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根本的目的是什麼?

TonyCY


“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可以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最早並不是曹操先發明的,但是曹操卻是最出名的。歷史上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過,而且周天子是很慘的,一天到晚被人挾來挾去。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擁有政治影響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帝制的最高階級肯定是皇帝,如果這時候的王侯可以把皇帝抓在手中,就相當於抓住了所有主動權,做任何事情都能師出有名,無論是冊封、討伐,還是招攬收服,都有莫大的好處。

其實三國正史中最早出現的說法是“毒士”賈詡向涼州軍後期首領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徵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軍中任職,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此計為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軍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後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政府。

後來,袁紹的謀士沮授向袁紹獻計,讓其“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後漢書·袁紹傳》: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漢靈帝末,曹操升任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及董卓入洛陽,廢少帝立漢獻帝劉協,曹操拒受驍騎校尉之職,隱姓埋名逃回家鄉,散家財,糾合一支5000人的武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加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牧守討伐董卓的聯軍。董卓挾漢獻帝西奔長安,關東牧守各圖發展。這時,袁紹向昔日好友曹操表示自己將“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並問曹操的打算。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奉袁紹之命,擊敗河北農民起義軍黑山軍白繞部於濮陽(今河南濮陽南),就任東郡太守。次年,兗州(治今山東鄄城東北)刺史劉岱被青州(治今山東臨淄)黃巾軍擊殺,兗州官吏推曹操為兗州牧。曹操隨即擊敗青州黃巾軍,俘獲兵士30多萬,男女100多萬口,將其中精銳組建為“青州兵”,力量大增。就在此時,日後成為曹操重要謀士的兗州治中從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在群雄紛爭之際自存並求發展的重要策略:“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當時漢獻帝西遷,王綱不振,但統治全國數百年的漢室仍具號召力,作為以皇權為依託的宦官的後裔,曹操無疑也知道漢天子在政治鬥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他極賞識毛玠的建議,當即派使輾轉到長安,以示忠於漢朝廷,並利用黃巾軍餘眾,在許縣(今河南許昌市西)附近開展屯田,聚集糧食,招納軍隊,獲潁川(治今河南許昌市西)名士荀彧為謀主。其後三年多時間,曹操將據有南陽(治今河南南陽市)的袁術逐至淮北,兩次進攻徐州(治今江蘇邳縣南),敗徐州牧陶謙,並消除內亂,將一度襲據兗州的呂布逐至徐州。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兗州牧,黃河南邊這塊地方,成為日後曹操消滅北方割據群雄的勢力基礎。

興平二年春,涼州軍閥李傕擊殺另一涼州將樊稠,焚燬長安宮殿,將漢獻帝挾持到自己的軍營中,郭汜則將漢室公卿扣作人質,相互攻殺。李傕部將楊奉叛離,於同年八月擁漢獻帝東奔洛陽,他聯合河東(治今山西夏縣西北)白波軍首領韓暹等,擺脫李傕、郭汜的圍追堵截,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抵達洛陽。當時洛陽殘破不堪,百官自己採集野草籽果腹,甚至餓死於殘簷斷壁間。荀彧趁機向曹操建議:“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曹操於是致信楊奉,表示自己糧食充足,可以接濟。八月,曹操率兵入洛陽,反對接納曹操的韓暹望風逃走,漢獻帝以曹操為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參預朝政。九月,曹操接受董昭的意見,以求糧為名,將漢獻帝及朝廷百官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改名許昌,以為都城,自任大將軍,從而擺脫楊奉等對漢朝廷的控制,將漢獻帝牢牢地置於自己掌握之中。

建安元年九月,漢獻帝下詔給當時已據有青、冀(治今河北冀縣)、幽(治今北京市)、並(治今山西太原市南)四州之地的袁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這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第一個政治行動。隨後,漢獻帝又下詔給呂布,稱讚他誅殺董卓的功績,令其與曹操共輔朝廷。獻帝東遷後,關中出現權力真空,數十名大小軍閥各擁兵自保,曹操任命侍中鍾繇為守司隸校尉,持節都督關中諸軍,涼州將馬騰、韓遂分別送子到許昌為人質,曹操又通過漢天子將關中暫時置於自己的號令之下。次年,曹操又遣使任命當時已據有江東的孫策為騎都尉,繼承其父孫堅烏程侯爵,領會稽太守,令其與徐州的呂布等發兵討伐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的袁術。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荊州(治今湖北襄樊市)牧劉表據地自保,名義上仍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漢朝廷,貢獻不絕。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漁陽(治今河北密雲西南)太守鮮于輔因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終能定天下”,“率其眾以奉王命”,被任命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曹操於是在袁紹後方安下一個楔子。後來曹操與袁紹決戰,雙方謀士估量戰局,無不將曹操奉天子有義戰之名作為曹操政治上居於優勢的重要砝碼。

而且,隨曹操奉漢獻帝遷都許昌,他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他們從各方面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終平定北方。


孤舟獨釣大龍蝦


我想分三個代表談談其目的;

一、天子代表的是什麼

在任何時候,生活在社會當中的人們必然會產生有組織的管理,生產等等,最開始的部落就是這樣子;之後慢慢的演化,到了古代,部落逐漸形成國家,國家則是在原先的管理等基礎上的升級版本,肯定要確立以誰為首的“國家首腦”,來統籌全局,這樣約定俗稱的東西隨著時間的逝去,此前的“國家首腦”運用自己的“特權”再次強化了他的地位,朝著天上神的代言人而去,具體的表達到人身上就是當朝的皇帝,那個俗稱“天子”的人;在古代士大夫壟斷學習知識,權利等,造成了普遍農民學識不高,文盲居多,多有信奉神,迷信玄學,認為天命所歸,應該效忠皇帝;


所以說:“天子是在古代具有合法權利和地位的神的代表,天下所有的人在理論上都會聽他的話,他是停留在人間的神”,這大概是那些諸如曹操、齊桓公這些“豪橫”的人看中的原因吧;

二、曹操、齊桓公這些人的身份代表著什麼

他們都是 代表著國內的貴族勢力,他們的祖先都願意為著生他養他的祖國效力,他們都是從以“天子”為效忠對象而走過來的,他們依靠賞識他們的“天子”完成了最原始的積累,他們繼續依照祖先留下來的積累快速的發展著,而作為高高在上的“天子”,會因為這樣,那樣的情況,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此消彼長,這些人就擁有了“挾天子”的能力;

三、“挾天子”和“令諸侯”分別代表著什麼

類似曹操、齊桓公這些人能夠光明正大的“挾天子”,就代表了屬於他們的實力已經達到了完全碾壓天子的實力,這裡的“實力”是包含在軍事、經濟等方面,但是絕對不包含政治方面,在全國範圍內這些實力強橫的諸侯離“天子”的政治影響力還差很多;

於是,他們就用“挾天子”這個政治工具來達成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擁有了“挾天子”這個東西,他們 才擁有了能夠調動命令“諸侯”的本錢,我們可以將“挾天子”和曹操、齊桓公這樣的人的合體理解為一個削弱版本的“天子”,政治影響力大不如前,但是其他諸侯沒有一個敢於跳出來挑戰“偽天子”的權威,為以後正式升級為天子做準備;

所以,我們直接把“挾天子以令諸侯”再讀一遍,這就是其根本目的,為了以後能夠升級換代成為一位政權合一的“新天子”而努力,從“挾天子”這一張成為“新天子”的入門票到真正成為“天子”還有很多路要走……


糊塗的歷史


挾天子令諸侯,顧名思義是挾持天子,利用天子發號施令。封建社會極其注重血統和出身,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立於正義的位置,打擊對手。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都是發生在群雄爭霸的分裂戰亂時期,諸侯權臣掌握了實際的兵權,天子的地位是名存實亡,便於控制。如果是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哪個人腦子被驢踢了才敢去挾持天子,不被滅九族才怪。歷史上最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是曹操挾漢獻帝,再沒權力,再窩囊的天子,畢竟還有皇帝的身份。皇帝發佈的命令諸侯自然必須遵守,否則就是抗旨不遵,曹操就可以用丞相的身份進行打擊,這叫師出有名。就像諸侯王爺造反一樣,不能直接把心裡話喊出來:我要造反!就算皇帝再無德無能也不行,血統和出身擺在那,這麼直接造反就會被其他諸侯抓住把柄,群起而攻之。得找一個藉口,名正言順地造反,比如漢景帝時候的七王之亂,喊出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我出兵不是為了造反,我是為皇帝辦事,剷除奸臣,多麼堂而皇之的藉口。

三國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並不是曹操,而是李傕。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等人不知道咋辦,就準備各自跑路,回家種田。賈詡就勸他“奉國家以徵天下”。李傕等就以替董卓報仇為名,率軍奔襲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政府。只是後來漢獻帝最終落到了曹操手裡。別小看這有名無實的皇帝,誰擁有了皇帝,誰就是政府的發言人,代表著正義的聲音。曹操控制了漢獻帝之後,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荀攸、郭嘉就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杜襲、趙儼等也返歸許昌,賢士大夫四方來集。

而項羽本來扶持了傀儡皇帝楚懷王,但是後來覺得不太聽話,就給殺了。結果落下了弒君的惡名,劉邦趁機率領諸雄一起攻打項羽,這就叫師出有名。

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還不是漢獻帝,我覺得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八王之亂開始後,傻兒皇帝就像香餑餑一樣,被各個王爺搶來搶去,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倒黴的司馬衷最後落到了司馬越手上,司馬越用了一段時間後,也不知道咋想的,居然把一個這麼好控制,配合度這麼高的傀儡皇帝給宰了,所以司馬越成不了曹操,項羽也成不了曹操,這就是曹丞相的高明之處。


顧空城


大家好我是總有一刻屬於你,一名歷史領域的創作者,很高興能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古代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根本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道理很簡單,無論是董卓,還是曹操等等。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實權,把政治能力牢牢地把我在自己手中


總有一刻屬於你


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就是掌握天子,並利用天子的權威來調動諸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個詞在現代看來都認為是梟雄曹操的專利,是他發明的。但是殊不知,曹操也是師從古人啊,在春秋初期,我們偉大的祖先就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個天子是當時的周天子周平王。這位國君就是鄭莊公。


天子沒了權威,成了個擺設

“天子沒了權威,成了個擺設”

周幽王被犬戎殺害後,周平王在其外公等的支持下,繼位為新天子,而舊都鎬京已經是斷壁殘垣,而且時常受到西戎的威脅。因此,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邑。但是,失去大本營,來到洛邑的周天子,再也沒有了以前號令諸侯的權威。而且自己可以管的地方也就是洛邑周邊那一畝三分地,而且所謂的號令天下的王師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在當時情況下,周平王更多的只是名義上的天子,不說大諸侯國,就是小諸侯國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不來朝貢,也不來會見。慢慢的就成了擺設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

“老虎不在家,猴子稱了霸王”

而這時中小諸侯國國君鄭莊公就登上歷史舞臺了,成為春秋初期的小霸主。之所以,鄭莊公能成事,一方面,是祖上積德,其爺爺鄭伯友在為周王朝服務的時候被犬戎給殺了,其父親鄭武公在周平王東遷上也是立了很多功勞的,成為周朝執政的卿士,相當於後市的宰相了。因此,鄭武公死後,鄭莊公也就子承父業成了卿士了。而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大國都在忙,楚國正在全力向南方擴張,晉國這時陷入了分裂,並開始了長久的內戰。齊國因為太遠,也沒辦法插手洛邑這邊的事。所謂“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鄭莊公表演的時代正式開始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就是掌握天子

“挾天子以令諸侯,牟取私利”

鄭莊公作為大周王朝的卿士,雖然周天子已經沒什麼權威了,但是天子畢竟是天子,說的話做的事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我周天子給你下命令,雖然你瞧不起我,但是你不執行,這就是反叛啊,就可以聯合其他國家,正義的打你沒商量。而且,當時也沒有大國的干涉,因此,鄭莊公利用卿士的地位,時常調動周王朝直屬的軍隊,而且,以王命的形式發佈號令,以天子的名義組織同盟,征伐那些跟自己敵對的國家。如,其在位期間,先後幾次以天子的名義討伐收留自己叛亂失敗弟弟(共叔段)的衛國,以及與自己敵對的宋國。不僅可以調動王師,還命令虢國和邾國出兵相助,而且最後尊王的齊國、魯國也來幫助。成功完成了最古老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鄭莊公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極大的效果,一方面,打擊了敵國;而另一方面,自己的征伐也擴大了鄭國的領土,使得鄭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春秋初期就縱橫世界的小霸主。而鄭莊公後,後世出現的晉文公、齊桓公等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稱霸世界。而後世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比這幾位足足晚了好幾百年。


天丶麒


首先古人是很重視君臣關係,更在乎自己的名聲,即使王朝即將覆滅,強大的諸侯也有稱帝野心,但只要皇帝還在,就不能自立,絕不能落下個弒君篡位的罵名,但是把已然沒有實權的皇帝捏在手裡,通過皇帝的嘴去控制各路諸侯,就顯得名正言順一些,說白了我是壞人,我幹了壞事,但我就是不想讓別人說我壞,就是這個道理,舉個例子,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出名的人就是曹操了,曹操作為一個地方武裝把天子捏在手裡,就搖身一變成了政府軍,行駛任何權利都是經天子之手,變得合理合法,當然這也是曹操自己打的如意算盤,最後野心還是被忠於漢室的士大夫們揭發,被人稱作漢賊。



龍五良民


古人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究名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沒有正當的名分,事情是很難做下去的,關鍵是無法贏得天下的人心,得不到人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支持。

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合法性的問題,權力再大,地位再高,如果免不了一個強盜、獨夫、謀權篡位的稱號,地位都是不穩固的,隨時可能被除掉,鐵血鎮壓的政策只能一時起作用,很難長久維持。

古代的合法性,古代的最大的名分,就是皇帝,就是對皇帝的忠誠,能夠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就佔盡了先機,能夠更有效的號召天下人跟隨自己。


木與木魚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是為的名正言順的把持朝政,在古代,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惹來殺生之禍,拿皇帝當幌子,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得一個心安理得,。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三綱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則在宋明以後。以等級名分教化社會的觀點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罪人”。這種說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係,三綱立足於關係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分。




木林森3068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古代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意思是通過各種手段控制皇帝,繼而綁架朝廷,讓朝廷傳達自己的意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就是控制朝廷,獨攬大權,用黃帝的話傳達自己的意思,最終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達到權利的頂峰,對全國各路諸侯發號施令,以達到最終控制天下的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傑出的代表就是三國的曹操,曹操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全國各路諸侯發號施令,最終統一了北方,曹家經過兩代人的努力,最終取代了漢代皇帝,建立了魏國,實現了曹操最終的夙願。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在自己沒有絕對實力控制天下的情況下,通過控制核心首腦為自己辦事,來最終有自己取而代之統一天下……


武術雜談


任何時代都注重大義名分。一個權臣或者軍閥,實力大到可以挾制君王,但不會立即行鼎革之事:

首先,一個正統王朝統治數百年,其合法性已深入人心,權臣想廢立,內心也是恐懼的,忠君思想會讓他掙扎。

其次,由於正統王朝的統治合法性,權臣挾制君主,天下的反對可能沒那麼激烈,畢竟法統還在。如果驟行鼎革,權臣無法確定自己可以控制局勢。

第三,權臣需要時間為革命進行準備 。這應該是最根本目的,不斷試探,進而造勢,安排人勸進,最後水到渠成上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