嬰了,在位僅46天,還除掉了殘暴陰險的奸臣趙高,但除此之外 ,子嬰什麼也做不了,所以秦朝滅亡與子嬰關係不大。那麼秦朝的滅亡原因只能在秦始皇與秦二世胡亥身上。



首先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位期間,雖然沒有發生農民起義,也沒有什麼較大的叛亂,但秦始皇為秦朝的滅埋下了導火索,沒有人否認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但並不代表秦始皇不會犯錯誤,秦始皇對於秦朝的滅亡主要有以下原因:

1、政策錯誤。從戰國時期到秦統一天下期間,整個天下都在頻繁發生戰亂,秦國依靠商鞅變法逐漸強大,直至統一六國,但商鞅之法能富國強兵,卻不能治國平天下,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仍然錯誤的認為秦法能夠治理天下,卻恰恰得到相反的結果。

2、濫用民力,好大喜功。秦始皇自認為能夠功蓋三皇,德比五帝,自秦統一天下後,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大舉興兵,打仗是要花錢的,也是要死人的;修長城、建阿房宮、修馳道、建皇陵,大興土木,建築是需要花錢,也是需要勞動力的。錢、勞力、兵力從哪裡來,只能從老百姓身上來,老百姓好不容易盼著天下統一,結果生活一天不好一天,人人都憋著一肚子氣,秦始皇在世,尚無人敢反,秦始皇去世,星星之為可以燎原。



3、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制在當時的年代是一件好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權力的高度集中是一把雙刃劍,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天下所有的大小事都取決於皇帝的決策,皇帝英明,天下無事,皇帝一旦昏庸,天下大亂。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即位,胡亥可沒有秦始皇的英明,直接的後果就是奸臣趙高掌權,秦二世不僅把自已都賠進去了,還把整個秦朝都賠進去了。

4、沒有立太子。太子乃是國之根本,未來的儲君,秦始皇不立太子,直接導致了趙高這樣的小人利用秦始皇的漏洞,進行沙丘政變,篡改詔書 ,立昏庸的胡亥為帝。如果早立太子 ,就不會有趙高的暗箱操作,長子扶蘇和其它秦始皇的20多個兒子、公主不會死,蒙恬、蒙毅不會死,馮去疾、馮劫、李斯不會死,滿朝賢臣不會死,秦朝更不會亡。



秦始皇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導火索,而秦二世胡亥就直接為秦朝的滅亡點燃了導火索。

秦二世這樣昏庸的人做個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問題是一個昏庸的人卻登上秦朝的最高權力寶座,那就是秦朝的災難了。

秦二世的最大錯誤就是聽信了趙高的讒言。趙高讓他殺扶蘇、蒙恬、蒙毅,胡亥殺了;趙高讓他殺秦始皇的其它20多個有繼承權的兒子和10多個無繼承權的公主,胡亥也殺了;趙高讓他逼死馮去疾、馮劫,胡亥照做了;趙高讓他殺李斯,胡亥還是聽信了;到最後,趙高逼胡亥自殺,想必此時的胡亥終於明白了趙高的用心吧,但秦帝國已經被糟踏得在滅亡的邊沿苦苦掙扎。

秦二世當政時期的秦朝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淪為趙高弄權的工具,根本無法安心治國,無法面對天下波濤洶湧的反秦起義大軍,就連秦朝最後的軍事支柱,也被趙高一手葬送,秦朝焉有不滅之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經過幾代君王數十年的努力,到了秦始皇,終於統一天下。然而,曾經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倒下之速度之快,令後世哀之。在歷史的洪流面前,秦王朝只是滄海一慄;在社會運行規律面前,秦王朝不過一葉扁舟。

第一、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秦國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王朝,農民日益貧困,貧富差距擴大。秦朝末年,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和生產資料。大多人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時候,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秦國原有的生產關係已經不能維持生產力的發展,資源大多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

二、秦國的暴政。秦國統一後,在全國貫徹嚴厲的法家思想,實行嚴刑峻法,以至於人心惶惶。

秦始皇大興土木,修建驪山墓、阿房宮等大工程,調東全國民力,破壞生產,以至糧食嚴重不足。秦國橫徵暴斂,徵收大量苛捐雜稅,加重人民負擔。

三、秦國強行統一,地方離心力大。秦國通過軍事手段強行兼併六國,不管各地具體情況,全部照搬秦國模式。原有的六國,長期實行的是本國政策,對於秦國那一套政策,很難認可,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剛剛統一的秦國,沒有修養生息,實行仁政,反而加大盤剝力度。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憑藉其強大的威望,尚能鎮住地方反對派,一旦不在,各地方紛紛起事。秦國的發展模式並不是萬能的,不一定可以直接嫁接到六國,如同美國模式並不是屢試不爽,各地方和國家的發展只能因地制宜。

秦始皇死後,胡亥重用趙高,倒行逆施,以至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陳勝吳廣拉開了反秦的序幕,劉邦項羽給了秦國最後一擊。


秋媚讀史


強秦十五載而亡,賈誼認為是不施行仁政的緣故(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目光如炬,說到了問題的根本。


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期間戰火紛飛百姓塗炭,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最應該做的,就是施行相對寬鬆的政策與民休息,快速地讓百姓恢復元氣,同時採取相應措施,緩慢的消除六國的影響和存在。如此數年後,必然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即便是六國的遺老遺少心懷故國想要造反,也沒有了群眾基礎,只能望洋興嘆。

但秦始皇錯誤的估計了形式,採取了一系列激烈的手段,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

修長城修陵墓修宮室,致使每年有上百萬的人處於服勞役的狀態,田地裡勞作的都是婦女和老人,這樣怎能有利於恢復生產。

浩大的工程花費不菲,自然要把沉重的賦稅強加到百姓的頭上,致使他們本來就窘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嚴刑峻法雖能震懾人心,但也能讓人鋌而走險,陳勝吳廣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是這樣,秦始皇個人的能力超群,也足以震懾心懷不軌之徒。但他沒有提前解決好繼承人的問題,給本來搖搖欲墜的大秦帝國帶來了致命的一擊。

歷史記載,扶蘇比他老爹寬仁多了,並且屢次勸諫始皇帝施行仁政,結果被髮配到蒙恬軍中效力。這就給了趙高和李斯機會,最後他們推舉了昏庸殘暴的胡亥登上了皇位,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苛政猛於虎,不造反就要餓死,造反或者會有條生路,於是只能造反。

其實中國古代的老百姓是很容易滿足的,他們只要有田種有飯吃有個棲身之所,那怕生活再艱難,也不會走上造反的路。讓他們能放下鋤頭拿起刀槍的,只有一個理由:實在活不下去了!

後代王朝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基本都在開國之後,讓老百姓有一段時間能恢復元氣,也使王朝的生命力大大增加,就是這個道理。


李飛叨


秦朝是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王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可以說國家治理也是摸石頭過河,探索著管理國家。個人認為秦朝十五年滅亡有以下11點:

1.接班人問題。沒有及時把地位傳給扶蘇,以至於秦始皇突發疾病死亡,胡亥有機會篡權奪位。

2.大造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工程浩大,動用了幾十萬的人員,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3.大造阿房宮。阿房宮具體如何奢華我們後人都無法得知了,但是規模應該很是宏偉。


4.修長城。陳勝吳廣起義。孟姜女哭長城雖然是一個歷史傳說,但是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對修建長城參加的勞動力多麼的多,即使參加了修長城,也是有去無回,不僅造成了剛剛締造的封建王朝賦稅增加,也給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損失,群眾無法休養生息,民怨沸騰。

5.稅賦較重。修長城,建造阿房宮,以及建造秦始皇陵,這些都是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資金的來源全部疊加到老百姓身上,這種賦稅可以說給老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了。

6.胡亥篡位。胡亥篡位,這就引起了大臣和老百姓的不慢,更成為六國後裔推翻秦朝的藉口,造成了地方百姓對秦朝中央特別是胡亥的不滿。

7.胡亥殺死自己的兄弟姐妹。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聽信趙高讒言,扶蘇等幾十位兄弟姐妹全部殺掉,這樣一位兇殘的皇帝,怎麼能夠贏得老百姓的愛戴呢?這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8.迫害大臣。蒙恬被殺害。

9.奸佞當道。重用趙高,禍害朝廷。

10.法律嚴苛。老百姓苦不堪言,敢弄不敢言,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而起,老百姓痛恨秦朝發了嚴苛,紛紛響應,揭竿而起。

11.個人專權,沒人直言。誰直言誰遭殃,包括當時的太子扶蘇因為直言就把秦始皇發配邊疆,以後誰還敢直言呢?


千年史話


個人見解。

秦國的秦法,秦制效率奇高,你知道秦法紀嚴厲,酷刑。可是並沒有聽說有饑荒等等。所以在那時候重農抑商是正確的,在統一上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修路都為了統一後的同化。並沒有什麼不妥。

至於為什麼統一了六國後秦朝速度滅亡了,很大因素是始皇帝的駕崩。

還有就是在秦國的制度如果只是以秦國的土地來說做任何事效率都很高,但是當國土一下子擴張到那麼大的時候需要消化和改良原先的秦法,以陳勝吳廣為例子,他們為什麼農民起義?就是因為秦法,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服刑勞役而引起的。從楚地到秦地相距甚遠以當時的交通用兩條腿走,實在不現實。就算快到了,時間也過了,這樣就要被行已秦法。

多半的動亂都是這時候起的。劉邦不也是嗎?

個人感覺是統一了六國後沒有及時的發現問題與改良制度,以至於引發了許多的矛盾。剩下的就是耳熟能詳的胡亥當了二世,趙高亂政整得朝野上下亂糟糟。

剛統一六國需安撫民心,討好士大夫階層和各國士族等,等天下民心歸一,耕田恢復,休養生息待無人懷念故國時再行改革動刀,不宜一下子用力過猛,用力過猛如果遇賢君還好,庸君昏君必定天下大亂。

秦制的效率毋庸置疑,劉邦進了咸陽蕭何第一時間就進了秦朝的政治核心抱走了典籍書文。這就說明秦制在效率上確實高。

秦軍耐苦戰,劉邦的漢軍也多是秦人,說明了秦人戰鬥力在衛鞅變法以軍功封賞加爵位下戰鬥意志高昂。

個人感覺秦朝的主要原因因為始皇帝駕崩,之後君不賢明,奸臣當道,政治昏庸。不體察民情,不思制度之弊端以至於秦國的滅亡。如若制度有所改良,就算是這個胡亥估計也能坐挺久。


部分用戶皮先生


秦為什麼只有兩代、十五年?

秦建國初期,為掃平六國以是多的年征戰。早以國力不強,雖有六國之財,之後的修長城,修阿房宮,修秦直道等等一系列的勞民傷財。早始連年陷於戰爭中的百姓,苦不堪言。加之各種勞役、稞捐雜稅,更使得百姓生純艱難。而秦始皇並不是個驕奢淫慾之徒,且是個一心想鞏固來之不易的政權。於是在身體建康不利的情況下,還得操心:各項工程的建沒,邊境的的安全,日夜奔波,最終病死途中。

秦二世胡亥,的確是個敗家子,也不是個治國之君。在當時民以負重不堪,怨聲載道的時候。不知體恤民情,休養生息。況極度信任太監趙高,無能的胡亥把權力放任趙高。掌權的趙高,把一些無能之輩提拔到胡亥身邊,說是可助他的″棟樑之才"。而把真正的有能之士,任意罷官、殺戮。他控制秦政權,到了肆意妄為,令人髮指的地步。他派人給胡亥牽來一隻鹿,硬說是馬。而滿堂文武,無人敢辯。這就是成語:″指鹿為馬"的來源。

在這民怨越積越深的時候,終於暴發了。於是風煙四起,一個初始為強大的大秦帝國,只有兩代,純活了十五年使瓦解了。秦始皇的鴻圖大業夢,就這樣破滅在自己喜愛的兒子:胡亥之手。但歷史會公正的去評價它,也給後人許多警醒。


眸子8552


秦朝滅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失去了人心。

秦始皇失去了天下人的人心,秦二世失去了秦國人的人心。

先來說說秦始皇。

秦始皇仗著祖宗留下的家底,一舉滅了六國,建立了郡縣制的國家,讓中國一下子從封建社會進入到中央集權社會。這對社會的發展來說是一種進步,但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一時是難以接受的。

項羽在滅了秦國之後,為什麼自封西楚霸王,並且大大小小的封了19個王呢?可見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大家還是嚮往戰國時的分封時代。

包括劉邦在建國後封了七個異姓王,也是這種人心向背的體現。

歷史是有慣性的,人心也有路徑依賴,所以任何事物總得有一個適應的過渡過程。

當時的人們雖然也厭倦了戰國紛爭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痛苦,但是一下子讓他們進入郡縣制很多人還是接受不了的。

這一點漢朝就做得很好,漢朝其實也是想實行郡縣制的,但是為了適應人心,先是分封了異姓王,後來又分封了同姓王。但時間長了同姓王其實和異姓王沒有什麼區別,也是各種反叛,紛爭不斷。

後來漢朝實行了推恩令。就是把封國的封地不斷的分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讓他的封國一點一點的變得碎片化。終於在漢武帝時期消滅了所有的封國,實行了郡縣制。

 

秦始皇的另一個問題是對民力的徵用太狠。

戰後人們都迫切希望休養生息,而秦始皇呢,又是修長城,又是修宮殿。從全國各地徵調人力來服役,弄得人民疲憊不堪,怨聲載道。

陳勝吳廣是在去服徭役的路上反的,劉邦也是在去送人民服徭役的路上反的。

大將英布也去驪山服過徭役,後來反了。

秦始皇無限度的,殘暴的徵用民力,自然搞的人心離散。

由於以上兩個原因,秦始皇雖然靠武力統一了中國,但是人心其實是離散的,所以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時候,才回群雄響應,風靡而起。

當然光靠以上這兩個原因還不足以滅了秦國。大家讀史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困惑:15年前面對東邊六國的貴族精兵,秦朝軍隊是橫掃六合,無人能擋。但到了15年之後,為什麼面對這一群揭竿而起,手拿木棍扛著鋤頭的造反農民,反而打不過,最後鬧的連秦國的大本營也丟了,搞得亡國了呢?

這個責任就得秦二世來承擔。秦二世這個紈絝子弟若是生活在明朝的中後期,是沒有問題的。明朝的中後期比秦二世奇葩的皇帝多的是,但都不能讓明朝滅亡。因為那時天下安定,人心穩定,官僚集團也發達,可以保證帝國的平穩運行。

但是秦二世生活在一個動亂的年代,面對紛爭的群雄,他不但不能有效的統治秦國的力量反而搞得秦國內部分崩離析,不團結。

秦二世一上臺就先搞掉了大哥扶蘇和大將軍蒙恬。蒙恬多牛逼呢,蒙恬在《史記》中是有傳的。

秦二世屁本事沒有,但還是一顆玻璃心,只能聽好話,不能聽真話。

天下紛紛起來反秦,官員如實不報,他不高興,有人說沒事兒,就是幾個小毛賊鬧事而已,這下他就高興了。

邯章帶著軍隊在前線和敵人打仗,他和趙高在後面對人家還猜疑。搞得邯章帶著20萬大軍投降了。

秦二世把秦國的大本營搞得烏煙瘴氣分崩離析人心渙散。所以劉邦在西進咸陽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遇到什麼比較有效的抵抗。只和王離幹了一架,其他的守城官員都紛紛投降了。劉邦進入咸陽的時候,老百姓都牽羊擔酒紛紛出來迎接。

可見秦二世多失人心。

秦始皇失了天下人的心,秦二世失了秦國人的心,二世而亡也就順其自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