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者金庸:人生不要瞎忙,學會三件事,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在多少年前,金庸先生就已經看淡了生死,以一種頑童的姿態笑對人生。有人問他:人生該如何度過?他答曰: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2018年10月30號,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仙逝,享年94歲。

他大鬧一場,給一代人帶來一場瑰麗的武俠大夢;

他悄然離去,給整世紀留下一個不朽的盛世傳奇。

金庸就像一位織夢者,用文字構築了一個刀光劍影又豪氣干雲的武俠世界,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他的精神世界裡盡情徜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終成絕響。

豪俠氣概,兒女柔腸,奇招異法,他筆下奇幻的武俠夢,滿足了我們年少時對江湖的所有幻想。蕭峰的俠肝義膽,黃蓉的愛恨分明,楊過的瀟灑痴情,都令人無比神往。

俠者金庸:人生不要瞎忙,學會三件事,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回望金庸先生一生,為我們奉獻了無數經典武俠鉅作:從《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從《倚天屠龍記》再到《天龍八部》……金庸先生筆下的一部部小說陪伴了又何止一代人。

金庸先生的一生,無愧於一個“俠”字。除了創造了盛大的江湖世界,更值得稱道的,是他一路走來的人生智慧。

不圓滑,敢直言

《神鵰俠侶》中寫道:“世事遇合變幻,窮通成敗,雖有關機緣氣運,自有幸與不幸之別,但歸根結底,總是由各人本來性格而定。”

翻閱金庸的生平,不免感嘆一句,有些品質,是從小就遮蓋不住的光芒。

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的書香望族查家,迎來了一聲嬰兒的啼哭。他們給這個新生兒取名為“查良鏞”。鏞者,金與庸也。他日後的筆名,就由名字拆分而來。

家族的操守與文化的薰陶給了金庸最早的成長土壤,他不但熱愛讀書、為人正直,還擁有著獨立思考的能力。

俠者金庸:人生不要瞎忙,學會三件事,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1944年,舉國上下正聯合抗日。正在上大學的金庸,目睹了殘忍的一幕。一群打著“愛國旗號”的學生正對另外幾個學生動粗,邊打還邊羞辱他們,言行十分齷齪。金庸的俠心頓時被激起了。他不僅上前阻止,在校方那裡,他更仗義執言,慷慨激昂地斥責有關人員的不作為。

少年意氣,赤子之心,換來的卻是校方惱羞成怒下的一紙勒令退學書。社會上有太多的成功學,教人世故圓滑,宣揚這是一種處世明哲。但在真正的智者看來,不圓滑不世故、敢於抒發己見、打抱不平的人,才更具智慧。

因為,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顆俠心與一身傲骨。俠心並非聖母心,而是一種正氣與節操。

傲骨並非傲慢,而是一份不妥協與不流俗。世界的進步是一個逐漸的過程,需要處在其間的每一個因子共同作用。

面對不公與黑暗,只有足夠多的人都站出來,不懼強權,不泯熱血,始終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力,始終保持正義赤誠的姿態,那些汙濁才能更快地被滌清。

俠者金庸:人生不要瞎忙,學會三件事,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知進退,懂捨得

1959年,在長城影視工作多年的金庸決定離開,自立門戶,在港島創辦了《明報》。為了增加銷量,更為了在業界站穩腳跟,金庸可謂卯足了勁,不敢有一絲懈怠,在《明報》上連載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紛呈的武俠小說。

1962年,《明報》與當時報界的“大佬”《大公報》《文匯報》之間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筆戰。

臨危之下,金庸更是奮力而戰。他不斷釋放巨大的精神能量,宵衣旰食,下筆如有神助。最終,《明報》不僅銷量猛增,完勝了競爭對手,迅速提高了知名度,金庸的武俠小說更在壓力之下登上了巔峰,達到了高不可攀的成就。

不怕重壓,不畏挑戰,敢於對自己的夢想負責,此謂之勇氣與擔當。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盡心創造,不滿足於現狀,此謂之膽識與遠見。

該進的時候,金庸寸土不讓。他的知進,是一種本領;但他的知退,更是一種慧悟。

俠者金庸:人生不要瞎忙,學會三件事,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曾借楊過小龍女的後人黃衫女子之口說過一句話:是舍則該舍。

1972年,在完成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後,金庸做出了一個決定:金盆洗手,就此封筆。

17年筆耕不輟,15部傳世小說,至此畫下句號。這個決定在別人看來石破天驚,但在金庸心裡,卻是思慮已久,勢在必行。

“降龍十八掌”有一招叫“亢龍有悔,盈不可久”,盛極而衰的道理,金庸比誰都清楚。所謂捨得,有舍,才有得。該舍不捨,便不能再得。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過猶不及。登峰造極之後,懂得從容下行,懂得適時轉身,是一種淡然而優雅的姿態,更是一種近乎留白的氣魄與智慧。

俠者金庸:人生不要瞎忙,學會三件事,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有所容,有所不能容

常言道,樹大招風。

自第一次發表武俠小說起,外界對金庸及其小說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爭論於1999年達到了頂點。這一年的11月1日,著名作家王朔發文痛批金庸小說“扯淡”“最噁心”,列舉數大“罪狀”,並將它與四大天王、瓊瑤劇以及成龍電影共稱為“四大俗”。

此文一出,天下震驚。

雙方粉絲迅速“開戰”,唇槍舌劍,你來我往;隨後,戰火又蔓延至報界、文壇與學術圈,大批媒體人士、專家學者紛紛撰文表態,各抒己見,雙方爭得難分難解。

但面對一部分人的詆譭和學者們的批評,當事人金庸卻絲毫未大動肝火。

事發幾天後,年逾古稀的金庸才應媒體要求,在《文匯報》上刊發了回應文章《不虞之譽和求全之毀》,措辭文雅懇切,雍容有禮。

他自稱從未與王朔見過面,稱讚王朔小說風趣幽默,希望能有機會與他相識,還感謝讀者對自己的支持,說“上天已經待我太好,既享受了這麼多幸福,偶然給人罵幾句,命中該有,不會不開心的。”

但大度絕不意味著一味的忍讓與退縮。

俠者金庸:人生不要瞎忙,學會三件事,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關於王朔在文章中所謂金庸小說“只好使死文章做文章”,金庸就堅決不認同:王朔先生認為我的文字不行,我自己也覺得不夠精煉,可以寫得好些,更生動些……

至於王先生說我的文字太老式,不夠新潮前衛,不夠洋歐式,這一項我絕對不改,那是我所堅持的,是經過大量刻苦鍛鍊而長期用功操練出來的風格。

生活中,我們常常容易陷入兩大誤區:一是太不把別人的話當一回事;二是太把別人的話當一回事。

太不把別人的話當一回事的人,自以為是,驕傲自大,遲早會在生活的風浪裡折戟沉沙;

但太把別人的話當一回事的人,活得太累,失去自我,同樣是寸步難行,得不償失。

究此一生,試問有誰能做到所有事讓所有人滿意呢?

對於值得聽取的批評與意見,我們當然應該謙虛接受,努力改進;但面對那些毫無道理的謾罵與指責,面對自己真正的用心所在,我們也應該撥開迷霧,看清真相,堅定內心,不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所動搖。

所謂大俠,有所容,有所不能容。所謂君子,有所讓,有所不能讓。

因為容忍,是一種度量與勇氣。而堅守,更是一種清醒與底氣。

有人曾經問過金庸,人這一生,應當如何度過?金庸誠懇地回答道:“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金庸的一生,行路迢迢,終不忘本。在晚年,他依然致力於做文化溝通的橋樑,始終在踐行“窮時獨善其身,達時兼濟天下”的人生準則。

人生在世,敢於追尋自己的夢想,努力創造自己的價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遇良人,交摯友,最終回顧此生,笑言不枉,安然歸去。

俠者金庸:人生不要瞎忙,學會三件事,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金庸是誰?

金庸是一個本名叫查良鏞的男子

他是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與第一人

他是香港《明報》的創始人

他是自由知識分子心中的英雄偶像

他是關懷國計民生的社會活動家

他也是無數讀者心中的“查大俠”。

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只要我們還愛著那片江湖,金庸先生永遠存於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