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懷疑一切"

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曾經是一個討論的禁區。殊不知最欣賞這一觀點的乃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創始人一一馬克思先生。

馬克思的女兒勞拉曾問其父親,您最欣賞的座右銘是什麼?馬克思答曰:"懷疑一切"

你以為如何,此說?

竊以為此話富有哲理,非常深刻。

何以見得?

答曰:這倒不是因為馬克思先生是一代偉人,他的話"一句頂一萬句"而不加思索地盲目附和。在此,請允許我先離開話題說上幾句:毋庸諱言,在咱們國家,"因人立言,因人廢言"的風氣由來已久。對在位的顯赫人物,位高權重者,或歷史名人、偉人,甭管他題什麼詞、說何等話,每每有人當作金玉良言,金科玉律,趨之附之自不待言。而一旦那人中箭落馬或不再風光,他的"立言"便成廢話,甚或當成靶子。如此戲劇性的轉變並非少見。所謂"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在此可見一斑。

至於不才致所以贊同馬克思先生這一觀點,乃是基於浩翰無際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複雜性、多變性以及渺小的人類在認知上的有限性。正如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人類不可能透徹地認識宇宙間的一切"而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也說過類似的話:"世間無論哪一樣事物,我所已知的部分,與那未知的部分相比較,所知的不到百分之一中的百萬分之一"由此可見,真正的科學家和偉人,他們的宇宙觀是何等的開闊!他們的情操是何等的高尚!他們不會用自己的"已知"去否定宇宙間無限的"未知",更不會以自己的有限"已知"去傲視萬物,而總是謙卑地對自己固有的見解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常存疑慮,似履薄冰,如臨深淵,小心翼翼,求證再求證,認識再認識,研究再研究,活到老學到老,永不停歇,永無止境。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對人對己從來不設禁區,歡迎參與討論,歡迎持不同意見者的介入,歡迎反對自己觀點的批評,歡迎持不同見解,一句話,允許"懷疑一切"。因為誰也不是真理的化身,誰都不能代表真理!不是嗎?科學界指出,佔宇宙物質95%的"暗物質"、"暗能量"人類尚一無所知已,已經發現的科學定律還在不斷的修正之中,可見,這"已知"的5%還只能說是一知半解!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一切知識學問的產生,無不受制於一定的歷史時期,受制於一定的社會環境,彼一時的東西不一定適合或者完全適合此一時的現實,於是便產生了懷疑。懷疑產生於原有思維與現實情況的脫節,怎麼辦呢?"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前面的路誰都沒有走過,不摸著石頭而一腳掉進深水溝可不是兒戲。可知世上沒有永遠一成不變的,永遠合適,永遠正確的知識學問。而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混賬話,乃是冬烘先生們編造出來的騙人鬼話,明眼人一看便知,其間難免摻入著不可告人的溜鬚拍馬之嫌!因此當得真。而受到馬克思先生讚賞的銘言一一懷疑一切,實際上也是對那些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儼然以真理化身自居之輩,毫不留情地作了猛烈反擊,實在痛快!

當然,懷疑一切不是胡攪蠻纏,懷疑者當有一定的本事,一定的理由,因此懷疑絕對不是捕風捉影、不著邊際的膚淺之舉。自己懷疑自己曾經肯定的,是一種氣度;允許別人懷疑自己所肯定的,是一種胸懷;實踐證明自己懷疑錯了,是一種提高,而知道懷疑對了則是認知水平的昇華。沒有人能肯定自己的懷疑一定有理,也沒有人能肯定別人的懷疑一定無理。蓋懷疑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論。

行文至此,不由使我想起了佛教中的黃龍三關之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此為第一關;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第二關;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此乃第三關。乍一看,這第三關豈不是兜了個圈又回到了第一關?何來區別?殊不知這第三關乃是經歷了否定之否定,認識之深化,有了質的飛躍,斷乎不可與第一關同日而語,在認知上更上了一層臺階。認識一一懷疑(否定)一一再認識一一再懷疑(否定)⋯由淺人深,由表及裡,歩歩深入,無有窮盡,這大概是人類對宇宙之間、天地萬物的不斷探索,不斷深化的必由之路?

《十萬個為什麼》之外必有百萬個、千萬個乃至無窮無盡的"為什麼",舊的"?"解開了,新的"?"又冒出來了,一個"懷疑"接著一連串"懷疑",人類面對著無限的"未知"。而探索是人的天性,以前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麼?",這話說得好,凡是我們不懂的、不理解的、不認識的,存有疑慮的,為什麼不可以問一句"為什麼"呢?

我們不妨稍作深思,這"凡事都要問一為什麼?"與"懷疑一切"有什麼區別嗎?所謂"凡事"難道不是指"一切"嗎?這是詞異而義同。"都要問個為什麼?"是因為存在著疑慮,有著懷疑,因為不懂,因為不理解,所以要問個為什麼。所以,這兩說法是同一個意思,沒有什麼根本區別。

既然這兩種說法是同一意思,為什麼人們喜歡聽"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麼?"的說法,而不喜歡聽"懷疑一切"的說法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前者話"軟",後者話"硬","軟話"容易被人接受,而"硬話"刺耳,難以被人接受罷了!看來,"衷言逆耳良藥苦口"誠哉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