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滑”是什麼?汽車水滑時發生了什麼?

一枚針用淨水縫時間


什麼是“水滑現象”?

在潮溼或雨天路面會覆蓋上一層水膜。汽車車輪在水膜上高速行駛時,水膜會對輪胎產生動壓潤滑作用,當達到一定車速時,動壓潤滑和水膜升力共同作用會使輪胎與路面脫離,輪胎滑行與水膜之上的現象,成為“水滑現象”。

“水滑”形成的原理

下雨時,輪胎的接地區會分成3個區:

1、完全上浮區:水膜的流體壓力大於輪胎與地面間的接觸壓力,把胎面舉起,使輪胎與路面完全分離。

2、不完全接觸區:由於胎面的擠壓作用,水大量溢散,但仍留有一層薄水膜,胎面與路面部分分離。

3、完全接觸區:胎面與路面完全接觸。

當車輛達到一定的速度(或水膜達到一定的厚度)時,完全接觸區消失,此時輪胎與地面不接觸,形成“水漂”狀態。發生“水滑現象”是非常危險的,這時輪胎是失去附著力的,嚴重時整個車輛會突然變向,甚至翻車。

如何防止“水滑”?

1、選擇排水性好定位輪胎。我們小時候玩“打水漂”都知道:表面光滑、規則的石頭更容易多打幾個“水漂”;而那種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不規則的石頭很難打出“水漂”。這個道理在輪胎上也是一樣的,光滑的胎面無法有效排水和破除水膜,容易出現“水漂”現象;而胎面眾多的縱橫向花紋正式為了抵抗“水滑現象”產生而設計的。

2、降低車速。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車輛的速度大小與位移成正比,因此降低車速,才是正確的做法。如果你發現轉動方向盤時用力變小,這很可能就是發生“水滑”現象的信號,此時要注意將車速降到安全行駛速度以下,並握緊方向盤,不要讓車輛走偏、失控。

3、避免急剎車。雨天開車時,駕駛員要注意提前剎車。雨天剎車的距離會比平常延長,摩擦力減小,制動距離延長,突然剎車,但由於慣性,剎車後仍會繼續滑行一段距離。若在積水路面行駛,採取緊急剎車,會加劇車輛的失控,從而導致車輪打滑。

4、保持輪胎胎壓正常。有些老司機可能會認為將輪胎的胎壓調低,以此來增大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強摩擦力,防止側滑。但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雨天胎壓過低,導致不能及時將輪胎紋槽的雨水排出,會導致“水滑”現象。


太嘚瑟必閃腰


我先不來講水滑現象,我先來考考你,看看你駕照考試合格不合格。


問:車輛發生“水滑”時,以下做法正確的是什麼?

  • A、不可急踩制動踏板;

  • B、逐漸松抬加速踏板,讓車速逐漸減緩;

  • C、不得迅速轉向;

  • D、立刻猛踏制動踏板,降低車速;

(答案在文末找)

回到你的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是車輛工程,記得我們專業課老師給我們講“水滑現象”的時候,特別好玩。因為我們那個專業課老師普通話不標準,而他還老是喜歡帶一個“兒化音”,所以,“水滑”在他嘴裡就成了“水滑兒”。

你可以自己發音試一下,水滑兒~~

水滑其實是跟輪胎有關的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普通家用車的輪胎都是有花紋的,這些花紋的主要作用有兩個:一個是增大與地面接觸時的摩擦力,保證車輛能夠正常行駛以及剎車;另一個就是排水。

要解釋水滑現象,要引入一個“附著力”或者“附著力系數”的概念,我們都知道,汽車是由動力裝置(發動機及傳動系統)驅動的,驅動力大,加速能力就好,爬坡能力就越強。但是這個結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輪胎和路面之間有足夠大的附著力時才能成立。你在冰面上把油門踩穿了車也不往前走,就是因為此時輪胎的附著性能差。

而所謂附著力,就是指的“地面對輪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極限值”,因為輸入法的限制,我們暫且用F來表示。在硬路面上,附著力與驅動輪法向反作用力Fz成正比。經常寫作:

F=Fz·φ

在上面這個公式當中,φ就是附著力系數,附著力系數的數值主要取決於道路的材料、路面的狀況與輪胎結構、胎面花紋、材料以及汽車運動的速度等因素。

有朋友不理解法向和切向是啥意思,我簡單做個圖,你看一下。

另外,這裡還有一個表格,列出了不同路面的附著力系數,可以看到冰面的附著力系數最低,壓緊的雪面次之。

理解了附著力系數,我們再來解釋水滑現象就容易了。

對於水滑現象的解釋是:“當高速行駛的汽車經過有積水的路面時,就容易出現水滑現象”。

請看下圖。

輪胎在有積水層的路面上滾動時,其與路面的接觸面如上圖所示:

A區是水膜區,C區是胎面與路面直接接觸產生附著力的主要區域,B區是A區和C區的過渡區,當輪胎低速滾動時,由於水的粘滯性,接觸面前部的水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擠出,所以接觸面中輪胎胎面的前部將越過楔形水膜(即A區)滾動。

車速提高後,高速滾動的輪胎迅速排擠水層,由於水的慣性,接觸區的前部水中產生動壓力,其值與車速的平方成正比。壓力使胎面與地面分開,即隨著車速的增加,A區水膜在接觸區中向後擴展,B、C區相對縮小;在某一車速下,在胎面下的動水壓力的升力等於垂直載荷時,輪胎將完全漂浮在水膜上面而與路面毫不接觸,B、C區不復存在。這就是水滑現象。

在理論條件下,是可以大概估算髮生水滑現象時的車速的,但是它的計算非常複雜,它跟路面結構、水層厚度、水液粘度和密度、輪胎充氣壓力、垂直載荷、花紋形式以及輪胎的磨損程度都有關。

不過有人給出了一個實驗室條件下估算水滑車速的公式:

V=6.34√P

上式中,V是車速;6.34後面那個是根號,輸入法實在打不出來那個數學符號;P是輪胎的充氣氣壓,單位為kPa。上面那個公式是“車速等於6.34乘以根號P”,這麼說你可能就理解了。

下圖給出了兩款輪胎在不同水層深度的滑動附著係數與車速的關係曲線。

從上圖可以看到,當車速為100km/h,水膜厚度為10mm時,滑動附著係數接近於零,此時已經發生了水滑現象。

最後,當開車發生水滑時,你會感覺到方向盤的轉向力度變小了,甚至是方向不聽使喚了,這時候也不要緊張,不要猛踩剎車,緩抬油門踏板,儘量保持住方向,等車速降下來,水滑現象自然就消失了。


最後來說一下開始的時候那道題的正確答案:ABC。你答對了嗎?


渦輪滾滾


汽車水滑現象指車輪滑動而部分失去抓地力

名詞解釋

汽車水滑:更準確但又有些可怕的定義應為“汽車滑水”,簡而言之為車輪並沒有與地面完全、有效、直接的接觸,而是一定程度的浮在水面上。這樣的解釋也許有些“驚悚”和難以接受,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在解析水滑現象產生的原因之前,首選要了解各類型的汽車輪胎花紋的功能——排水。


輪胎花紋的功能

汽車輪胎有縱向、橫向、混合類型的各種花紋的胎冠設計,組合在一起一般稱之為“刀槽”。這些紋路中的凹陷區域可以理解為“排水渠”,在雨天車輪高速運轉時會壓到很多的水,但因轉速太快水則會隨著車輪的轉速而被帶走一部分。如果輪胎刀槽的設計能夠很理想的甩出這些水,比如利用設計合理的橫向紋路捕獲路面積水,在利用縱向紋路排水,那麼輪胎則能夠始終與水分離而與地面接觸了。

重點:輪胎的紋路設計有各種類型,其中以橫向紋路為主的輪胎、或單導向的運動輪胎紋路,這些設計的排水能力是很差的。在非積水的路面因下雨而不停的出現水,這些水不能被有效的甩出則會緩慢的積少成多——積累在輪胎與地面之間。高速旋轉的輪胎不能有效排水,那麼這些水則會被擠壓到輪胎與路面之間並形成高壓;水的壓力會讓輪胎一定程度的上浮,同時也會起到一定程度的“潤滑作用”。

在雨天高速駕駛時雖然感覺不到車輪打滑,但實際水降低了地面與輪胎的摩擦力,或理解為降低了輪胎的抓地力。輪胎實現抓地實際是利用高速旋轉中的輪胎的形變,細微的形變與地面的“撞擊”產生的摩擦力才是保證車輛正常行駛的核心因素;那麼水在輪胎與路面之間成為了障礙物,此時輪胎的抓地力實實在在的降低了——輪速與實際車速會有些差異,通俗的說則是輪胎多多少少有些打滑。

上述情況是正常駕駛時的輪胎運行狀態,也是雨天汽車油耗會上漲的,除因道路擁堵造成升高的另一個因素。而如果路面存在積水或車輛速度過快的話,此時則會因水壓的變化出現嚴重的“水膜”。輪胎幾乎是在“水面”上高速旋轉,以螺旋槳划水綜合低標準的輪胎與地面摩擦力驅動車輛滑行。正常雨天的輪胎與地面摩擦係數約為0.3~0.5,乾燥完整(不存在破損)的水泥路面與輪胎摩擦係數約為0.9~1.0,柏油路面與輪胎的摩擦係數約為0.9,而高速駕駛產生水滑現象後的摩擦係數會降低至於冰面接近(0.2左右)。


水滑現象的風險與預防

汽車輪胎水滑無非是轉速太快導致,車輪的轉速快自然等於車速高或者大扭矩加速起步。一旦出現水滑則會導致車輛的側滑失控,因為高轉速車輪勢必會帶動車身往這一側偏移;同時在過彎時後輪因摩擦係數的超大幅度降低,如過彎速度稍高則會造成橫向作用力大於後輪抓地力,車輛會出現甩尾失控。

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則需要合理控制起步油門的控制與車速,起步加油要緩,防止低檔位暑促的高功率轉化輪上功率過大,克服了輪胎摩擦係數而造成打滑;車速建議控制在60km/h以下,城市道路要適當控制在40km/h以下,車輛轉彎時要提前減速進彎、出彎後的加速也要緩。雨天駕車一定要“慫”一些,否則一次失控則有可能失去以後繼續駕駛車輛的機會。




天和Auto


一般來說,乾燥的瀝青路面或者混凝土路面的附著力系數是最大的。而且在乾燥路面上,隨著車速的增加,這個附著係數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但當路面被雨水覆蓋,在溼滑路面上,車速越高附著力系數會急劇減小。而且速度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水滑”現象,在這種狀態下,輪胎與地面行成一層水膜,從而失去了抓地力,陷入“水上漂”的危險境地。



韋小寶房車傳奇


水滑不明思議 有水 又滑😂

如果在行車中形容水滑 就是說明輪胎附著力小 再有水的地面上會容易發生側滑

如果在乾燥的瀝青路面或者混凝土路面的附著力會很大 輪胎與地面接觸不會出現側滑、就算告訴形式這個附著係數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但是在當路面有水覆蓋或者是下雨天氣 路面會變得溼滑、車速越高附著力會越小 而且速度越高到就越容易產生“水滑”現象,在這種狀態下,輪胎與地面行成一層水膜,從而失去了抓地力!

\u0001雨中行車\u0001時 路面上的雨水與輪胎之間形成"潤滑劑"使汽車的制動性變的很差

所以大家在有水的路面上 或者在下雨的天氣開車應注意減速慢行

北京交通委提醒您 道路千萬條 安全第一條




尼古拉斯盧小胖


水滑大都出現在剛下雨的時候,因為這時候路邊水量很少,輪胎和地面摩擦力小,尤其是轉彎的時候容易出現,現在車都有許多電子干擾,只要是車速不是很快,基本上也沒事,但是要注意行車速度,有ABS的車,剎車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沒有ABS的車輪容易抱死,容易車身偏離,車速快也容易導致側翻,所以剛下雨的時候注意車速,然後下雨一段時間後就不會有水滑的問題了,因為輪胎的花紋是幫助車輪排水的,帶有ABS的車,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畢竟下雨大也要注意行車速度,安全第一




不甘平庸good


1、水滑是什麼?

汽車在有積水的溼滑路面上行駛時,輪胎與路面之間的存水不能完全排除,容易形成一層水膜,水的壓力會使輪胎上浮,輪胎的附著力系數隨著車速的升高而急劇減小,當車速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水滑”現象,就是指汽車在積水路面上“滑行”、“水上漂”的極端現象。

2、汽車水滑時發生了什麼?

水滑狀態下,汽車的輪胎會失去摩擦力,導致汽車難以操控,進而陷於危險境地。哪怕是性能再好的汽車,高速行駛在溼滑的路面上也有可能發生水滑,尤其是S型轉彎路面,但在一般公路上中低速行駛時,則很少發生水滑。

汽車出現水滑時的車速為“臨界車速”,臨界車速因輪胎氣壓、輪胎觸地部形狀和摩損程度、積水路面的水深、車重等不同而不同。

根據一些實驗所知,定員5人的普通型小客車在新輪胎場合:

水深為2mm時的臨界速度為120km/h,

水深為6mm時的臨界速度為100km/h;

水深為8mm時的臨界速度為90km/h。

因此,不同積水深度在所相對應的不同臨界車速下均有可能發生水滑。

3、水滑時安全注意事項

1、通過控制車速可以避免發生水滑,如果你行駛在積水溼滑路面,感到轉向時用力變小,應慢慢把車速降到安全行駛速度。

2、如果已經發生水滑,切記不可急踩剎車,急踩剎車會造成汽車側翻,而且不得迅速轉向,應該緩慢鬆開油門,讓車速逐漸減緩再輕踩剎車慢慢轉向。


小菠的花園


所謂“水滑”現象就是雨天汽車在積水路面上高速行駛時,輪胎與路面間的存水不能排除,水的壓力使輪胎上浮,形成汽車在積水路面上滑行的現象。在這種狀態下,輪胎和路面間便失去了摩擦力,致使汽車難以控制而陷於危險境地,輕者“皮開肉綻”,重者“粉身碎骨”。在雨天的高速公路上,性能再好的汽車都有可能產生“水滑”(水面滑行)現象。“水滑”現象是汽車高速行駛時的特有現象,在一般公路上是極為少見的。在高速公路下坡道的最低點附近,是路面最易積水的地方,汽車高速通過該路段時,最易產生“水滑”,必須嚴加註意。


南京萬通趙老師


所謂“水滑”現象就是雨天汽車在積水路面上高速行駛時,輪胎與路面間的存水不能排除,水的壓力使輪胎上浮,形成汽車在積水路面上滑行的現象。

在這種狀態下,輪胎和路面間便失去了摩擦力,致使汽車難以控制而陷於危險境地,輕者“皮開肉綻”,重者“粉身碎骨”。

在雨天的高速公路上,性能再好的汽車都有可能產生“水滑”(水面滑行)現象。

“水滑”現象是汽車高速行駛時的特有現象,在一般公路上是極為少見的。

在高速公路下坡道的最低點附近,是路面最易積水的地方,汽車高速通過該路段時,最易產生“水滑”,必須嚴加註意。

其次汽車在高速公路的“S”形彎道上行駛時,一定要留心通過銜接兩彎道的那段中間平坦路段。當汽車從一個彎道駛向另一個彎道時,由於中間這段從設計上就很難解決兩端彎道超高導致的排水困難問題(就單側超高而言,當道路接近“S”中間部位時,超高趨近於零狀態),因此,該路段也是比較容易發生“水滑”之處。特別是暴雨天,更要高度注意行車安全。

汽車出現“水滑”時的車速成為臨界車速。臨界車速因輪胎氣壓、輪胎觸地部形狀和摩損程度、積水路面的水深、車重、路面狀態等不同而各異。

根據實驗所知,定員五人的普通型小客車在新輪胎場合,水深為2MM時的臨界速度為120KM/H,水深為6MM時的臨界速度為100KM/H;水深為8MM時的臨界速度為90KM/H。也就是說汽車在不同積水深度所相對應的不同臨界車速均會產生“水滑”。

同樣,空載車輛比重載車輛產生水滑的可能性要高。

“水滑”現象可以通過控制汽車的行駛速度得以避免。汽車在雨中或在積水路段行駛,如果你感覺到轉動方向盤時用力變小,應機敏地意識到這是可能發生“水滑”的危險信號,此時要把車速降到安全行駛速度以下,以確保安全。


二手車人的日常生活


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師說過,汽車速度太快,輪胎會浮在水面上,輪胎抓地力大部分都喪失了。因為水太深了,什麼花紋都來不及排水。

如果車輛有ESP可能會好一點,ECU會判斷那一個車輪失去抓地力而進行調整,但是視頻裡水太多了,可能4個車輪都失去了,所以ESP估計也不會起作用了。

你說老司機說過不能踩剎車。我感覺是對的。你也瞭解過ABS但是你要知道ABS啟動是需要前提的。地上有水的情況下摩擦力都達不到ABS啟動的前提,所以這個時候可以理解為ABS失效。

個人感覺正確的處理方式是,鬆開油門,然後輕踩剎車,然後開啟雙跳,剎車一定不能踩太多,因為摩擦力太小,很容易打滑失控。然後方向能不動就千萬別動,等速度降下來了再轉向,然後把車開到應急車道,或者開到最右車道緩慢行駛

轉彎的時候碰到水滑。。。。。你會體驗漂移過彎,我也不知道怎麼救車了,

說的不對的請糾正,我也想學習學習增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