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膠片相機?

用戶139914560


用過120膠片機,父親那代他們用鳳凰303還有海鷗牌的機子。膠片相機用的就是底片,底片影像層次感較強、色彩自然、圖質細膩、寬容度大就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細節等,其成像質量要比數碼相機好。膠片相機在於膠捲的成像和解像能力好,不像數碼相機那麼平面。膠片相機的彩色動態範圍大,彩色動態範圍可在10000以上.如果購買底片資金更的上會有很多人選擇膠片相機。單反用數碼感光元件來感光成像的.數碼使用起來方便快捷,可以直接進行電腦修圖。希望解釋可以有幫助,下面是膠片機拍的幾張照片




張Shoot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膠片相機?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膠片攝影。我覺得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是情懷,一方面是從器材的成本。從情懷來說,膠捲的高成本,不可逆使得人們在拍攝的時候有著比數碼拍攝更多的考慮。每一次快門都經過充分的思考。當我們打開膠捲沖洗出來,大量的經過思考的影響一下子湧現出來的時候,讓人覺得眼前一亮。於是讓我們覺得膠片似乎比數碼拍攝有著更大的魔力。


另外,數碼膠片,特別是黑白膠片有著比數碼膠片更大的寬容度,而銀鹽感光是非線性的,似乎比數碼來的更有溫度,所以有一批愛好者非常推崇膠片拍攝。另一方面,雖然科技在不斷髮展,但出於商業化的考慮,一臺全畫幅相機依然是十分昂貴的,可是任何一臺膠片相機都是全畫幅的,便宜的一百塊就能拿下與此同時全畫幅則要1萬塊。價格差距更大的則是中畫幅和大畫幅。目前為止,就算是中畫幅的數碼後背依然十分昂貴,更別說是大畫幅了。

所以膠片目前仍然是解決畫幅問題的最佳方案。綜上所述,膠片仍是很多人的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家有一種復古情節,能夠回到初心,找到把玩攝影技巧的樂趣,特別是傳統機械相機和傳統暗房的技術審美,讓攝影的節奏慢下來,讓照片變成銀鹽的物質,變成一種有溫度的東西,而不是在電腦裡的數碼文件。


所以目前有很多數碼相機也在模仿機械相機的復古外形,也有很多相機生產一次成像的拍得立,拍了可以立即出照片的相機,都是大家對膠片相機難以忘懷的情節的表現。



凡是宜昌


因為使用膠片相機能給您帶來三大收穫:

1、提高認真思考能力。2、鍛鍊指揮調動能力。3、個性復古情節。

我們逐個來說:

1、提高認真思考能力。

如今數碼相機非常普及,再加上手機拍照的便利,每個人都像端起了一杆永遠打不完子彈的衝鋒槍,對著任何物體都是一通胡亂掃射。攝影者常比喻為“撿到筐裡都是菜,回家再說愛不愛”。這種照相模式容易失去對景物關係、人物關係以及各種內涵的認真思考。

而使用膠片相機就不同,膠片相機成本非常高,從按下快門到沖印底片再到擴印照片,都需要真金白銀的付出。所以在按一下快門以前就要有一個認真的思考過程,需要仔細觀察周邊的環境、主體的位置、個人的表情等等;如同在電影中看到的刺客帶著步槍埋伏在特定的位置,準備對總統行刺。與之相比,數碼相機就像是土族武裝衝進仇人的村莊,拿著衝鋒槍一通亂掃,再跳上汽車走人。所以膠片相機在按一下快門,大腦被迫高速運轉從而提高了認真思考的力。

2、鍛鍊指揮調動能力

由於膠片成本很高,攝影師在照相時經常要對主體進行調動,這就需要攝影師充分展現指揮能動力;相當於電影導演,指揮拍攝出一部來之不易的大片。

3、個性復古情節。

30年前,拍攝者都挎著膠片相機,拿著數碼相機的人很牛、很潮、很先進。現在都使用上了數碼相機,如果您挎著一臺膠片相機,反而會很牛、很潮、很復古。


於鴻雁老於


這個問題感覺屬於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之前做過一篇文章,總結了攝影師選擇膠片機的理由,雖然有點雞湯,但是可以和你分享。

1.它讓你捨不得按快門

很多時候用數碼相機不介意按下快門,連拍的時候20-30張照片就過去了。但是用膠片的話會有一種不自然的不捨得。買拍一張之前要思考下,是否值得按下去。出片少也有好處,就是不用從幾百張照片中挑出你想要的照片。

2.照片有儀式感

現在也有攝影說這種話,就是好照片一定是要打出來的。數碼照片雖然拍了很多,但是都存在硬盤裡,但是你會想一下小時候洗出來的照片,觸摸一下相紙的質感,你覺得那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記憶。

3.特別省電

電池應該是數碼相機的命脈,就算再省電也簡直不了連續拍攝好幾天。但是很多膠片相機是純機械結構的,不需要用電。在默寫嚴苛環境,比如登雪山、荒漠的情況下可靠性更高。

4.難忘的膠片色彩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膠片拍出的色彩就是好看。這是因為無數膠片廠商,大道柯達、富士在膠片中有很深入的研究,對於不容膠片有不同的配方。自然有不同的顏色傾向性。富士目前的膠片相機就主打膠片模擬系統。那何不直接去拍膠片呢?

5.膠片相機並不昂貴

這也是一部分文藝青年選擇膠片的原因,因為二手的膠片相機真的很便宜,背出門很有逼格。就算徠卡這樣的奢侈品牌,他們的部分膠片機價格也只有目前數碼相機的十分之一。

6.與別不同,有話題性

這個層面依舊有些裝逼,就是“我是個膠片攝影師”,很吊啊……但其實膠片的後期維護成本比數碼高得多。

7.因為不完美

目前你看各個影像媒體的新品評測,都會說畫質多好,參數操控多牛。其實在膠片的角度說,還是以玩為主。比如Lomo的漏光其實是一種光學瑕疵,但是好看

8.不確定性

明顯,膠片拍完無法回看。而且把照片洗完拿回來就像打開潘多拉的磨合,或者薛定諤的貓,你不是知道會看見什麼。有可能是驚嚇、也可能是驚喜。


熊道森Bearsce


膠片相機沒有被完全淘汰了啊!現在市面上還有新生產的膠片相機及其附件,也有一小部分人在使用膠片相機和熱衷於傳統攝影方式。膠片相機只是從實用攝影影領域中退出來了,因為數碼攝影這種先進的攝影方式的確具有極大的便捷性,人們選擇數字化攝影方式用於生活和工作領域是攝影的進步。膠片相機和膠片攝影目前幾乎全部轉向為藝術創作領域,135相機幾乎沒太多人使用,120相機和大畫幅相機是玩家們的主要工具。

大家之所以選擇使用膠片相機主要還是從膠片與數碼之間的區別上著想的,儘管數碼攝影有很多優點,但是也不要忽略了膠片攝影的特性。首先,膠片和傳統相紙具有非常好的保存性。它們都是由金屬銀構成的影像,影像的穩定性極好,在博物館的環境中可以保存300年不損壞,是很好的被收藏標的物。

其次,貫穿於膠片攝影的全過程是一整套拍攝於暗房製作的手藝活,尤其是暗房工藝,如果沒有一二十年的歷練是不可能製作出優質作品的。複雜的工藝和繁瑣的勞動也使得傳統攝影本身的含金量極高(膠片攝影相當於滿漢全席,數碼攝影就相當於快餐盒飯)。再次,伴隨數碼影像的軟件開發,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製作出“好看的”照片,每個人都可無所不能地修改著照片,我們好像能夠看到數碼攝影的盡頭。傳統攝影恰恰能在藝術創作表現領域給我們提供更多的表現方法和呈現手段,用電腦打字和用毛筆寫書法之間的差距也就好比是數碼攝影與膠片攝影的不同之處。


攝影講習所


沒啥好不好,就是自己喜不喜歡而已。

1、裝逼。所謂眾人皆黑,而我獨善,則可得人心;眾人皆善而我獨黑,則可得利益。在手機拍照,數碼橫行的年代使用膠片機,就是特立獨行的裝逼典範。

2、牛逼:如果用普通膠片機拍出光色俱佳,架構合理的精彩照片,那絕對是審美和技術的綜合實力體現,是頂級攝影大牛的象徵。絕對不是用軟件p圖的那些攝影師能比的。

3、炫富。在數碼產品爆炸的時代,能買到的膠片機已經不多了,很多都成了限量版。貴的離譜,比如最貴的膠片機,生產於1923年的徠卡0 系列,全球只有23部,拍賣價格達到277萬美金。至於為什麼這麼貴,肯定不是它拍照效果好,而是作為收藏品的文物價值。

4、保守經典。這些人可能年齡在五六十歲以上,數碼產品不會用,也沒心思學,手裡頭有之前的老式相機,就一直用到了今天。不過膠片不好買,得委託自己的兒子孫子網購啦😄。


尼古拉斯小咖


第一次認真對待相機是在2003年,那時上大二,開始學攝影課,老師給班上同學發了鳳凰205旁軸相機,作為教學道具。後來到大三下學期,每週要去暗房上課,不僅是學習沖洗放大,還要自己配藥水、畫膠片特性曲線,對比不同相紙特性。

到現在想起來,那時的學習經歷對後來學習攝影技術、理解照片內容都很幫助。我覺得從膠片相機開始學攝影,能夠讓人更明白攝影原理,對攝影大師們的知名作品如何誕生、他們為何這麼拍也有更豐滿的認識。

不過,數碼大潮還是不可逆地改變了攝影的方式。從研究生階段開始,雖然也會用學校的尼康FM10和勃朗尼卡中畫幅膠片相機偶爾拍攝,但學習和實踐的主力裝備已經是數碼相機了。到參加工作,我用單位的佳能1Ds Mark II 和 50 D和自己索尼單電,膠片相機漸漸都淘汰了,只留下海鷗4B雙反相機算作懷念。

然而,2013年以後,我又漸漸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使用膠片相機的越來越多,不光是國內,國外的情況也是如此,市場正在恢復,竟然不少以前停產的膠片又開始重新生產了。自己也耐不住,又買了一臺奧林巴斯 OM 4 Ti,和一臺玩具相機Holga 120。

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包括自己仍然喜歡膠片相機,我覺得除了情懷以外,膠片相機拿在手裡的質感和每個膠捲固定的拍攝張數是吸引人的地方。首先,現在比較市場上比較流行的膠片老相機,大多數經過歲月沉澱的好相機,做工紮實,比如我的奧林巴斯 OM 4 Ti 的機身用料、設計美感都要比現在大多數數碼相機好;其次,用膠片相機,不管是拍36張、16張、12張、9張,還是用大畫幅一張張拍,每拍一張照片都需要更多時間考慮光影、構圖和內容,適合慢慢體會你的拍攝對象。

當然,膠片相機並不一定都是慢慢用的。以前廠商在推出新品膠片相機時,和現在數碼相機一樣,也追求連拍、追求對焦速度,那是因為要用它們來工作。而現在,用膠片相機來幹活兒的攝影師越來越少了,即使是廣告攝影師,數碼後背也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使用膠片更多用來表達和藝術創作,讓膠片相機的功能和作用也改變了。

再比如2015年才停產的Holga,它的設計和銷售初衷就是當做玩具和遊樂場遊藝獎品,可是現在不少藝術家開始用Holga,不少文藝青年開始用Holga,享受一種玩樂不恭的創作和生活態度。Lomo的膠片相機產品也是如此。

雖然大家喜歡用膠片相機的理由各有不同,也不排除有人就是處於各種目的純粹裝腔作勢。但是如果你喜歡攝影,不論是什麼規格的膠片相機,我相信都能從中找到不一樣的快樂。

最後想說下成本問題。用膠片拍攝相比數碼相機,不是一次投入等待產出的事,而是要不斷投入,很多人會認為很費錢。不過,依我的經驗,如果只是一週拍一卷或者更慢,成本並不高。舉例來說,一卷柯達Ektar 135膠捲大約36塊,沖印一卷大約25元,如果每週一卷,一年大約3200元,再加上買各中檔135畫幅膠片相機一次性投入,如果這樣連續拍攝三年,花費在12000左右。如果你三年升級一部數碼相機,這個價不也只能買一臺入門全畫幅數碼單反。不過,在現在不拿膠片相機幹活的狀態下,這樣的拍攝量著實已經不小了。


聞聲識影


並沒有很多人喜歡用膠片相機。

1,喜歡膠片相機的,大家只是玩膠片相機,注意力並不在攝影本身。多數玩膠片的人平時隨拍的時候也是用數碼的,只是在創作或把玩時才用膠片拍幾卷。

2,旅遊時從來看不見膠片相機。就算老法師們,真的要外出拍片子了,還是會用數碼,膠片只是偶爾公園拍拍,圖個樂。

3,只有某些真正搞創作的職業攝影師才在用膠片相機。這些人在用特殊畫幅搞創作,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用,而不是玩。這類人太少了。

本人就很喜歡膠片相機的,純粹就是喜歡相機本身的那類人。


老崧籽


喜歡用膠片機拍攝,首先必須對機械,光學,化學等學科知識比較瞭解。從裝膠捲那一刻開始就充滿了神秘感,其次更需要攝影的基本理論做支撐,入門的門檻就比較高。另外每卷張數是有限的,每按一次快門都是要考慮好很多因素的。拍完了沖洗膠捲,洗照片。那樂趣那期待。不是數碼機拍照可以體驗到的。不像現在什麼人只要有錢買個單反就以為自己是攝影師啦。其實現在的攝影已經變味,全民拍拍樂而已。


Lucky62320006





本人從66年 開始接觸膠片相機,50年的操作實踐,使我體會到,與數碼相機相比,使用膠片相機拍照,技術性更強些。從膠片的安裝(尤其是6吋、8吋底板),到相機的設置調整、拍攝;底片的沖洗、修理;以及照片的放大、洗印、上光 等等,每一步都必須仔細、認真,每一環節都不可疏忽大意。

每一幅尚好的照片的完成,都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精力。但它卻煥發了我無比的成就感,使我感覺非常快樂!所以至今,我仍樂意使用膠片相機。雖然很麻煩,但其中卻是樂趣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