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词我们很熟悉。

平时,我们自己也常说:

“哎呀,这让我很没安全感”;

“我老公这个人,让我很有安全感”。

所以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感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 什么叫心理健康?

简单来说,既能过平淡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 在遇到挑战的时候能坚持,在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

前面的路很难走,但隐隐的,我觉得我可以走得过去。

这种隐隐的感觉,就源于我们内心的安全感。

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很重要,被心理学家从多个纬度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其中依恋理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

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婴儿的依恋关系,有这样几种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乱型。

这样的类型是怎么确定的呢?我家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呢?

1969年,一个叫做安斯沃斯的心理学家,就做了一个“陌生情境实验”,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场景:

让一位妈妈和自己的宝宝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待着,一起玩玩具,然后妈妈离开房间一会儿,孩子自己待在房间里,看宝宝会是什么反应。再然后让妈妈重新回去,重新和宝宝在一起,再观察宝宝这个时候的反应。

根据“宝宝和妈妈一起”、“妈妈离开”、“妈妈再回来”(这段最重要)这几段时间里表现的不同,宝宝的依恋类型可分为下面几类:

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PS:最后一种,无法归入前三种任何一种类型的,叫做“混乱型”

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影响?

  • 安全型:

在 1 岁时,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儿童,在幼儿园里往往更受同龄人的欢迎。有弹性,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与他人合作。

到上小学的时候,与婴儿期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相比,安全型的孩子更规矩,反应灵敏,易合作,自力更生。

安全型依恋可以被当做一个“保护因素”,它保护了儿童、青少年少发生、甚至不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 回避型:

在 1 岁时,显示出回避型依恋的婴儿,长大后容易感情脆弱,与在婴儿期有安全关系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可能向成人或同龄人挑衅,更容易被他人拒绝。

  • 矛盾型:

在 1 岁时,表现出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在学龄前往往更依赖他人,他们花费过多的时间来寻求成年人的注意。

他们可能很容易遭受挫折,或者感到被动和无助。他们过多地依赖照顾者,使照顾者的其他活动受到影响。

  • 混乱型

在 1 岁时,显示出混乱型依恋的婴儿,有最大的风险发生攻击性行为。

到6岁左右,混乱型依恋已经变得有序,但它形成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孩子(而不是父母)承担起控制的责任。孩子会控制、胁迫,或支配他们父母,比如责骂、拒绝父母。

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直到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

孩子的依恋类型是如何形成的?

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下面这张表格就是个大致的总结:

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如何养育一个安全型的宝宝?

  • 大原则:

1、父母照看孩子的方式是负责、敏感、合作、易接受和充满爱心的。

2、父母能敏感的捕捉到孩子的各种信号和需要,并给予迅速而适当的反应。

3、父母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而不是按自己的个性和情绪要求孩子,或者把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孩子。

按年龄段具体来说:

  • 0-1岁:多一些肌肤时间的接触;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能不能活下去”——这成了刚刚出生的宝宝最大的需求。

把宝宝抱在怀里,给宝宝喂食,让宝宝靠着唇部敏锐的触觉,感受母亲的温度和味道。

而母亲愉快的心情、平静的情绪,传递给宝宝的不仅是充足的物质营养,还有温馨、安全的感觉。

通过抚触/洗澡/拥抱的方式,给宝宝多一些肌肤之间的接触,更是一种心灵的抚触,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 情感的交流,帮助宝宝放松情绪,平复心情。

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 1-3岁:亲密和分离会交替出现,理解孩子的独立需求

这时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突破性发展了,学会了走路、跑、跳……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孩子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妈妈身边要抱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

所以我们最好的做法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

不好的做法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走,自己高兴时,不管孩子想不想,拉过来就抱;自己不高兴时,孩子要抱也不给抱。

  • 如果孩子平时想和家人亲密的时候,家人就可以跟他亲密;
  • 想要帮助的时候,家人就能来帮助;
  • 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时候,家人也允许,默默地关注,并不打扰。

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建立得比较稳定。

暂时看不到妈妈的时候,也不会担心失去。他会知道:妈妈虽不在身边,但爱还在心里。

这样的孩子就不会有过分的分离焦虑,上幼儿园不会哭太久,不会长时间不适应。

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 3-5岁:帮孩子从内心认可自己——我够不够好?

除了从妈妈这里获得温暖,孩子的自信,也是从家中获得的。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往往来自家人那句真诚的鼓励和赞美。

真诚的鼓励,一定是具体、走心的鼓励。

明确地给孩子指出好在哪里,明确地说出妈妈为什么为你骄傲。比如:

“你刚才画画时用了淡粉色、淡绿色、淡黄色,整幅画看上好通透,妈妈的心情都好起来”。

“你刚才跑步一直落后萱萱,但你都没放弃、没哭、没发脾气,坚持跑完,妈妈很为你骄傲”。

而不是简单的“真棒”、“真好”、“真聪明”。

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说到这里,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很重要的建议:

父亲的定位对孩子的童年成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孩子需要家人的赞美、肯定和认同。而其中父亲的影响力通常超过母亲。

这和男性的角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多数社会、家庭的普遍习惯中,母亲通常代表家庭和情感,父亲通常代表社会和责任。

如果父亲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说:

“你刚才帮助了琪琪,你做得很棒”!

“ 有你这样的女儿我很高兴”!

“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

都是对孩子极大的肯定。这些鼓励和肯定,对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性别 认同都是十分关键的。

在这方面,父亲的作用通常大于母亲。这并非说母亲的鼓励和肯定没有作用,而是说父亲的影响力更大。

不粘人、不哭、超好带……真的好吗?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所以,如果妈妈们看到这里,请赶紧和自己的爱人分享。这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孩子的问题,反应了家庭的问题,夫妻、亲人之间相处方式的问题等等。

家庭的问题处理得好,很多孩子的“所谓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