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武汉市硚口区最年轻的医务志愿者竟是宝清娃!

“整理行装,奔赴战场。”2月8日晚7点多,王志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就起身去了武汉市城市便捷酒店——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点,而且一待就是25天。

万万没想到!武汉市硚口区最年轻的医务志愿者竟是宝清娃!

  1997年出生的王志勇,是我县尖山子乡尖东村人。毕业于黑龙江林业卫生学校,是武汉汉西博仕中医肛肠医院的一名护士,有急诊室工作经验。今年22岁的他,是硚口区最年轻的医务志愿者。

万万没想到!武汉市硚口区最年轻的医务志愿者竟是宝清娃!

王志勇生活照

  谈起为什么当医务志愿者,王志勇袒露了心声,“留守在武汉,看着每日新增病例不断上涨,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武汉疫情爆发不久后,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纷纷驰援湖北,我认识的几位老师、同学也去了孝感一线支援,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因为我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必须站出来做点什么。”2月4日,王志勇向硚口区报名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2月8日,长丰街防疫指挥部安排他到隔离点工作。  第一天“上班”,隔离点来了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丈夫尚未确诊,但表现出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状,躺在床上气喘吁吁、呼吸不顺,十分难受。王志勇赶紧打电话通知120。等车来的时间分外难熬,为安抚夫妻俩的情绪,王志勇一直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聊些家长里短。

万万没想到!武汉市硚口区最年轻的医务志愿者竟是宝清娃!

  2月9日,是王志勇到隔离点的第二天。当天有一位83岁的婆婆,被送到隔离点门口后,亲人无法进来。婆婆行李看着有点多,走路也有点踉跄,他判断婆婆可能存在乏力症状。于是,他和其他志愿者把老人送到屋内,帮她铺好被褥,整理好生活用品。出门前,还特别叮嘱老人“睡觉不要关着房门,随时打电话给我”。  婆婆在隔离点的时候,他忙完就会去老人屋前看看,陪她聊天、帮她做些小事,确认身体情况。“后来婆婆被送去医院,希望她早日康复。”王志勇说。他一直对高龄老人格外关注,因为年龄大的老人们往往都有基础性疾病,身边无人贴身照顾是非常危险的。  通过与老人们的频繁接触,再加上多年的看护经验,他向社区建议:应尽快将隔离点内出现症状的高龄老人送去医院。该建议得到采纳,一周内老人们优先陆续送到医院。

万万没想到!武汉市硚口区最年轻的医务志愿者竟是宝清娃!

  “近距离与疑似患者接触,还有不少人被确诊了,你不怕吗?”记者问道。王志勇说“没有特别怕”。他说,“作为医学生,如果宅在家什么都不做,实在太煎熬了。自己年轻身体好,万一被感染也能扛过去。况且这段时间做了很多事情,也很值得。”  最多的时候,隔离点有近百名隔离人员,王志勇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多。每天敲开房门,透过门缝伸进体温枪,测量疑似患者的体温;发现如有病情加重,比如呼吸困难、高烧不退症状,马上联系转运;近距离将一根一次性使用拭子,伸进疑似患者喉咙,擦拭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获取核酸检测标本……这些都是王志勇的日常工作。“防护服紧缺,只有尽量不吃不喝,才能节省防护服,除非太饿了。而每次一脱下防护服我就要大口喝水,一天里最舒服的就是这一刻了!”他说。

万万没想到!武汉市硚口区最年轻的医务志愿者竟是宝清娃!

  接触的隔离人员多了,王志勇觉得,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和从前接触的患者相比要更亲近一些。“他们离开了家人、朋友,每天能见到的人只有我们。”王志勇说,查房时,有几个阿姨经常拉着他聊天,还会把水果塞给他。  安抚隔离人员的情绪,也是王志勇的日常工作重点之一。在隔离点生活,有的人容易情绪焦虑。有一名隔离人员,每天都要问王志勇自己什么时候能解除隔离。王志勇只能一遍遍告诉他,工作人员每天都在记录他的身体状况,一旦隔离时间达到要求、符合条件,肯定会第一时间通知他。  这段时间,尽管每天包裹得严严实实,但王志勇总是注意着身上对讲机的动静。因为,经常会有隔离人员打电话到酒店前台找他,请他去房间里看看,前台工作人员就会通过对讲机告诉他。“他们身体不舒服,或者有什么需要,都会找我。”王志勇说,每天要接很多个电话,陪很多人说话,听到最多的词是“谢谢”。“他们信赖我,我就要把他们照顾好。”  近一个月来,王志勇接触了近百名隔离人员。为他们观察身体状况、送他们去做核酸检测、陪伴他们缓解压力……“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隔离点的人越来越少了,说明大家在慢慢好起来。”

万万没想到!武汉市硚口区最年轻的医务志愿者竟是宝清娃!

  记者在与王志勇的家人取得联系后得知,王志勇因为疫情过年并没有回家,他当志愿者也是瞒着家人的。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所以父母每次发来视频,他都找各种理由“狠心”拒绝。他当志愿者一周后,家里人才知道这个消息。虽然心里还是很担心他,但是全家人对勇赴前线的儿子充满了骄傲,因为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保卫着一座城、一乡人,点亮了“希望之光”。  王志勇,你是宝清人民的骄傲。注意安全,盼你归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