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與佛家“假中空”三觀

佛家“三觀”理論,即是“假觀、空觀、中觀”,看起來比較晦澀難懂,若是用譬喻之法來解釋,則會簡單易明些。

“假、空、中”三觀,便是佛家對世上一切物質的看法。比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三句之中的“佛法”二字,可以借“X”來代替,若用茶杯來代入的話,便成了“所謂茶杯者,即非茶杯,是名茶杯”,茶杯只是圓形中空可供飲茶所用之器具,因此它只是“鋼、玻璃或者其他材料”,其實沒有茶杯的本體,人們因它的用處而予以茶杯之名,可見得只是一個假名。這是第一句茶杯的“假觀”,世上本無茶杯這種化學物質或化學材料。第二句說不是茶杯,它只是我們看得見的一些耐高溫的材料,如鋼如鐵等,便是“空觀”。但我們雖知其假,亦知其用,依據它的使用功能而命名,所以仍然叫它做茶杯,這就是第三句的“中觀”了。

現代科學與佛家“假中空”三觀

想開些

佛家認為必須“假空中”三觀合一,才能對任何事物尋得合理透澈的理解。這正是佛家何以對世事萬物,能以不因得失而煩惱困惑,因為萬物皆屬虛假,皆是塵埃。但卻不會因萬物虛假而流於空幻,便有“中觀”之故,從而尋找物質的實際意義,從而尋找人生的意義。一個人若深切理解到“三觀”的奧妙,心靈中自可永存安寧平和。正所謂眼裡無塵埃,方可書萬卷。這是告誡我們不要把那些不如意的地方都放在心上,上天給了我們生命和心靈,是讓我們來體驗生命的奇妙的,不是讓它來疲倦不堪的。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學會接受不如意乃是人生常態,不可勉強,不要忘了即使在不如意中你感受到的快樂。讓我們像讀萬卷書一樣要看見書中不同的觀點,而不能只看見自己接受的、自己樂意的觀點。讓我們心胸更開闊,讓我們的心像明鏡一樣清晰透徹,把如意的、不樂意的事物都能照射得清楚,並勇於接受它們。

現代科學與佛家“假中空”三觀

接受不如意

世俗之人每每以為佛教消極逃避,事實並非如此。

佛教可以說一種包含科學思維的哲學思考,他像一個智者一樣思考著這世間的萬事萬物、宇宙空間。但對一般人來說,他更多的是一種修身養性,探索內心安頓及物質本元的法門。現在有些人說佛教凌駕於科學,包含科學,其實這並不恰當,它只是一種思維,雖然博大精深,但對社會的推動實際意義並不大,更多的是對人心靈的一種救贖一種解脫,顯然不如科學來得實際,來得巨大。現代科學是更精細化、更公式化、更方程化、更經驗化、更系統化,科學也可以借用佛學中的辯證思維,先建設總體框架,再細化補充。

佛法講究物質“非空即空,非生非滅”,世間有形之萬物皆有其自然之屬性,如眼前所見房屋花草樹木人物皆是,所以“非空”;萬物因人之認識感覺而生,本非實有,空者非虛無之謂,乃不可感覺之意,世上萬物皆是空有之幻相,故即空。非生非滅,大體意思是萬物沒有盡頭,物質能轉化,具體是什麼,不清楚。

“非空即空,非生非滅”可以嘗試用現代科學知識解釋。“非空即空,”比如銅鐵之物,入手沉重堅硬,系是實物所以非空;物質究其本質其實只是無數原子,而每一原子內微觀空間極大,內尚有中子核子電子,所以並非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實物,屬於肉眼中的無實物即為空。“非生非滅”就是物質和能量的相互轉化的一個過程,原子內部的微觀粒子可繼而分裂,轉化為能力,能力即為能量,物質化為能力,並非消滅,能以智慧、儀器、試驗而察知,只有科學能解釋,能測量,物質消滅可以繼而轉化為能量,所以非滅。並且現代科學還給出了質能方程;能量繼而又能夠製造物質,製造生命,比如光合作用,物質並非憑空而生,所以非生。

現代科學與佛家“假中空”三觀

現代科學

心中若有困惑,若有得失,世間煩惱皆自尋,可以嘗試在書經裡找尋,我們世間凡俗之人哪是參禪的料,也沒有什麼了悟,只是希望找到些內心的安頓,尋找些山水外的快樂。

現代科學與佛家“假中空”三觀

天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