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導語

荀彧,是三國時期被譽為“王佐之才”的人物。在曹操擔任東郡太守的時候,荀彧就開始跟從曹操,二十餘年來,盡心謀劃,舉賢薦能,化亂為治,屢建功勳。建安十二年,曹操論功行賞,大封功臣時,把荀彧排在第一名。

就早期來看,曹操和荀彧的關係,跟劉備和諸葛亮差不多,然而結局卻大相迥異,荀彧嘔心瀝血,輔佐曹操,十分天下而有其八,但為何沒能做到善始善終,竟然選擇以自殺來謝幕?

要追根溯源這個問題,就要從荀彧的初心講起,荀彧當初為何會選擇曹操這個實力比較薄弱的主公?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幫曹操變得強大?曹操逐步變強以後,二人之間又產生了哪些矛盾,終至不死不休的結局?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軍師聯盟》中的曹操和荀彧


一、荀彧的初心:化亂為治,匡扶漢室

荀彧出身於潁川荀氏,祖上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荀子,荀彧父親這一輩,有兄弟八人,被尊稱為荀氏八龍。荀家重視教育,荀彧自幼聰穎,滿腹韜略,年少時就被稱讚為有“王佐之才”。

荀彧在永漢元年舉孝廉出仕,正好是董卓進京這一年,有識之士都能看出來,董卓進京,這是天下要亂的前奏,如今皇權衰弱,繼續在朝中為官難有出路,所以,荀彧想要化亂為治、匡扶漢室,必須藉助外部力量。

01、 避禍冀州,投奔韓馥

對個人來講,亂世當中什麼最重要?先保住性命啊!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荀彧第一步就是果斷辭去了朝中官職,外出避禍。

恰好老鄉冀州牧韓馥來邀請,荀彧於是帶宗族投奔冀州。荀彧在走之前,還邀請家鄉父老一同離開,因為潁川這個地方,容易遭兵災,但是很多人迷戀故土,不肯離去,後來董卓出兵擄掠,那些留在潁川的人很多都喪生了。荀彧憑藉自己的先見之明保全了宗族。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潁川、陳留而還。鄉人留者多見殺略。——《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

02、 離開袁紹,另尋明主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新三國中的袁紹

荀彧舉家遷到冀州,是為了躲避兵災,保全性命。安定下來以後,第二步他就要尋找心目中的明主,能夠和他一道,安定大漢天下的那個人。

荀彧到達冀州時,冀州的主人已經換成了袁紹。那麼,袁紹是荀彧心中的明主嗎?

很遺憾,並不是。

袁紹雖是四世三公之後,也有很多俊傑相投,但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就之前這段時間的表現,袁紹至少有兩件事不能入荀彧的法眼:

  • 其一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袁紹身為盟主,卻不敢進兵,坐失戰機。
  • 其二是袁紹謀立劉虞為帝,狼子野心,唯恐天下不亂。

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遣使奉章詣虞,虞不敢受。——《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

終結亂世,終究要靠武力,再多的虛名都沒有用,當時,董卓火燒洛陽,把朝廷遷到長安,海內震動,如果袁紹深明軍機,整頓盟軍,以順討逆,足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然而,袁紹卻裹足不前,痛失良機。至於廢立皇帝,那更是一個敏感話題,就算劉虞是漢室宗親,賢德無雙,但以臣子身份如此行事,形同篡逆,道義上落了下風。

所以,儘管袁紹以上賓之禮對待荀彧,荀彧還是離開了袁紹,值得一提的是,荀彧的親兄弟荀諶卻留在了冀州輔佐袁紹。這麼做的原因,可能是兄弟兩人識人眼光不同,也可能單純就是“分散投資”策略。

03、 投奔曹操,始展宏圖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新三國中的曹操

荀彧將目光投向曹操,此時的曹操,僅僅是個東郡太守,這個官職,還是袁紹表奏的,兵不過數千,表面上看是弱爆了。

那麼,曹操哪些地方吸引到了荀彧呢?此時荀彧應該和曹操還素不相識,但是至少以下兩點是實打實的。

  • 其一是曹操首倡義兵,諸侯聯軍雖然以袁紹為盟主,但曹操是第一個舉義兵聲討董卓的。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忠義為國的態度是令人佩服的。
  • 其二是曹操善於用兵,之前十萬黑山軍橫行,前任東郡太守抵擋不住,而曹操只帶著幾千人馬就擊破了東郡的黑山軍,也是因此獲得了東郡太守之職。

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無論是忠義為國,還是兵法韜略,曹操都強於袁紹。雖然曹操此時實力弱小,但眼下正處於群雄割據前期,不是像後來三足鼎立那樣的穩定格局,大亂之下,壯大的機會是非常多的,當初秦滅六國,秦國一開始實力也並不強大,關鍵在於把握機會。於是荀彧去找曹操,兩人聊得很投機,荀彧認為他可以和曹操攜手並進,實現化亂為治、匡扶漢室的初心。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新三國中的荀彧


這樣,荀彧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明主,曹操得到了能輔助他成大事的人才,正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在曹操麾下,荀彧的王佐之才得以施展,在曹操由弱變強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二、荀彧之功,謀臣之首

曹操手底下的人才,可謂是車載斗量,擁有豪華的智謀天團。如果說單論軍事謀略,荀彧也不敢說就能勝過其他謀士,荀彧的功勞體現在更宏觀的層面,比如:舉賢薦能、居中持重、指引方向。

01、 舉賢薦能,毫無私心

成大事者,人才為本。潁川是一個英傑輩出的地方,荀家是當地大族,所以荀彧有豐富的人脈,幫助曹操推薦人才。

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鍾繇”。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

荀彧推薦的幾個重要人才: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這都是什麼級別的選手?

荀攸是曹操的謀主,官渡戰場前線,主要依靠荀攸的謀劃,鍾繇幫曹操鎮守長安,穩住了以馬騰為代表的西部軍閥,可以說,沒有這兩個人,就沒有官渡生死之戰的勝利。戲志才的事蹟歷史上雖然沒有記載,但他的繼任者郭嘉,思維天馬行空,擅長奇謀,曹操引以為知己。由此可見,荀彧推薦的這幾人的份量。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軍師聯盟》中曹操和郭嘉


荀彧舉薦人才時,講究唯才是舉。荀彧和荀攸是叔侄關係,但是荀彧毫不避諱,仍然極力推薦荀攸,正所謂“舉賢不避親”。荀彧擔任尚書令時,他手底下有一人,希望憑藉荀彧的關係當個議郎,但荀彧知道這人才華不夠,笑著把他拒絕了。

荀彧憑藉自己一顆公正識人的心,幫助曹操打造了豪華的團隊,奠定了爭奪天下的基礎。

02、 居中持重,穩定後方

曹操雖然將荀彧比作張良,但更多時候荀彧扮演的是蕭何的角色。曹操掌握軍權,在一線領兵作戰,荀彧則擔任尚書令,幫曹操穩住後方,處理政事。

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

尚書令是個什麼官職呢?漢代實行三公九卿制,尚書檯隸屬於九卿之一的少府,尚書令是尚書檯的主官,其實官職並不高。但是權力很大,因為全天下的奏章都要經過尚書檯,是實實在在的權力中樞。

我們對比一下董卓和曹操,就知道荀彧對曹操有多麼重要。董卓和曹操都把漢獻帝視為傀儡,董卓當政時,他要使出渾身解數,和朝堂上的忠於漢室的臣子鬥智鬥勇,逐步為他爭取更多利益。而到了曹操這裡,曹操把這種煩人的朝堂瑣事一股腦丟給了荀彧,

荀彧本人在曹操和大漢朝廷之間扮演了完美的潤滑劑

對荀彧而言,他的初心就是要讓大漢化亂為治,所以當然會盡心盡力,處理好每一件事情。對曹操而言,由於荀彧的存在,曹操可以專心在外作戰,大大減少了身上的負擔。這對組合簡直是完美。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新三國中的曹操和荀彧


03、 指引方向,無所不利

荀彧能在曹操猶豫不決的時候,幫曹操快速做出正確的決斷。即使內部爭論不斷,荀彧也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

  • 兗州被呂布襲擊,曹操和呂布交鋒,結果打成了僵局。曹操想要不管兗州,先打下徐州,因為徐州比兗州富饒的多。荀彧認為,這是捨本求末,徐州確實富饒,但是並不一定能攻打下來,如果徐州打不下,呂布趁這個時候在兗州站穩腳跟,那曹操豈不是無家可歸?所以,必須先解決呂布,鞏固根本。
  • 曹操想要“奉天子以令不臣”,把漢獻帝接到許昌。但大部分人認為,此時還在不斷打仗,洛陽周圍也有楊奉、董承等護衛力量,未必能順利接回。荀彧從民心、大義兩方面來分析,天子居住在殘破的洛陽,我們把他接到許昌,提供優渥的環境,順應民望;而此舉符合大義,楊奉等人又豈敢阻撓?
  • 官渡之戰,是曹操的生死之戰。戰到最後,軍力疲乏,曹操想要撤退,寫信徵求荀彧的意見。荀彧從“勢”的角度考慮,
    以弱敵強,如果堅持下去,尚有轉機;如果先撤退,放棄官渡咽喉之地,是肯定要失敗的,所以讓曹操一定堅持。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呂布


我們可以看到,荀彧在大方向的把控上,毫不含糊。

勸曹操先平定兗州,所有人都知道徐州富饒,但荀彧更能考慮到攻打徐州的難度,體現了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支持曹操快速奉迎天子,體現了他清晰的政治頭腦;決官渡進退,他本人不在一線,卻能做出正確的抉擇,是真正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荀彧的這些判斷,曹操都欣然採納,得以不斷壯大。因此,曹操對荀彧讚賞有加,在論功行賞時,雖然荀彧基本不上前線,但仍然推荀彧為首功。

三、堆積的矛盾,終於爆發

荀彧在曹操帳下,展現了優秀的軍政才華,和曹操配合,相得益彰,然而,二人的矛盾也悄然生根發芽。有人認為,只是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加九錫一事觸怒了曹操,這才釀成悲劇。其實不然,二人的矛盾早有徵兆,只不過受大局影響,暫時沒爆發而已。

究其根本,在化亂為治上,兩人的初心是一致的;在匡扶漢室上,兩人卻有分歧,這就不可避免出現了矛盾。

荀彧一直沒有變,而曹操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內心是發生變化的,匡扶漢室的忠心逐漸被野心所取代。

01、殺董貴人

建安五年,董承受密詔,誅殺曹操,但是謀劃洩露,參與密謀的大臣被曹操一網打盡,誅殺三族。董承的女兒董貴人(演義中說是妹妹),當時已有身孕,曹操為了根除後患,將董貴人也殺害了,漢獻帝多次求情都沒保住董貴人的性命。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漢書·本紀·皇后紀下》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大權在握的曹操

曹操身為臣子,上弒皇帝的妃嬪,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當初董卓殺害何太后和少帝,也是先廢除兩人的身份,然後才敢下手,並且董卓之舉沒有違反漢獻帝的意願。可以說,曹操這一次做的很過分。

之前,曹操對漢獻帝起碼保持了尊重,在朝堂上維護著皇家的面子,這次君臣的矛盾公開,關係惡化。

曹操的這次行動,荀彧並沒有發聲。因為這件事發生的時間點,正好是官渡之戰的前夕,這可是曹操的生死之戰,為了迎戰強敵袁紹,後方必須保持穩定。

所以荀彧也很矛盾,一方面,他不希望曹操被袁紹擊敗,不希望因為漢獻帝和曹操的矛盾導致別人鑽了空子;另一方面,他又希望曹操能恪守臣子的本分。面對曹操的鐵血手腕,荀彧內心是糾結的。

02、九州制

建安九年,曹操打下了鄴城,被封為冀州牧,鄴城後來也成了魏國的王都。有人勸曹操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曹操也同意了。

九州制是個什麼意思呢?大漢天下十三州,但是在上古時期,大禹把天下分為九州,其中,冀州為九州之首,佔地面積遠大於漢代的冀州。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古代九州


此時的曹操,擊敗強敵袁紹,已經是北方最強諸侯,志得意滿,大權在手。他想擁有一個超大的冀州,開始營建自己的小朝廷,讓天下賓服。若如此做,漢獻帝的威望勢必受到嚴重打擊。

荀彧自然不能無動於衷,當然,荀彧也沒有把話說破,他採用了一個“拖字訣”,告訴曹操這麼做影響太大,海內震動,不如等天下全都平定以後,咱們再議。

前文我們說過,在化亂為治這個初心上,兩人是一致的。雖然此時袁紹已死,但袁尚等人依然在抵抗,天下還有荊州劉表、西涼馬騰等強大勢力,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所以,這次曹操聽從了荀彧。

從《三國志》中荀彧的傳記來看,九州制風波過後,就沒有多少荀彧的事蹟記載了,這表明兩人已經不像患難時期那樣知無不言了,關係出現了裂紋。期間,曹操也努力想拉攏荀彧,他和荀彧結為了兒女親家,就是想讓荀彧轉變心意,這是曹操為了化解矛盾做出的最大努力。

03、稱魏公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曹操的部下認為,曹操勞苦功高,應該進爵魏公,並且加九錫。這件事遭到了荀彧的堅決反對。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軍師聯盟》中的荀彧


有人表示疑問,曹操確實有大功於社稷啊,加官進爵不很正常麼?為何荀彧要堅決反對呢?

其實,稱公、加九錫這種事,確實不同尋常,它不同於常規的官職升遷,而是包含很強的政治意味,上一個這麼做的人,是王莽。

王莽是啥?妥妥的竊國之賊啊!要不是光武帝劉秀橫空出世,大漢天下早就斷了。

所以,曹操想這麼幹,就表明他已經有王莽之志了。

我們說,上次曹操提起九州制時,荀彧採用拖字訣,這次還能拖嗎?

這次不行了。因為,就天下格局而言,曹操在有生之年,實難統一了。所以,化亂為治這一初心,暫時是無法實現了,曹操征伐天下這麼多年,也疲倦了,到了享受的時候了。

再加上,曹操之前和荀彧結為了兒女親家,所以曹操內心很希望,這一次荀彧能站在他這邊。

然而,荀彧的立場終究不變。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

這是荀彧最後的堅持,他把話完全挑明瞭,回想當年,曹操敢為天下先,舉義兵討伐董卓,初心是為了什麼?是化亂為治、匡扶漢室啊!所以,他才能盡心盡力,和曹操合作這麼多年,如今為何要這麼做?主公,你變了啊!

荀彧與曹操:為了化亂為治攜手並進,又因匡扶漢室而決裂相殺

《軍師聯盟》中的曹操


曹操確實在變,弒董貴人,是他猙獰面目的開始;議九州制,是他野心的流露;稱魏公加九錫,則是他最後的攤牌。

既然已經攤牌了,荀彧也把話挑明瞭,那荀彧的下場也就註定了。關於荀彧的死,歷史上有兩種記載,一種是“以憂薨”,一種是“看到空食盒,服毒而卒”,在我看來,兼而有之,憂愁是肯定的,而告別世界的方式是服毒自殺,對他而言,毒藥也許是一種解脫。

結語

人心是善變的,堅守初心是難能可貴的,在亂世當中,面臨生命的威脅,仍能堅守初心,捨生取義,是可敬可嘆的。

荀彧堅守了自己的初心,為大漢這個落寞的王朝盡了自己畢生的努力,在發現一己之力無法扭轉大勢時,毅然用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後的抗爭,在群星閃耀的漢末三國,荀彧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智者,也是一位值得緬懷的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