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師勝傑接連去世會對相聲界有什麼具體的影響嗎?

同剪西窗燭


28日晚間有消息說,師勝傑先生因病去世。秋天真是一個凋零的季節,旬日之間,先是常寶華,後是單田芳兩位老先生離世,如今又是比他們年輕的師勝傑,實在令人嘆惋。

師勝傑出生於相聲世家,1984年,被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收為關門弟子。從網上的資料看,隆重的拜師儀式就在我們青島舉行,地點是在青島友誼賓館。此前,侯寶林先生已經三十多年沒有收徒弟了,所以在當時也是文藝界的一件大事,馬三立先生也出席了儀式。

師勝傑很有藝術天賦,聲音脆美清亮,唱得也好,基本功很紮實。記得當初聽他的相聲,感覺耳目清新,這應該也是侯寶林大師欣賞他的原因之一。

八十年代是中國相聲的鼎盛時期,大師們還能登臺獻藝,新時代的相聲演員創作力噴發,加上師勝傑等人代表的新生力量,百花齊放。那時候的相聲作品也好,貼近民間和基層,敢於針砭時弊,真正是雅俗共賞。

總體而言,師勝傑的相聲很出色,但是比起他的先生,還有相當的距離,出色的作品並不多。

常寶華和師勝傑因為健康的原因,生前基本已經隱退,很久沒有登臺表演。他們的離世,估計不會對相聲界有具體的影響。

期盼相聲界能夠少一點門戶之見和江湖風氣,尊重藝術規律,更好地傳揚相聲這門傳統藝術。


於左


這兩位雖然年齡有差,但是都是相聲界的前輩,師勝傑的威望在整個相聲界都是公認的。他是中國曲藝家協會相聲藝術委員會的主任,而這並不是虛名。他幾乎在以一己之力粘合整個相聲界共同努力向前發展。



今年,師勝傑還帶病回到公眾面前說過這樣的話“相聲藝術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不團結起來不攜手共進,相聲這朵小花遲早會枯萎。” 言下之意,當然指的是以郭德綱和姜昆為首的兩大陣營要團結,不要在鬧下去了。

師勝傑照顧晚輩,更是看到每一個相聲演員的優長。十多年前郭德綱相聲剛剛火起來,姜昆曾公開表示郭德綱的作品三俗。當時郭德綱還遭遇fengsha,局面很艱難了,但是是升級力挺郭德綱,為的也是保護相聲藝術傳承人。

現在的相聲局面,前有姜昆、郭德綱,後起有苗甫王聲、曹雲金、高曉攀等,這些人都想形成自己獨立的相聲表演風格,都想要在現在相聲新老交替的時候自立山頭,而這一方面可能可以開發一部分觀眾,而更可以肯定的是,有可能會分化原有的相聲觀眾,而更值得關注的事情是,這些人無一不跟師勝傑關係很好,無一不敬重師勝傑,所以這個時候須有師勝傑這樣的人把大家攏在一起,而他的去世則是相聲的“粘合劑”失掉了。



不止看戲


關注身邊事,放眼全世界。我是羌人山裡漢,感謝您瀏覽留言點評點贊🙏🙏🙏

文/羌人山裡漢驚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28日21時43分36秒在哈爾濱逝世,享年66歲。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人措手不及,淚雨漣漣。

噩耗傳,先生逝。神州處處皆悲嘆!

巨星墜,曲壇泣。天妒英才痛痛痛!

香三柱,酒幾杯。再聽先生魂已斷!

好市長,小鞋匠。師出名門藝精湛!

蕭蕭雨,花含泣。九月悲歌愁萬古!

駕鶴去,恨匆匆。先生佳作留青史!

望長空,憶經典。詞窮難儘先生事!

相聲者,化仙翁。天上人間笑聲傳!

師勝傑先生,生於天津相聲世家,是已故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關門弟子,1985年被評為十大笑星之一,曾獲”曲藝藝術貢獻獎”。藝術表現不僅繼承侯派相聲特點,還形成口鋒脆、音調甜、質樸自然的表演風格。經典作品有:《小鞋匠的奇遇》、《婆媳之間》、《知錯就改》、《我要補課》、《學評劇》、《姑娘小夥別這樣》、《戀愛歷險記》、《洞房絮話》、《同桌的你》等。

九月,註定是文藝界最悲傷的一個月,九月,註定是相聲界的一場浩劫:常寶華、單田芳、朱旭、師勝傑等名家名師相繼去世。對於整個文化界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和打擊。九月悲歌,願您們一路走好!

圖片/來自網絡


羌人看世界


我認為這兩位相聲表演藝術家的去世,多少對相聲界有些影響,這是肯定的。理論上來說,師勝傑的影響要大於常寶華,因為大家一般不會想到師勝傑會這麼早就突然走了,他這個月還剛剛收了一個關門弟子的。

常寶華先生於1930年12月出生,2018年9月7日去世,享年88歲。師勝傑先生於1953年4月出生,2018年9月28日去世,享年66歲。從兩人的年齡來看,常先生應該屬於高壽了,常先生的去世無論是在他的親人還是在相聲界的同行們看來,他是享盡天年了應該比較好接受的。

只是師勝傑先生的去世,在現在的生活條件下,有點叫“英年早逝”,他自己可能也沒有想到上帝會這麼的無情,否則他也沒有必要在臨終前再收徒!他的家人和所有與之有利益關係的人,痛定思痛之情會有,但只能節哀順變了,很多後事要等著他們料理呢。

至於說到具體的影響嘛,於外可以說基本上沒有,於內那是人家的隱私,死者為大,我們不要枉加猜測為好。我在這裡只能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對二位相聲藝術前輩,表示深切的哀悼!願天堂裡有相聲有歡樂,天堂裡沒有病痛的折磨,二位安息吧!


山人的生活感悟


大實話:這對我們聽相聲不會有影響,但是對於說相聲的一定會有影響。

首先對師勝傑老師的去世表示哀悼與惋惜。可能我們作為圈外人來說,這些老藝術家的去世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或者情感造成什麼影響,畢竟,我們大多數人也是隻聽聽這些藝術家的相聲,而並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接觸。但是,對於圈內人士來說,這是一定會有影響的。

我們必須清楚,無論是在任何行業,都一定是有競爭關係存在的,同樣相聲行業也不例外。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相聲的演藝是有多種不同的風格和形式的。

而這些不同的風格和形式之間就一定會存在有競爭關係,就像郭德綱之前和姜昆之間對相聲表現形式存在分歧一樣,說白了這就是行業競爭。雖然像師勝傑這樣的老藝術家可能不會登臺表演了,但是,他們卻是一種象徵性的存在。

說直白一點,他們這些在圈子裡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就代表著他們所擅長派系的“魂”。只要他們在,那就是對整個派系相聲演員的精神支柱,他們不在了,就相當於精神支柱倒了。

這就好比是郭德綱之於德雲社的感覺一樣,雖然現在德雲社確實是岳雲鵬最火,商業價值也最高。但是,不可否認,如果德雲社沒有郭德綱和于謙這兩位精神領袖,靠岳雲鵬和其他晚輩是很難撐起德雲社的。可能郭德綱和于謙老師的在在相聲界的輩分沒有師勝傑先生這樣高,這樣作對比可能有些不恰當,但是,師勝傑先生的去世確實會有這麼一種影響。

當然,對於整個相聲行業來說,無論是什麼樣的相聲形式,只要能夠給觀眾帶來歡樂,傳遞正能量,那就好相聲。

可能這些老藝術家們的演繹風格和現在的大潮流不太符合,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在他們的時代,他們通過相聲給觀眾帶來的不僅僅是歡聲笑語,還有就是對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正向引導,這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的。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大實話


首先,在這裡向幾位老藝術家表示哀悼,祝他們在天堂一切安好,繼續自己的快樂事業。

然後回到問題本身,這幾位老藝術家的去世,對於藝術界來講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首先,大師們的受眾群體不同

普法君可是聽著這幾位大師的相聲長大的。

在電視劇沒普及之前,我們家有臺收音機,每天播放單田芳的評書,我就記得他那沙啞的嗓音跟模仿戰馬奔跑時的那聲“嘩啦、嘩啦、嘩啦、嘩啦……”

此後,每年的春節晚會,包括重要節點的大型晚會上,語言節目類經常會看到姜昆、馬季、唐傑忠、師勝傑、石富寬、常寶田等人的相聲表演。

在80、90年代,電視節目匱乏、娛樂市場不發達,電影電視欄目奇缺,因此這些大師們能安下心來創作作品,他們的受眾,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基本以中老年為主。

那時候的相聲作品,風趣、幽默、針砭時弊,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比如馬季的《宇宙牌香菸》、《小偷公司》,馮鞏的那句“我想死你們了”、牛群的“領導,冒號”……

伴隨著這些相聲流行的這代人,都是大伯、爺爺奶奶級別的人物了,不存在瘋狂追星的說法,因此大師們去世,這些中老年粉絲只會在記憶中追尋他們的音容笑貌,不會有些瘋狂的舉動。

其次,新時代藝術作品進入快速更迭期

而隨著這些藝術家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體力很顯然不能支撐他們連續搞創作了,加上時代變化了,他們也勢必該退居江湖二線,讓更多的新人來展示自己了。

社會已經發展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文藝市場節目也豐富多彩起來,韓日流、歐美風先後霸佔熒屏,隨後是此起彼伏的宮鬥劇、手撕鬼子、跑男、這歌手那選秀的,打開電視你會覺得眼睛都不夠用了。

就拿語言類節目來說吧,《週末喜相逢》、《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相聲新勢力》等,各類新人也紛紛現身,賈玲、白凱南、張小斐、常寬……

更別提郭德綱的德雲社了。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的節目都已綜藝類為主,相聲則已郭德綱、岳雲鵬等人的調性為主,因為時代發生變化,觀眾欣賞口味變了,現代的的年輕人更喜歡網感強的段子、幽默話術。

當然,這個時期的老藝術家們很多都已進入耄耋之年,他們基本都處於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狀態,在上個時代,他們為我們創造了眾多優秀作品,給人們帶來歡聲笑語,我們會永遠記住並感謝這些老藝術家們……👍👍👍👍


普了次法


剛剛發了一個魯迅書法的微頭條,就看到著名相聲藝術家師勝傑於今天因病醫治無效去世的噩耗,年僅66歲。

師勝傑是侯寶林相聲大師的得意弟子,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相聲藝術作品,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看到這個消息。我真的很難相信是真的。但願這不是真的。

不過,藝術家已經走了,我們只能無奈祝福他一路好走。

題主問最近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去世,相聲家常寶華和今天的師勝傑去世,對今天的傳統曲藝藝術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這種影響不是因為他們的去世,而是近二十年以來就慢慢有一種深刻的影響了。

傳統的曲藝藝術,是建立在藝術傳播相對封閉社會條件下的藝術。

比如,評書需要有聽眾,過去,沒有自媒體,只能通過官方媒體來傳播。

現在有自媒體了,但是,一個藝術家成長的成本和成才的成本差距非常大。所以,學習傳統曲藝藝術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學成,也沒有那麼容易成名,所以,對於學習曲藝藝術的風險,對學生來說不可想象。

那麼,是不是比如評書、相聲這種藝術形式已經過時了,人們不需要這種藝術了?

我看未必這樣,但是,藝術都需要創新。可能我們在這些領域的研究還不夠,藝術家的創新還體現不出來成功的範例,所以,這種藝術對新一代的藝術愛好者的吸引力還不是很大。

藝術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藝術,也就是說,藝術作品是吸引人們喜愛藝術都根本。

沒有吸引人的藝術作品,無論怎樣叫好的藝術形式都不會吸引人們的新關注。

與之相對的還有京劇,話劇等等其他藝術形式,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可以說,單田芳,常寶華,師勝傑的去世,我覺得就是一個大大的疑問,傳統藝術還要怎麼傳下去?

創新?還是傳統?這些問題,留給大家去討論吧。

也許,大家都意見一定會反映出曲藝藝術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最後,沉痛悼念師勝傑的去世。


千千千里馬


說實話,不會有什麼影響的,別說是幾個相聲藝術家離開了,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了相聲,我們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會受影響,所以說他們的去世並不會對相聲界有多大的影響,除了帶了片刻的吹噓和感嘆之外,相聲還是那個相聲。

當然,對於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來講,對於那些還需要依附在他們身上的人來講,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大樹倒了,自己棲落的位置沒有了,這對於頗為注重傳承的相聲圈子來講,是一大損失,畢竟常師二位藝術家在相聲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說話還是有點份量的。

常寶華老先生,作為相聲界的資歷代表,其實並沒有什麼代表性的作品,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年長,靠年齡優勢混成了權威,圈子裡都要給三分面子。而師老師的作用則要強於他,60多歲的年齡,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可以說是正值當年,特別是他還帶了不少新徒弟年輕徒弟,他的去世,可能會讓他的傳承代際有所影響,但其實也非常有限,因為他們的影響還不足以帶來行業性的震動。

常寶華和師勝傑的去世,只能代表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會慢慢走進塵埃,有常青的藝術沒常青的藝人,再厲害的人,也不過各領風騷數十年而已。

最後,祝常寶華和師勝傑兩位先生走好。


元芳有看法


首先對我們這一代曲藝演員的先後離去表示哀悼!

師老師一位品德高尚!幽默風趣!高雅藝術品味藝術家!

師老師依然活中億萬觀眾的心中!

師老師永垂不朽!



晉A閒雲野鶴


這三位久不登臺,具體影響應該不大。單田芳老先生的作品膾炙人口,大套的書供後人欣賞,用音樂界比較的話那就是黃家駒,人沒了歌更火。師勝傑先生的能耐確實不小,比作張雨生吧,高度還是離藝術家差一點點。至於常老先生,嘿嘿,不好評價,換個平行空間沒他也不會對相聲有一點點影響。人死為大,往好裡說比作臧天朔吧,多年前在電視上露過面,有一兩個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