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這個書法類型,為什麼在中國書法史中總是獨立獨行?

最近很多人都說狂草雖然是書法的類別,但在中國書法史中總是獨立獨行的,很多朋友討論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有以下幾個原因,僅供參考學習:

“狂草”這個書法類型,為什麼在中國書法史中總是獨立獨行?

1、草書的野逸,突出地表現為一個“變”字,真書的端嚴矩整,法度森嚴,令作者難越半步雷池。


向來真書有所成就者,莫不略參草意。誠如孫過庭雲:“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書以其自由揮灑、千變萬化而將抽象芝術發展到一個極點。它打開了書注家技術乃至思想感情的枷鎖,開藝術界—片自由天地,想象、誇張、宣洩、狂放,書法家所有的人生體驗都可以得以釋放。大自然中的風雲變幻,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觀念,都通過變化萬端的線條,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草書的多變性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和高妙的藝術性,草書的隨意性、多變化,又給了書法家更大的創作空間。

“狂草”這個書法類型,為什麼在中國書法史中總是獨立獨行?

2、草書是書法家個性展觀的最佳形式,是擺脫了實用功利的純藝術作品形態。


真書原本就是官方通行的實用文字,它的根本的意義在於實用,只有當書法作為一門學科、一個藝術門類的時候,才使這種均衡、對稱、穩重的官方文字因為與建築、工藝等具有相通之處,而帶上了藝術色彩。而在書法藝術中,又只有草書,才真正擺脫了實用的藩籬,以資觀賞的,唯一性堂而皇之跨入藝術殿堂。它可以不需要鑑賞者對文字的卒讀,只需要鑑賞者的眼睛和他的人生體驗。線條中蘊含的消息密碼因人而異地得到鑑賞者的不同的解讀,這就夠了。鑑賞者從中所得到的審美愉悅決不是文字本身給予的,而是線條氣息。正如很多不懂書法的人在欣賞懷素的狂草作品《自敘帖》時所談的感受一樣:“儘管懷素所寫的字我不認識,但站在作品面前.我感受到了一種天摧地裂的毀滅般的破壞性。”

“狂草”這個書法類型,為什麼在中國書法史中總是獨立獨行?

3、狂草的顯著特徵是連綿。造成連綿的手段是使轉。“使”是縱橫牽掣,“轉”是勾環盤紆。


使轉即是縈帶、勾連、環轉、迴繞、盤旋、翻飛等名稱的概稱、俗稱連筆。孫過庭《書譜》雲:“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又云:“伯英不真而點畫狼籍”。形質,指構成文字的形體。情性,指所顯現出來的精神氣韻。


楷書靠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來表現情性;而草書則以點畫表現情性,以使轉來組成形體。草書的使轉乖僻或是有誤便不能成字;楷書缺少了點畫卻依然可以記述文辭並不失它的可讀性。張芝雖然不精於楷書,但他草書裡的點畫卻到處可見,絲豪不顯得零亂。孫過庭的這段文字,講的是點畫與使轉,形質與情性在楷書和草書裡的不同。


但更著重強調的是,草書是通過使轉來構成形體的,這一條是草書的法度。因此,我們不但要懂得使轉的規矩,同時還必須要嚴格遵守草書使轉成形的法度。倘若我們違背了這些規矩法度就必然會鑄成“草書乖使轉,神仙認不得”的錯誤。基於此,學好草書必須注意和掌握兩個基本要素。

“狂草”這個書法類型,為什麼在中國書法史中總是獨立獨行?

第一要嚴格恪守使轉成形的法度。也就是說一定要讓人在視覺上看到或感覺到點畫的起止,能夠分辮得出哪兒是點畫,哪兒是使轉。否則,就會讓人無法認識或發生誤解。第二要力求快速流走。使轉這一連綿手段是造成草書書寫快速便捷的最根本手段。如若作草時精神矜持、運筆滯澀、使轉生疏、必然會造成氣勢全無、索然乏味的結果。恪守法度和快速流走是很難克服的一對矛盾。


但這對矛盾不解決,草書就不能成功。懷素在處理這對矛盾時真可謂是舉重若輕、遊刃有餘。狂草的線條和字形要緊緊抓住兩個字,一是"狂”,二是“篆”。狂是神氣,篆是韻味;狂是風格,篆是特點;狂是靈魂,篆是體魄;狂是創作心態,篆是作品表象。狂草的突出特點是“篆意形圓”。真正的狂草必須體現出,“狂”是靈魂,“篆”是體魄,“連綿”是特徵,“使轉”是手段,這一整套法則。


對於那些只有狂和連綿不具備“融篆入草”及“使轉法度”的草書,只能把它歸到一般草書中去,絕不能認同是狂草。

“狂草”這個書法類型,為什麼在中國書法史中總是獨立獨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