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戰粉絲舉報同人網站,多個亞文化圈層參與其中,造成輿論事件


肖戰粉絲舉報同人網站,多個亞文化圈層參與其中,造成輿論事件

二月末,明星肖戰的粉絲舉報同人作者、同人交流平臺(Lofter、AO3等)在社交網絡引發廣泛關注,多個亞文化圈層參與其中,最終成為聲勢浩大的輿論事件。


作為流行文化的研究樣本,其背後涉及互聯網資本入場文創產業、媒介變革、粉圈組織形態演變等背景,也涉及諸多亞文化概念,我們邀請學者林西解讀事件的形成和發酵過程,以及近兩年粉圈的某些行為為何頻繁引發大眾情緒的集中爆發。


❶肖戰是中國第一個"純血"流量,走紅過程徵用了亞文化的資本


GQ報道:相比以往粉圈引發的爭議,肖戰粉絲舉報事件為什麼會演變為如此大聲勢的輿論事件?


林西:這個故事非常非常長。粉絲為偶像爭取利益是粉圈最基本的訴求,這也不是肖戰粉絲第一次舉報了,但關於這次動靜特別大,我先下一個基本判斷:肖戰是互聯網資本入場後,中國第一個"純血"流量。舉報事件影響到了肖戰流量的基本盤,傷筋動骨,損害的是他紅起來的根本原因。


具體需要解釋兩個邏輯。


邏輯一,"流量"這個概念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互聯網資本進入文創產業。2012年,騰訊提出"泛娛樂產業鏈"的概念,意思是遊戲、文學、動漫、影視等文創產業的每一環節我們都要參與,然後梳理、打通上下流,把它整合成一個大的模塊。


像2015年整合盛大文學成立閱文集團,2018年收購新麗傳媒,都是打造泛娛樂產業鏈的具體步驟。這會造成什麼樣的變化呢?以前你拍一個電視劇,經紀公司是一塊,投資方是一塊,發行是一塊,播放平臺是一塊,所有環節都是散的。但當互聯網資本進入,你會發現所有環節,究其根本都是互聯網資本在操刀,而流量明星,就是這個產業鏈裡最光彩的一環。


肖戰之前的流量明星,比如鹿晗、吳亦凡,其實他們最早的成名機制和互聯網資本沒有關係,只是互聯網資本把他們的人氣、熱度、話題識別為了流量。但肖戰不一樣,你往前捋,他的履歷和資源的背後幾乎都有騰訊,這和打造"泛娛樂產業鏈"的過程是同步的,是一開始就部署好的。他的流量完全是互聯網資本給的,是純血流量,這是一個基本邏輯。


邏輯二,互聯網資本進入文創產業後所產生的最大的逆轉,就是挖掘年輕人的喜好,從他們身上解讀出大數據的流向和流行趨勢,徵用背後的購買力。那徵用來的具體是什麼呢?就是亞文化,就是粉圈,而且是幾乎敲骨吸髓地徵用了這些亞文化的資本。


所以你會發現,婆媳劇、抗戰劇立刻就變成了網文改編的玄幻、宮鬥、宅鬥劇,這一兩年還有很多非常火的耽美改編劇,最著名的就是肖戰主演的《陳情令》。


所以歸根結底,肖戰現有的流量有很大一部分是互聯網資本從亞文化圈子裡攫取之後,再轉移到他身上的。


肖戰粉絲舉報同人網站,多個亞文化圈層參與其中,造成輿論事件

《陳情令》劇照


在這兩個邏輯之下,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之前肖戰粉絲舉報顏寧教授、舉報王一博沒有發展到這種程度,因為那時候沒有動到他粉絲的基本盤,大家都覺得這是對"外人",但"肖戰粉絲大戰同人圈"損傷的就是他紅起來的根本原因。


很多肖戰粉絲都非常痛苦,因為他們本身也是這些亞文化圈子的粉絲,這次撕的是命運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