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不是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

古人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真正的富人大多都是勤儉節約的。勤儉節約的背後代表的是一個人極度的“自律”。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是否能夠養成勤儉自制的習慣,都會深刻影響其一生的命運。


常有人說,“富不過三代”,真的如此嗎?我想,這不是一個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特別是父教的誤區。


為什麼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不是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


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富的超級富豪。他認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因此對後代的要求比普通人家更加嚴格,在金錢上從不放縱孩子。


洛克菲勒對孩子的日常零用錢十分“吝嗇”,按年齡大小給零花錢,七八歲時每週3角,十一二歲時每週期1元,12歲以上者每週2元,每星期發放一次。


他還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賬本,要他們記清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交他審查,錢賬清楚、用途正當的,下週還可遞增5分,反之則遞減。


洛克菲勒的確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親,中國企業家最近幾年都非常關心“傳承”,如何讓自己的財富順利得傳承給下一代,如何將家族的輝煌成就一直延續下去,而洛克菲勒憑著自己獨特的經驗,經過100多年、六代人的傳承,他們家族仍是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最近這幾年,關於怎樣教育孩子學會勤儉節約的方式卻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在過去,勤儉節約之所以被大力提倡,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人們生活水平有限,節約成了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顯著提高,很多父母因此疑惑:勤儉節約還有必要嗎?


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的,再來看看伊麗莎白女王的事例。


為什麼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不是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節儉可謂家喻戶曉。據美國《福布斯》雜誌估算,伊麗莎白二世在世界王室富豪榜中列第11位,其總資產達6億美元左右,而有意思的是,這樣一位有錢的女王卻經常把一句英國諺語掛在口頭:“節約便士,英鎊自來。”


據《每日郵報》報道,在一次宴會上,有記者發現女王的漂亮禮服似乎是用女王的一條穿過很多次的舊裙子改的。


事後,有媒體分析表示,這的確是女王之前參加活動穿過的,後來被設計師拆掉了刺繡,用水晶裝飾之後再次被女王穿上身。


除此之外,伊麗莎白女王每天晚上都要親自熄滅廳堂和走廊的燈,使用的牙膏要擠的一點不剩,吃不完的飯要重新制作再次食用,一件衣服一穿可能就是幾十年。


為節約皇室經費,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伊麗莎白女王乘坐火車出行,在女王身邊工作了25年的御用造型師還曾對外爆料,女王每天都自己化妝……


為什麼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不是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


節儉早已成為英國皇室的傳統,而在“勤儉持家”方面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女王的獨女——安妮公主了。


安妮公主的每一套禮服幾乎都會在不同的宴會上出現好幾次,甚至一件衣服會穿28年之久,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對此,她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衣服就是要實穿,一件好衣服永遠不退流行,可以穿一輩子。”


安妮公主承認,節儉是她的天性。她說,“我的父母相信,不應浪費。這個教訓,永遠不會改變。”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此,即使如今物質條件已經非常富足,但勤儉節約還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側重點和方式需要做出改變。


在當今時代下,真正意義上的勤儉節約是什麼,每個父母都應該要知道。


為什麼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不是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


一、真正的勤儉節約是物盡其用


現在有很多人都有一個怪習慣,常因一時衝動而買下一些沒必要的東西,一旦買回家之後就不再想要了,只好留在家裡積灰塵。


不管家裡有錢還是沒錢,都不支持這樣做。對正常人來說,東西既然買回家了,就一定要用,如果實在是不喜歡,那麼也可以換一種方法,讓買回來的東西第二次發揮他的價值。


比如說,一個爸爸利用女兒和奶粉留下的幾個包裝罐子,結合紙質外殼,給孩子做了一個女王的寶座,這便是一種廢物利用。


為什麼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不是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


二、真正的勤儉節約是避免過度消費,造成浪費


同一個種類的東西一次性買很多也是一種浪費,獨一無二的東西才會更加珍惜。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娃娃,家長也投其所好會給孩子買很多的娃娃,但是我也並不支持父母用這種方式來寵孩子,因為玩具買的多了,孩子就不會珍惜。


與其買很多同一類的物品,不如只買一個,這樣才能體現出它獨一無二的地位,我們才會更加珍惜,也避免了浪費。


為什麼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不是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


三、節約可貴,但該要處理掉的物品還是要及時處理掉


這種節約方式就是,把該回收的東西回收掉,讓他進行二次利用;


該扔的用不到的東西全部扔掉,因為它們放著就是對存儲空間的一種浪費。


比如說衣服和書籍之類的東西,孩子如果用不上了,可以選擇把它捐出去。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進行資源的節約行動。


為什麼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不是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


四、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正確的消費觀


現在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更有主見,所以一般給他買東西的時候都會選擇帶上孩子一起,讓他自己決定要買什麼。


而有的時候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會憑著一時喜好選擇物品,然後買回去沒用多久又不喜歡了,於是纏著爸爸媽媽重新給他買。


孩子這樣的消費觀念其實是不對的。所以父母需要以身作則,理性消費,才能引導孩子正確的消費觀,但也不需要把總把家裡很窮這句話掛在嘴邊,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小家子氣、斤斤計較、不懂得與別人分享等。


節約也是一種智慧。節約不是說不要消費,而是說不可浪費,不可奢侈,不可靡費,這是一個主張節約的社會,對孩子來說也是極有意義的一件事,一定要教會孩子從點滴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