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茶如何入門?

原文首發在知乎

其實入門並不容易,想想學茶專業的高校本科生們,他們要上的課程。

浙大的茶學系核心課程包括以茶葉產前為主的茶樹栽培、茶樹育種、茶樹病蟲害防治等內容,與茶葉加工相關的製茶工程、審評與檢驗、品質風味研究等課程,與茶葉成分利用相關的茶葉化學、深加工、綜合利用等課程。此外,還包括與茶產業密切相關茶葉經營管理學課程等。

武夷學院的茶學主要課程是文化學概論、經濟學概論、管理學概論、茶學概論、茶文化通論、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藝理論與表演、茶葉生物化學、茶文化創意與設計、茶業經濟與管理、茶葉電子商務、茶葉市場與貿易、茶葉深加工與綜合利用(這幾個斜槓的基本就是關於怎麼賣茶的課程)等。

學茶如何入門?

學習任何一門知識或技術,無外乎先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就算是不懂開始全背都行,後期在實踐中再逐一領悟和精進),同時結合實踐(也就是多喝茶,最好的對比喝,一個品種各個級別的一起喝,再同一品種不同產地的對比喝),就可以真正入門掌握。

千萬別跟那些茶商學給忽悠了,老老實實先把基礎學好。

先把基礎學好了,對茶學有個基本認識了,然後再找個茶廠練幾年實戰,就算入門了。

學茶如何入門?

基礎理論學,學茶入門必讀

1、《茶葉全書》

美國人威廉·烏克斯撰寫,它與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和日本建久時代高僧榮西和尚的《吃茶養生記》,並稱世界三大茶葉經典。

書從六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茶葉所涉及到的各個領域,包括:歷史方面、技術方面、科學方面、商業方面、社會方面及藝術方面,是一部關於茶葉的百科全書。

2、茶學專業四大金剛《茶樹栽培學》、《製茶學》、《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生物化學》

茶業專業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要了解茶、學好茶、懂得茶,製茶學,你必須要讀的書。

茶學不是玄學是科學。初學者可以把《製茶學》、《茶葉審評與檢驗》先翻一遍,保準你功力大增。當然,這幾本書最好還是搭配茶葉審評課程邊練邊看,如果報了考證班,這四本書能一直陪伴你考完高級評茶師,並終身受用。

有了她,你再去喝茶,不會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了。

3、《茶業通史》

茶學家、茶業教育家,製茶專家,我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的陳椽編著。

《茶業通史》彙總古今中外茶業大事,使它儘量起到《茶業辭源》的作用,因此對中外古今(截至20世紀50年代為止)茶業史蹟,不得不窮盡手頭資料,但以節錄原文為主,以便讀者查閱考證。

4、《茶經》

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雖然兩千年前喝的茶、喝茶的方式和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還是值得了解一下,茶聖行萬里路、品天下茶的精神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

5、《茶經述評》

當代茶聖吳覺農主編。陸羽《茶經》都覺得太艱澀難懂吧?你可以不讀《茶經》,但不能不讀《茶經述評》。兩代茶聖時隔千年的對話交流而成。

吳老從1979年開始撰寫,中間幾經曲折,花費了較預想多得多的時間對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整理完成。當時所寫出的內容,就較側重於《茶經》的註釋,後業才陸續加入了一些新的評述的內容,出了第一稿。但這一稿的內容,有的已超越了評述的範圍,所以,又加以精簡,把述評突出出來,寫成第二稿。最後,再加以修改補充,這便是現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時,在第三稿修改過程中,又不時發現新問題需予解決。

從思考編著到成稿再幾易其稿,可見內容的詳實與寫作精神。現代不日即可寫出一本茶書的那些混混們可以汗顏。

6、《茶葉化學》

這是一本面向茶學專用的教材。主要對茶葉的生物化學進行研究,深入淺出。

書中知識點均為茶學乾貨,主要介紹茶葉中各種的物質及其性質,會讓你對茶葉的內質瞭解更深,從而明白各種茶葉現象的機理。茶友如果想用科學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就把這本書拿下吧。另外還有《茶葉生物化學》也能帶給你相同的體驗。

7、《中國古代茶書集成》

編著:朱自振、沈冬梅、增勤。近1000頁的厚書,把歷代問世的茶書按唐五代、宋元、明、清四個階段,給以全文整錄,並作詳細的校對和註釋。

集成了近120種,是一本古代茶學遺產完備的繼承與梳理。

你不一定能讀完,但作為茶的愛好者、學習者作為工具書還是必備的。

8、《中華人民共和國茶葉國家標準》

這不是一本書,是一份文檔,基本有點名氣的茶都有,網上可以下載不用買。

很多人說茶葉分級混亂,但我們也是有茶葉標準的啊,至少很多大型茶企還是在按照國家標準做茶的。

9、《茶之書》

岡倉天心在20世紀初旅英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相繼用英文寫下《東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1903)、《日本的覺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書》(The Book of Tea,1906)被並稱為岡倉天心的“英文三部曲”,《茶之書》的影響最大,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併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

在為岡倉天心贏得世界性聲譽的同時,也向西方世界譜寫了一曲意味深遠的以“茶道”為主題的“高山流水”。“茶道”為日本傳統美學之精髓,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

看完書,開始進階喝茶

就算看完上面這些書,學茶仍然是浮在表面的,要真正學有所得,必須一種茶、一種茶去嘗試和認知。個人覺得這也是學茶最開心的階段。

對某一種茶感興趣,可以先找一本介紹性的書來看,建立基本的認識,然後多問、多喝、多比較,慢慢就會成為這個茶類的達人啦。

當然,這也是花錢如流水的階段,畢竟好茶都不便宜(入門茶沒交過學費,除非你有我一樣頂天的好運,一出門學茶就遇到了茶研究所的老師傅們)。

尤其是當你剛剛接觸一個新茶類的時候,千萬不要貪便宜去買一些垃圾茶來喝。

如果喝完一款茶樣,你發現書裡說到的一款茶的種種好處你一樣也沒體會到,那多半不是寫書的人在騙你,而是你買的茶樣太垃圾!

學茶如何入門?

選對味的茶直接深入瞭解並深耕於此茶學,在某一個領域成為專家,其他的茶類也是大體相通的。

茶葉審評八項因子:外形(條索、整碎、色澤、淨度)、內質(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 要相信書上寫的特質特徵,經過實踐寫出來的,總歸是有點道理的,如果你喝到的茶跟書上審評的基礎特質都匹配不上,十有八九是你買的茶有問題,跟這款茶沒什麼關係的。
學茶如何入門?

這張圖是別人的例子,借用表達一下我想表述的意思

這個階段除了對比多喝外,別無他法。

可以是同一款不同等級的對比喝,也可以是同一款不同產地的對比喝,也可以是不同類的茶之間對比喝。多喝,記住滋味、香氣等因素如何。

比較關鍵一點,是你學習階段儘可能保證你喝的是標準的茶,如果一開始被誤導,將差的茶認為是好的標準,那以後可就麻煩了。

就拿烏龍茶的一個小分類——武夷巖茶來講,你要有足夠的機會去把這些茶都一一去喝到,才會知道什麼味道是肉桂、水仙有什麼獨特的口感、大紅袍又是怎樣的色澤等等,你要去喝到幾百塊的肉桂幾千塊的肉桂甚至是幾萬塊的肉桂,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我師傅說:“茶,要用舌頭去感知,而不是眼睛去看。”

就是說看再多的茶書,對某款茶的特性品質講的再精確,都不如你親自去品一品這款茶。

高階級,前往茶產區參與制作學習,與製茶人直接對話

沒有什麼東西比自己親力親為參與更能深入瞭解。

我剛入門茶圈的時候,就問老茶客“該怎樣從零基礎成長為一個老茶客”,他們的統一回答是:“往死裡喝。”

由此可見,茶這個東西,掌握太多的理論知識而沒有用五官去感知的話,是很難成長的。如果僅靠看茶書來入門茶,確實淺薄。

我本人也是大學的時候才接觸到茶,那個時候並沒有去看過很多的茶書,而是通過一次義工體驗才瞭解到茶,隨後才看書的。

學習茶呢,看書是渠道之一,另一個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到茶鄉之地去體驗。沒有錢但是有時間的學生黨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做義工或者實習。

你到茶鄉之地去感受,去體驗,去喝茶,你就對茶有深入瞭解。

學茶如何入門?

學茶如何入門?

這是我17年四月去跟蹤做茶全程,在武夷山,那個時候我也是做義工,後來喜歡上茶,就留在這裡了。很多茶葉公司(生廠商類型的茶葉公司,有些茶葉公司只賣茶不生產,這個要注意甄別和了解)、茶廠在做茶期間都會有招收義工,你可以多多關注一些茶鄉之地比較靠譜的茶廠、公司。

第二個方式:拜師學藝。

這個呢……一般很多大師都比較高要求,茶小白級別的徒弟可能不收,你可以尋找一下週邊的老茶客或者是茶鄉之地的茶農,虛心請教學習,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有個成都姑娘為了學茶,跑到蒙頂山去虛心求教拜師學習。

你看劉愷威,為了學茶,也跑到武夷山來跟做茶(當然擺拍的成分居多)。

學茶如何入門?

還有一個方式,是去交流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蹭茶喝

,這個需要有一定的圈子才行,打算一直蹭下去的習茶客,首先需要補足的,是為人的基本道德,而不是學茶。蹭茶,就是到處趕場子參加各種茶會、茶博會,吸收各路山野信息,最後終將造就一尊野生純汙染無天然茶人。這個需要一定的“功夫”,一般人辦不到…………

第四個方式,也是比較無恥的方式,可能會被打,謹慎行之,那就是連買帶蹭。

去茶葉店,聽茶葉老闆的各種忽悠,然後裝成老茶客,讓老闆給你泡各種茶來感受,最後意思性買一點……這個方式,比較危險,一是茶葉店的茶不知真偽,而是這需要個人有一定的“茶修為”。

六大茶類的大致分佈圖(這個版本是我找到的比較全面的老版本,如果有人有新版本歡迎發給我):

學茶如何入門?

先人說:實踐出真知,要學習茶,除了看茶書,還是建議多喝。

備註:除了茶書,很多茶葉相關的紀錄片也很值得去看看,比如《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中國茶文化》、《說茶》、《茶馬古道》、《茶葉之路》、《茶聞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