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最近,一批去年柏林電影節的入圍作品陸續網盤上映。


其中有一部傳記片雖然冷門,但卻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完之後更是深感震撼,忍不住拿出來與你們分享——《瓊斯先生》。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片名裡的“瓊斯先生”,指的是加雷斯·瓊斯。


他是一名威爾士記者,在上世紀30年代曾隻身深入蘇聯,在一項常規新聞調查中,發現了政府掩蓋下烏克蘭饑荒的內幕。


隨後他遭到威脅、囚禁,堵上了事業前程和生命安全,但最終選擇說出真相,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向世界揭露1932-1933年蘇聯大饑荒真相的記者。


換言之,這是一部關於“說真話的人”的傳記片。


雖然瓊斯本人和那段饑荒歷史離我們很遙遠,但影片的劇情在今天看來,仍然極具代入感。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33年,當時的瓊斯是一名政治記者,因為精通多門語言,也是英國自由黨黨魁勞合·喬治的外國顧問。


但影片開場時,他就因為在各種場合直言不遜而遭到解僱。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儘管如此,勞合·喬治仍然很欣賞他,給他寫了一封推薦信。


瓊斯沒有利用這封信另謀高就,而是迅速辦好了簽證,打算以特約記者的身份進入蘇聯,完成手頭的報道。


此時的他並不知道,這個滿懷熱忱的決定將徹底改變他的人生。


在離開英國前,瓊斯給莫斯科的記者好友保羅打了個電話,約好到時候相見。


電話裡,保羅告訴他自己發現了一個驚天猛料,可話還沒說完,通話就被人掐斷了。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等瓊斯趕到莫斯科時,保羅已經中槍去世——據說是撞上了搶劫案。


隨後,瓊斯去找了《紐約時報》莫斯科分部的總編輯沃特·杜蘭蒂。


這也是一個現實中存在的人物,他曾因對蘇聯五年計劃的系列報道而獲得普利策獎,在業內頗有影響力。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但與杜蘭蒂幾番接觸後,瓊斯迅速摸清了幾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首先,他發現這裡的記者全都處於被監視與禁足的狀態,不僅不能離開莫斯科,還受到神秘跟蹤。同僚之間的交流,幾乎到了緘口不言的地步。


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記者們也對真相一無所知。


他們要麼成為官方的喉舌,要麼乾脆放縱自我混日子,整日沉溺於紙醉金迷的享樂中。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此外,他還發現保羅的死並非意外,而是被人暗殺。


在遭遇槍殺的當天,保羅原本正要去烏克蘭調查他的那個“猛料”。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於是,在拿到保羅的遺物後,瓊斯下定決心完成好友的遺願,查清烏克蘭境內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他篡改了勞合·喬治寫的推薦信,通過偽造文件獲得了一份准入許可;


隨後又在去烏克蘭的火車上,設法擺脫同行官員,開啟了一場自由調查之旅……


而影片從這裡開始,也瞬間轉入了高能模式。


因為瓊斯在烏克蘭的所見所聞,毫不誇張地說,就是一場“人間地獄寫生”。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原來,當時的烏克蘭爆發了大饑荒,當地的農民因為抵制農業集體化改革,受到了一系列“懲罰”。


當局不僅將全烏克蘭的生產資料收歸公有、禁止農民佔有收穫的糧食,還禁止災民向外流動,對外隱藏著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餓死、病死的事實。


剛下火車不久,瓊斯就被幾個野孩子搶走了包裡的糧食。


他只能跑進附近的村莊求助,卻接連目睹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魔幻現實。


比如沒有食物的人們,吃樹皮和泥土活著,老人靜靜地死在了床上,久久無人問津。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比如村民們拉著板車上街,沿路清理雪地上的屍體。


當他們看到一個大聲啼哭的嬰兒,身旁母親已經去世時,便若無其事地將嬰兒也一同扔進了屍堆。


比如,瓊斯在走投無路時,闖入了幾個孤兒的家中。幾個孩子沒有趕走他,還與他分享了一鍋肉湯。


可瓊斯後來才知道,那些肉是他們從死去的哥哥身上剜下來的……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很多電影都描繪過“吃人”的場景,但很少有哪部作品能像本片一樣令人觸目驚心。


導演沒有使用血腥的鏡頭或聳動的配樂,而是用一種極度冷靜的方式呈現這些駭人聽聞的人間慘狀;用一個接一個的極端個例,勾畫出大饑荒時期數百萬人的生存狀態。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在現實中,由於缺乏官方統計數字,死於烏克蘭大饑荒的人數只能估算,具體人數在250萬至480萬之間。根據官方報道的文件,就有超過2500人因食人被定罪……


在目睹了這一切後,原本懷抱新聞夢想的瓊斯,也徹底被現實嚇傻了眼。


一想到這些恐怖的事實一直被蘇聯政府死死隱瞞,他就感到無以復加的悲痛與憤怒。這終究使他重新燃起了鬥志,決定好好完成調查,向全世界揭露罪惡的真相。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在這個故事的最後,瓊斯暴露了行蹤,在烏克蘭境內遭到逮捕。


但就在他以為自己要命喪他鄉的時候,事情卻忽然出現了一個轉機——蘇聯同時扣押了6名英國工程師作為人質,要求瓊斯回國後完成一份虛假報道。


後來瓊斯才得知,這樁保他性命的交易,其實是杜蘭蒂安排的。這也意味著杜蘭蒂早就知道烏克蘭發生了什麼,但卻選擇了保持沉默。


回國之後,瓊斯陷入了極度的痛苦與糾結中。他既想要揭露真相,又擔心那6名工程師的安危。


而最終促使他拿定主意的,是他與喬治·奧威爾的一次偶遇。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事實上,影片在描述瓊斯深入蘇聯調查的經歷之餘,還安排了一條副線,講的是喬治·奧威爾創作反烏托邦名著《動物農場》的過程。


片名“瓊斯先生”,其實也是個絕妙的雙關——它既指向男主角加雷斯·瓊斯,也指《動物農場》中農場的主人瓊斯先生。


這本書講的是農場的一群動物成功進行了一場“革命”,將農場主趕出莊園,建立起一個平等的動物社會。然而,動物領袖最終卻篡奪了革命果實,成為比農場主更加獨裁和極權的統治者。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雖然小說的情節如寓言一般簡潔,但不難看出其對蘇聯歷史的影射。


通過《動物農場》,奧威爾表達出這樣一種思想:縱然革命都是以反專制開始,專制卻並不會被革命打破,無論何時都應反對一切形式的極權主義。


所以,在得知瓊斯的處境後,他想了想,還是告訴瓊斯:“講述真相才是你的責任,而那些後果不是。”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於是,瓊斯最終選擇將真相公諸於世。


但由於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對蘇維埃政權持同情態度,國際局勢又要求英美與蘇聯共同應對崛起的納粹威脅,瓊斯的報道不受歡迎,他本人也被汙衊為瘋子和造謠者,前程盡毀。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在現實中,加雷斯·瓊斯在30歲生日的前一天遭到暗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這個淒涼的結局以及導演對於《動物農場》的化用,都使不少人覺得影片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立場。


但事實上,本片雖然揭露了一段苦大仇深的蘇聯黑歷史,重點卻並未落在政治性批判。


真正諷刺的地方在於,瓊斯在歷經艱難、完成報道,並勇敢地選擇了揭露真相後,卻因這個真相與當局利益不符,遭到眾叛親離的悲慘下場;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而懂得“審時度勢”、刻意炮製假新聞的杜蘭蒂,反而手握殊榮。


儘管事後,他因為隱瞞大饑荒事實招致了批評,但獲得的普利策獎至今未被收回,《紐約時報》稱之為是“我們為之感到慚愧但可以做出解釋”的一個獎項。


又一個因為說真話而付出生命的人,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嗎?


因此,影片其實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清晰易見的道理——在任何時代、任何制度下,講出醜惡的真相都是不受歡迎的,甚至是危險的;但那些為了說真話而付出生命代價的人,永遠值得被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