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隊的飼養室(馬新武)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產隊的飼養室早就不存在了。然而,飼養室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俺隊的飼養室,座落在南門口,離學校很近。飼養室為三間鞍間房,北邊有磨面房,紙坊,井和菜園子;南邊有公用廁所,三個比較大的麥秸子;西邊有一個木製的柵欄門;東邊是小堡子的大水壕。

飼養室正面,設有大門和窗子。大門安在三間鞍房中間,長方形,松木,呈黑色。窗子鑲在南北兩間房中下部,高度一樣,對稱。進了大門,3米寬的門道直通土炕。門道兩邊各有一個土圈(juan),圈前有喂牲口用的長條形水泥槽,圈後北面有糧倉,分上下層,有木樓梯,圈後南面是堆草料的地方,有一個鍘刀,用來切青草或麥秸,周圍牆上掛著犁,耙,鞍墊……這就是俺隊的飼養室,雖然土得掉渣,社員們卻經常愛來。

關中記憶 | 生產隊的飼養室(馬新武)


飼養員姓孫,單身漢,中等身材,背有點駝,不到六十歲,兩鬢都斑白了。說起話來慢慢地,性子涼。儘管如此,社員們卻都喜歡他,叫他孫老漢。他待人熱情,心底善良,腳手勤快,把飼養室內外打掃得總是乾乾淨淨。對牲口他悉心照顧,添加草料,按時墊圈。墊圈用的乾土,有專人負責,他不必操心。農閒時,他常常把牲口拉出去拴在木樁上,掃去它們身上沾的髒物,並用自制的梳子把毛颳得順溜光滑。

下雨天,飼養室就成了娛樂場所。無論雨聲多大,也遮不住室內的歡鬧聲。炕上坐著四五個打撲克牌的,說著笑著爭論著。炕沿磨得沒有一點稜角,光席露著,不小心席篾子會扎尻蛋子或大腿。就是這樣,愛耍牌的人依然照來不誤。炕底下放著幾雙高低不齊的雨靴,有的上頭還補了疤,有的直不起腰,鞋幫搭拉著彎下,還有一雙泥底子,仔細看,下面還有木齒,綁在鞋底防水。炕腳地一邊有兩個上了年紀的人在丟方,又有三人在觀看,對手之間雖明爭暗鬥,卻彼此謙讓,互留餘地,不直接往絕路上逼。另一邊有五個老漢圍在一起,趷蹴著抽旱菸,諞著國際形勢,說著家長裡短,旱菸沒勁加煙桿,屋裡人嘟囔聲小點,不要把牆上的農具震落地。耍得高興時,有的尿都不出門,就在牲口圈邊解決。邊頭的牛會扭著脖子,伸出舌頭來舔這一泓溫水。期間,個別犍牛也條件反射似的撒起尿來,嘩嘩的把身底下墊的乾土衝成一個坑,先是擠滿了泡沫,繼而破裂,消失。牛槽裡的草料己被牲口風捲殘雲般消滅乾淨了,槽幫子被舔得圓滑,就連壘牛槽的磚都舔得光溜溜的。真是:人閒了吃煙,牛閒了舔磚。

那時,飼養室熱鬧的程度不亞於今天的麻將館。不同的是,那時的玩耍純粹是消閒散心,混時間,與經濟沒有任何瓜葛,與麻將館的宗旨有本質的區別。下雨是社員們的禮拜天,到飼養室來的人多,孫老漢不厭其煩,人來了,歡迎,人走了,打掃衛生,從不發脾氣。

飼養室也是過路人的服務站。三伏天,過路人渴了,進來要水喝,孫老漢總是用茶水款待。平時,隊上誰家來親戚不夠住,飼養室過夜便是最好的選擇。記得,小時候的冬天,我也曾在飼養室熱炕上睡過幾晚,孫老漢待我不薄,半夜常給我蓋被子。

冬季,飼養室最少要出兩回糞。每逢出糞日,孫老漢都會早早起來,打開飼養室正西面的柵欄門,等待社員們來拉糞。一次,我跟母親拉架子車到了柵欄門前,不見門開。母親著急,大喊,娃他伯,開門來!一會兒,孫老漢出來了,手電一照,發現是我們,才笑著說,咋來這麼早?現在才四點多。孫老漢一般六點鐘開門,因為冬天明的遲。見我們來了,孫老漢只好開了門,讓我們拉車進了飼養室。是坐熱炕等,還是裝車拉糞?孫老漢問。母親選擇了拉糞。孫老漢雖不樂意,但也沒說什麼,去牆邊取了一張鐵鍁,給我們裝了一車糞。臨走時,他把手電給了我,還叮嚀我們,路上小心,害怕就回來,我們很受感動。天剛麻麻亮,我們就拉了三回糞,得到了隊長郭志厚的表揚。

有年臘月的一天,不知啥原因,飼養室裡的一頭老牛死了。為此,隊長派人去獸醫站請來了醫生,經過檢查,結果是老死,可以食用。殺老牛時,孫老漢的情緒極不穩定,一會抱頭自責,一會兒號啕大哭……像親人去世般難過。其實,這也不能怪孫老漢,當時的衛生,醫療條件都很差,病死牲口時有發生,再說是老死,但他過不了這個坎,以致於最後隊上分的一吊牛肉,他沒煮熟吃,送人了。

後來,有一天晚上,隊長忽然叫社員們來飼養室開會,宣佈了一個重要消息:生產隊解散。一時間,疑惑,驚詫,興奮和不悅分別寫在每個人臉上。看著這些牲口和農具將要被分到私人家裡,孫老漢心裡很不好受,在旮旯兒默默地抽著旱菸。他沒有孩子,這些牲口就像他的孩子,別人要拉走,他捨不得又無奈。以後,他也要離開飼養室,離開他日夜作息的地方……想著想著,他禁不住,眼裡湧出了淚花。

沒幾天,牲口,農具,糧食,以及周圍磨面房,紙坊的東西就被分了,不見牲口,不見農具,不見草料……房子都空蕩蕩的,顯得很冷請。孫老漢搬回老屋後不久,飼養室就租給了北四大隊當過電工的黑疤疤,作拔絲場用。再後來隊上把飼養室合成錢賣給了私人,被拆了。從此,這個歷經三十餘年集體經濟的產物,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徹底消失了。

眼下,正值三月,人們再也看不到遍地耕牛了,取而代之的是機械耕作。種地划不來,農村己留不住年輕人了,只有一些中老年人沒法種著莊稼,機收機種,談不上精耕細作,種的是轉基因,用的是化肥農藥,這種農業,不管誰見了,都會心生悲哀。

民以食為天。離鄉掙錢再多,也不能不好好種地啊!但願農村人能以新的模式種地,把地種好,再現昔曰大豐收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