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不哭。


乖,不哭。


01

朋友的外婆去世了,深夜打来电话,先是很平静地说了一句“我没有外婆了”,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绷不住,在电话那端哭出了声。

从小到大,外婆对她最好。

外婆病逝,大家心情沉重,她不敢流泪,怕成为一家人情绪崩溃的导火索。压抑着,直到夜深人静,才躲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里哭泣。

我们这一届90后,开始频繁地面临生死别离。

年前,参加完邻居逝世老人的葬礼,回家路上五岁的小侄女问我,等她长大了,她的爷爷奶奶是不是也会老?

我说:是!

她又继续问,“那爸爸妈妈呢,也会老吗?姑姑也会老吗?”

“是的!”

“那可不可以不老?”

“嗯,不可以的。每个人都会老去的。”

听到回答的侄女若有所思的沉默,安静地走路,脸上带着点稚嫩的忧伤。

一直告诉她的是,人老了,慢慢地会去另一个很远的地方。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死亡,但是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别离是一种“永不相见的离开”

老和去从来都不是一个词语,而是生命中不得不面对的两件事。很悲伤,也很无奈。

2020年,是第一批90后的而立之年。我们回到家,不难发现父母开始用商量的语气跟我们说话,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势。父母在子女面前变得谨小慎微,比他们头上可见的白发更令人感到酸楚。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这段话,是说给父母听的,也是说给子女听的。

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离父母亲人越来越远的过程。这种越来越远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

有人在长大,就会有人在老去。

时间就是那个怎么也抓不着的小偷。

而我们所能做的,除了担起应有的责任,还要尽可能多的陪伴。

朋友哭着说,以前只看到自己的日子还很长,却忽略了外婆的日子越来越短,才会有“来不及”陪伴的遗憾。当外婆被“送走”的那一刻,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担着三十年的岁月。

“乖,不哭。”

希望一切都能“来得及”,而所有的别离都没有遗憾。


乖,不哭。


02

有人说,成年人的崩溃是无声的。

这句话我不是很赞同。

成年人的崩溃,不是无声的,只是惊涛骇浪都不会让别人听见。那种崩溃是一个人的崩溃,是无人的角落,夜深人静时候的啜泣与声嘶力竭。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这一届90后男生的不容易,省吃俭用买房买车娶媳妇养家糊口,被现实掏空了身心,活得失去了自我。

其实,这一届90后女生又何尝容易。

没有结婚的,被催婚,被相亲,拼死拼活提升自己的能力,摸爬打滚企图能有一番事业,努力买房买车,所有的一切都是希望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爱情与人生。不会因为遇到了对的人,而败给了物质与依赖。

结了婚的,不仅生儿育女,也与男人一起养家糊口,还得处理好家庭里的各种关系,努力地兼顾好家庭与工作。


乖,不哭。


有次大学同学聚会,当年品学兼优多才多艺闪闪发光的班花,这一次所有人都没有认出来。她说自己被婚姻改变了模样。

曾经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那个女子,不要房子、车子,也没有要彩礼和婚礼,甚至连婚纱照都没有拍一张,毅然远嫁给了那个她认为对的人。

而后,生儿育女,一家人的生活担子不得不扛在自己肩上,而她不顾一切嫁的那个男人不仅养不了家,还时不时家暴。

她说,“很奇怪,在意这些物质基础的女子被鄙视为物质。不在意这些物质基础的女子,又被认为很廉价而不被珍惜。”

能轻易得到的东西,大概都不会被珍惜。

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一直活得隐忍。面对婚姻已经面无表情,不哭不闹,只有在孩子沉沉睡去,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感觉到有温热的东西从眼角流出,才听得见自己的哽咽。

她,也曾是家人捧在手心的孩子。

“乖,不哭。”

希望所有爱情都能善始善终,婚姻两相扶持,生活绝处逢生。


乖,不哭。


03

同事说他结婚后,感到最放松的时光是蹲在厕所里的时候。因为呆在那个小空间里,发呆也好,打游戏也好,没有人打扰,就好像可以不用面对家人,不用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他可以短暂地做回那个喜欢打打游戏、喝喝可乐的快乐少年。

等他走出那个小空间,他就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要把所有的责任担着、扛着,然后向前。

而他的悲伤,他的崩溃,也只能放在那个小空间。


乖,不哭。

她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不知道爱是什么。长大后努力挣钱,满足父母的需求。谈了一场恋爱,被男友骗走了所有的积蓄。贷款与人合伙做生意,被套进去,负债累累。

但她在众人面前,总是一副嘻嘻哈哈的样子。

她说她只在深夜里难过,在白天精神抖擞地工作与生活。

难过、哭泣、苦楚、失眠,全部留给夜晚。

每天夜晚,在深重的夜色中,又有多少了的悲伤在亮着灯。

“乖,不哭。”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们还是要继续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