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全國講普通話講得最好的是河北、北京、吉林、黑龍江這四個地方的本地人呢?

大江如煙


說河北還靠譜點兒。中國自然的、標準的普通話,存在於:河北承德的灤平。

整個東北、河北大部、北京全部,其當地語言都和普通話有相當的距離。



老C大話零食


講普通話的北京人確實講的挺好的,河北人講普通話吧,那就得分什麼地方了。你就說秦皇島吧,我頭幾年去過一次,他們當地的普通話不標準,有時聽不懂。有的地方還有當地的方言,也聽不懂!

我是吉林的,吉林省講普通話雖然有當地的方言,但是都能聽懂!

要說普通話講的最好的,其實是,河北承德!

承德是普通話之鄉,是全國有名的


民利心1130


我是新疆建設兵團出生的(烏魯木齊出生,石河子上的小學一年級,後遷承德),如今生活在承德,親身經歷證明兩地口音一樣。另外,百度普通話: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熱河省省會(1955年中央裁撤熱河省承德劃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準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


吳大哥471


有人說河北、北京、吉林、黑龍江這四個地區的本地人說普通話最好,這是相對於最不標準普通話地區而言的。實際上,在這四個省市中,除了北京市區是一個統一口音外,河北、吉林、黑龍江都只能是部分地區的口音更接近普通話而已。

我們先說河北口音,河北口音很雜,河北東部與山東交界,說話一口山東味兒。張家口與山西、內蒙交界,說話一口山西味兒。邯鄲與河南交界,說話一口河南味兒。河北普通話最標準的地區是承德,而承德又數灤平縣最標準,因此灤平成為中國普通話標準音的採集地。承德及灤平普通話比較標準的原因,在於承德在清代建造皇帝行宮避暑山莊,滿清帝王及王公貴族常來此休閒、居住,灤平縣則有很多王公貴族的私人莊園,他們將紫禁城中的官話帶到了那裡,從而撒播民間,延續至今。

北京人的普通話如何呢?凡是到過北京的外地人聽北京當地人說話都能聽出一股“京腔”、“京味兒”。但這種“京味兒”雖然能聽懂,卻與真正的普通話有所區別。如果把語言比喻成飯食,北京話就有點像“粥”,米湯和米粒混合,十分粘稠,而普通話則是稀飯,米粒和米湯分得很清。為什麼北京話會給人這樣的感覺呢?因為北京話兒化音太重,即使不需要兒化音的字詞,聽起來都會覺得有兒化音味道,舌頭就如一條泥鰍在嘴裡亂竄。當然,哪怕灤平的口音比北京口音更純正,那也不能以那麼個小地方來定我們的國語。畢竟北京作為首都的地位不可撼動,就如英語有倫敦音一樣,那是一種高貴的象徵。

至於東北三省的普通話,遼寧的口音最雜,大部分地區平舌翹舌不分,說平舌的全說平舌,說翹舌的全說翹舌,有的把平舌說成翹舌,把翹舌說成平舌,而且好多沒有平聲。就其原因,主要是遼寧地處東北南部,與河北山東更為接近,“闖關東”移民口音在遼寧的保留更多。

而吉林呢!長春的普通話最為標準,這與偽滿時期溥儀居於長春有關,畢竟溥儀曾是滿清最後一位皇帝,皇帝到長春落腳,跟班也不少,把紫禁城裡的口音也帶到了長春。而且中國最早的電影制製片廠又坐落於長春,長春便有了比較標準的普通話。

那麼,地處東三省以北的黑龍江普通話怎麼樣呢?相比於遼寧,黑龍江口音又要標準得多。省會哈爾濱尤其標準。哈爾濱人為什麼能說標準普通話?這個問題也與哈爾濱在東北三省的歷史地位分不開。

我們都知道,哈爾濱有很多沙俄時期的建築,在清末到民國時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莫斯科,是一個有著俄羅斯風情的城市,也是東北三省最洋氣的城市,在近代史上曾有不少東歐移民居住於此。哈爾濱除了曾經的闖關東移民外,還有在共和國建立以後來自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在哈工大、哈軍工等名校求學。哈爾濱作為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移民城市,其口音當然就更接近於普通話了。


若愚趣談


說全國普通話說的最好的是河北、北京、吉林、黑龍江四省的恐怕是你題主一廂情願的單相思吧?!你連什麼是普通話都沒搞懂就在網上瞎起鬨什麼呢?!筆者對何謂是標準的普通話曾在網上發表過多篇有關這方面的評論。本不想再次複述,但基於題主的無知而避免引起網友們的無端爭論,筆者將再次對普通話的由來及哪些地區的人才能真正說好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作下評述:

首先,標準的普通話是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國家改革文字語言委員會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由以下三個要件所構成。即以1.北方方言為基礎。2.北京語音為基準。3.現代文學描述為語法,三者缺一不可,否則都不能認定為標準的普通話。

其次,到底哪些地區的人普通話說的最為標準,其實是沒有定論的。就拿北京話為例,真正的北京方言恐怕聽不懂的人不在少數。題主所說的河北、北京、吉林、黑龍江四省人的說話充其量也就是最接近普通話而已,但這並不代表就是普通話。他們所說的話不但沒有正確標準的四聲法,就是說話時所陳述的語法和內容也是沒有一點現代文學所描述的痕跡,用的都是當地的習慣用語,故也只能稱之為方言,離標準的普通話還相差甚遠。現在國家頒佈的標準普通話都要按照有關標準嚴格考核的,一級甲等是最高級別的,一般省級以上的電臺新聞播音主持和電視臺的新聞專業主持人都是一等甲級的普通話水準,當然說的最字正腔圓的首推央視新聞主播。不過據筆者所瞭解,在這些央視新聞主播中並不是北方人一統天下,而是南方人同樣佔據了半壁江山。比如歐陽夏丹是廣西人,潘濤是四川人。娛樂節目中著名的主持人有董卿、楊瀾、程前等人都是上海人。由此可見,南方人或江浙滬的人要麼不會說普通話,要麼就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這是由於他們天生的發音所致,發音正確、口齒清晰是會說普通話南方人的特點。同樣北方人大部分都能說一口接近普通話的當地方言,但都不標準,外地人也只能聽懂個八九不離十而已,這也是他們的發音所致,比如兒化音就是北京話的特色,另外一些北方地區的人同樣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地方口音,故只能歸在能聽懂的北方方言範疇。


風帆


哈爾濱等黑龍江省西部北部地區普通話最標準,以哈爾濱綏化伊春為界限,以北地區。而東部南部地區,平捲舌不分,實在沒法聽。

吉林省只有長春及長春以東以北部分地區,講話標準。

至於北京就算了吧,說起話來就像舌頭被烙鐵烙過一樣。

河北,也只有秦皇島承德部分地區還可以。

全國其他地區,就不必講了,更是千差萬別。


和光歲月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二個方面尋找答案。

第一,什麼是普通話,普通話的歷史延革。許多河北朋友以為普通話是1953年去承德灤平採集以後才有的,這是大錯特錯了。

所謂普通話學名叫現代標準漢語。它是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在全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通用語言(官方用語、首都官話)——無論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都是語言方言眾多而推行各國的標準用語。中國也不例外。

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是普通話,即漢語普通話,是中國曆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要區別三個概念:首都雅音即北京官話,首都衚衕音即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兒話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即國語)。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後歷時八百多年。由於經濟政治的集中,北京話的影響逐漸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話作為官方的通用語言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官話”,“官話”也就逐漸成了各方言區之間共同使用的“共同語”“官話”,清朝政府規定“舉人、生員、貢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得送試”。但儘管明清時期官話已成為官僚、知識分子階層的通用語,卻因為教育是私有,大多數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所以並沒有被統治政權向中國全國推廣,亦不為大多數漢語使用者所通曉,甚至沒有法定的稱呼。為此,雍正年間在南方方言區設立了“正音書館”,推廣基於北京音的官話。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確定了以北京官話 (京音) 為基礎標準語音的制定和國音符號。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1918年(中華民國七年)公佈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主要由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混合提取創造。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同年9月編輯出版了《中華民國國音字典》。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從該年起小學“國文科”一律改為“國語科”,教學白話文、“國音”和“注音字母”。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做出了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決議,並開始在學校推廣。1921年,中華國音留聲機片及國語留聲機片先後發行,確定了以北京音為國音聲調。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大會決定使用標準國音中的京音聲系,是為“國音京調”。1924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修訂了“老國音”,將漢字讀音改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1928年國民政府改''國音字典委員會"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彙》,為確立國語的標準提供了範本,成為現代漢語標準第一個系統——國語系統。1932年之後的國語廣播,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的形式,各地的國語標準一致化。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央政府確定國家通用現代標準漢語由國語改稱普通話。並將國語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灤平話的特點)。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在京召開,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即現代標準漢語定名為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現代標準漢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用語言。並於1956年2月6日由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向全國推廣。看到沒,普通話是修正型的北京音。所以,那些天天叫嚷灤平話就是普通話的人可以休矣。

第二,為何四地人說普通話標準。

首先,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注意,這裡指的是北京官話,北京胡同音只是北京語音的變異)為標準,北京地區的人說話自然標準。

其次,河北灤平,明初朱棣為防遊牧民族入侵,將古北口關外的軍民移入關內,在關外建立軍事禁地,形成無人區長達二百多年,灤平就在其中。直到清在口外建皇家避暑山莊,及分封王公貴族莊田,從北京遷去了大批看莊子的八旗子弟,現灤平人就是他們的後裔,能說一口標準的京腔不足為奇。

第三,清朝的發源地在東北,自清入主中原後,開始封禁卻東北,不允許漢人進入長達二百多年。到乾隆初年,在京城遊蕩的八旗子弟達數十萬之多,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乾隆帝即位後,作出決定:將在京的閒散八旗移駐東北。乾隆七年(1742年)春,乾隆帝派大學士查郎前往東北考察,錄查一個可供閒散旗人耕屯的地方,並派一名戶部侍郎前往該地區,與地方官員一道負責移駐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劃撥土地、派當地旗丁代墾、建造房屋、挖井掘泉、打造傢俱、磨盤等。準備工作做了整整三年。其後開始從北京將大量說京城官話的八旗子弟回遷東北,這項遷移工作持續了十八年之久。直至清朝末年直隸大災,清政府解禁,大量山東、河北人闖關東來到東北地區,才形成了“東北口音”。所以,黑龍江、遼寧一些地方人說普通話標準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hwy550


普通話之鄉為河北承德灤平縣,總有一些人喜歡給自己的口音貼金,都說普通話跟自己口音定的,我也不反駁。

官方可以查到的數據就是當年制定普通話的錄音就是取自灤平一位農民,自己可以去查。

其次這四個地方在版圖上相距不遠,都屬於北方方言,所以仔細聽還是可以辨認的。

關於河北,有人說像普通話,有人說不像普通話的。是你們對河北的歷史不瞭解,幾千年文明只有近百年才是現在的省份劃分,遠了不說就說近代,河北是由三個省份合併而來,察哈爾,熱河,直隸。看看省的組成就是知道河北的口音會很雜,可以說河北南部的人聽不懂河北西北部在說什麼,河北東北部的人又聽不懂南部的人在說什麼,這就是事實。

河北東北部承德的口音和遼寧朝陽口音是一樣的,因為它們之前就是一個省份,秦皇島的口音和葫蘆島也很像,因為距離很近。

再說東北,說的再簡單一點,東北話就是多方語言最後融合的結果,沒有闖關東東北沒有這麼多人(起碼沒有這麼多漢人)不同省份的人彙集到一起,為了方便交流大家都會去嘗試用同一種口音,東北話形成的目的就是方便易學。一個人學東北話可能幾個月就能學會,反過來讓一個人學習某地的方言,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學不成當地口音。

別說北京話是普通話,也別說東北話是普通話,如果真的是普通話,那你聽不出來他是哪的人,就像新聞聯播播音員。

只要張口能讓別人聽出來是哪裡的人,那就是方言。


石門二當家


扯淡,河北唐山是普通話最好的地區?邯鄲都說河南話了,那叫普通話?邢臺方言瞭解一下。黑龍江農村我去過,沒有一點東北方言的感覺,根本聽不懂,大慶哈爾濱不能代表黑龍江全部吧?吉林部分地區口音很獨特,扶余還是什麼地方,沒記準。北京沒有普通話,是河北口音套著遼寧土語形成的語言體系,我記得有人發過溥儀的影像資料,和張學良一模一樣,證明皇宮裡口音沒變過,但皇城影響著京城。北京也不是沒有普通話,密雲方向可以。

不是誰的普通話說的好,而是以那個地方定義的普通話。承德及周邊密雲赤峰遼寧的朝陽這個片區。恰巧,這裡是東北亞人類起源地,紅山文化,炎帝黃帝戰蚩尤的古戰場


天涯以遠


越是移民地區,口音越大眾化,比如黑龍江和吉林,古時候這一代沒有什麼人煙,哈爾濱和長春也沒法和其他關內歷史名城相比。闖關東而來的河北山東移民為了方便交流,就只能用當時通用的官話,一直流傳至今。

相比之下,遼寧雖然也是東北,但是遼寧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大型城邦,歷史文化有沉澱,本地人也多,很容易留下特定的方言。

而河北和北京,河北灤縣是普通話之鄉,北京作為明清兩代的王城,自然也是北方官話的發祥地,不過北京口音和東北口音和標準普通話還是有很大差別,比如大張偉,沈騰等等,明明說的話都能聽懂,卻都有各自的口音。

相比之下,河北承德一代的普通話就很好,而靠近山海關的秦皇島就不一樣,口音就有東北味了。唐山就更不一樣了,可以聽聽趙麗蓉老師的口音。河北往西,口音就越來越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