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龙文】鹤鸣山中云洞岩

【书香龙文】鹤鸣山中云洞岩

郑德鸿 黄永乐

� 漳州市龙文区蔡坂村北部,有一座鹤鸣山,呈东西走向,从山麓到峰巅,几乎全是由各种玲珑奇特的花岗岩石层层叠叠堆砌而成。山的北面,有一大片悬崖峭壁,难以登攀。明代翰林学士丰熙称:“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独特的风景,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留下无数美丽的传说,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洞岩。

  鹤鸣山海拔仅200多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有潜翁养鹤修道于此,不时鹤鸣于山里。又据《漳州府志》记载,“山岩石壁,高出云霄。宋僧人往,见二士对弈,就之,化为白鹤,冲天而去。”故名“鹤鸣山”。据传说,山上有一石洞,天将降雨时,云雾从洞中飘出;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里,故又名“云洞岩”。

  在迎宾路蔡坂村前路口,迎面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云洞岩”三个大字。巨石后面是一条笔直的景区公路,路的尽头,云洞岩一峰突立,林木之中,怪石嶙峋。站在岩前的黄道周广场,行云湖波光粼粼,一山一水,美不胜收。

  过了行云湖上的五曲桥,山脚下的翔鹤湖边就是“鹤丘”,是明代大儒蔡烈之墓。明代嘉靖年间,蔡烈隐居于此研《易》讲学。《明史》称他“力行好学,老而不倦”,不去应试,屡招不仕,只在山中讲学,学者称之“鹤峰先生”,著有《读书录》、《孝经定本》、《传道南录》、《诸儒正论》书多种。由于蔡烈的名气,加上他的好友丰熙在山顶风动石留下的《风动》及多处题刻,云洞岩与蔡烈、丰熙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云洞岩山中有许多岩洞,或容千人,或宿一主,被誉为“闽南第一洞天”。过了翔鹤湖,沿着上山的台阶,有一石上镌“万石庄”。据传说,万石庄处有个“万人洞”,洞内有石椅、石桌、石床。古时战乱,潜翁带领万人入洞避难,脱险离洞后,再也找不到洞口,只留下一个美丽的故事。山顶有一“仙樵洞”,传说有一樵夫上山砍柴,盛夏入洞避暑纳凉,见两位老翁在洞里下棋,便在旁边观看,等过午回家,世道却已变,村人也不认得,才知“人间千古事,洞中一盘棋”。

  传说中的万人洞难寻,但山中许多洞却是实实在在。最有名的当属“千人洞”,洞里左盘右旋,深幽宽畅。旁边一洞里还有一口古井。在千人洞旁边,有二石相夹,只留下一人可过。崖顶裂开一条缝,长数十米,像是利斧劈开一样,仰望天空,只能看到一条线,这就是有名的“一线天”。“鹤丘”后面不远处有一洞,据传是潜翁养鹤处,后人称“鹤室”,这里也是蔡烈隐居处。“鹤室”边有一“先天洞”,因蔡烈在洞内题刻《先天易》经文而得名。而“月峡”是由几块巨石垒成的石洞,左右相通,洞顶豁开咫尺,中秋子夜,月经中天,照进洞顶,射到洞内泉上,泉水又把月影返映到洞内峭壁上,形成三个月亮,故名月峡,又称三月峡。但因现在水源少,峡内无水,这一奇观难见。洞内有一口“寒泉”古井,水质甘甜,即使大旱天也不干。穿过月峡,前面巨石上留有一对深深的大脚印,便是仙足迹。

  云洞岩山上的岩石形态各异,从不同的角度看,移步换景,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上有一大片巨石群,远远望去,宛若面目慈祥的老君坐像,惟妙惟肖。“老君”的膝上,镌有“搔首”二个大字,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刻。在这二字上方,还有一个没完工的“首”字,据传说,当时刻到一半时,感到位置不太好,就在下面重刻。而山顶上的“风动石”,堪称一绝。巨大的石盘上,一块巨石就搁在石盘的棱角上,近半伸出凌空,下面就是悬崖峭壁,似乎随时会掉落下去。在适当的角度,用手就可推动,阵风吹来,似乎也会摇摆,但经无数次的台风和地震却安然无恙。石上有丰熙题刻“风动”二字。风动石旁边有一巨石,酷似屈肢踞坐昂首向天的青蛙,称为“石蛙鸣天”。山的西侧也有一较小的巨石,搁在石盘边,似乎是从天上飞来,上有杨成武将军题刻“飞来石”。山的西南有一片石坡,上面刻有“道德经”。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联系电话:18359614989(+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

【书香龙文】鹤鸣山中云洞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