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為生命狂奔——邵陽市中心醫院ICU主任凌鵬的戰“疫”獨白

口述:邵陽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凌鵬

整理:邵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娟 通訊員 李文娟 孟天笑

時間:3月14日

我是凌鵬,邵陽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也是這次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組組長。春節前夕,我支援醫院感染科加入醫療救治戰隊,那時邵陽剛確診一例患者。沒想到五十多天的時間,我們邵陽醫務工作者就治癒了101例確診患者。作為一名白衣戰士,我深感榮幸,更覺自己肩上責任重大。今天我想以自己的戰“疫”經歷,向大家展示我們醫護群體的平凡、堅守、奉獻與大愛。

我愿为生命狂奔——邵阳市中心医院ICU主任凌鹏的战“疫”独白

凌鵬在隔離區查房、監測患者病情

我們為什麼不害怕?

我們醫院的戰鬥在年前就已開始,儘管當時邵陽還未發現確診病例。但考慮到武漢疫情嚴峻,醫院領導和我們幾個科室主任晝夜商討救治預案。我們科室任務十分重,我自己是救治專家組成員,副主任醫師張小龍和護士羅曼已遠赴黃岡支援,還需抽調精銳力量前往感染科臨時ICU。考慮到風險大、隔離期長,科室起初規定“高年資男醫生先上“。醫生鄧定發、王曉珊、覃海邵、張燦,以及張潔群等5名科室優秀護理骨幹毫不猶豫地投入戰鬥。

後來,得知前線人手緊張,科室女醫生曾珠、張瓊也主動請纓。

我曾經參加過邵陽各種突發公共疫情,特別是2017年的H7N9疫病救治,曾帶團隊打過很多硬仗,但這次救治難度和複雜性卻遠超預想。

隨著戰“疫”白熱化,市內各路重症醫學精英紛紛加入我們的隊伍。如邵陽市中醫醫院的禹華軒、來自新邵縣的劉鋒鋼、來自綏寧縣的廖吉昌、來自城步的賀平江、來自邵東市的賀偉,還有邵陽市中心醫院東院的肖洋、何賽武等等,他們都是各醫院主任或骨幹,有著豐富的重症處理經驗。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統籌調度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專家徐道妙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院急診部向旭東教授、南華大學附二醫院言彩虹教授、湖南省人民醫院ECMO團隊及潘小季教授等多名專家也來支援邵陽。王辰院士、艾宇航教授等多次遠程給予會診。省、市、縣級重症醫學專家擰成一股繩,我們的士氣空前高漲。

前線任務重,重症救治群英薈萃,協調配合、統籌指揮都很重要。院領導安排我和護士長劉萍嬌每日進隔離區靠前指揮協調,副主任簡邦浩負責協助院領導和專家組。

在醫院專家會診室,我們通宵達旦,日夜奮戰。張國華書記、劉天雲院長每天組織會診,討論方案,指揮協調。參與救治的這段時間,我每天都往返於會診室、隔離區、睡覺的辦公室這“三點一線”之間。

有人會問:你們難道真的不害怕被感染嗎?

我想說。不是不害怕,而是選擇了做一名醫生(護士),就必須向前。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對職業價值的守護。更何況,身後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有數百人聚合起來的強大力量,不斷給予我們信任與鼓勵。這些都讓我們忘記了恐懼。

我愿为生命狂奔——邵阳市中心医院ICU主任凌鹏的战“疫”独白

凌鵬及團隊運送呼吸機患者做CT

我們為什麼不放棄?

作為一名主任醫師,我曾挽救無數生命於垂危之時,也曾在與死神的交手中,無可奈何地看著生命離去。但在每一次救治中,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

我們收治的重症病人,基礎性疾病多、年紀大。醫院在節前就提前採購了ECOM、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等設備。為救治這些患者,我們幾乎用盡了一切可以嘗試的方法。在技術上,不斷學習突破;在護理上,不斷提高標準;在心理上,不斷疏解引導。

記得有一位年輕危重患者,在確診收治之後病情急轉直下,怎麼也找不出原因,我和簡邦浩整夜睡不著覺,拿著患者的各項檢測結果不停比對。最後終於找出了極隱蔽的併發疾病,在院領導與專家兵團的共同努力下,這位患者最終成功治癒出院了。

2月下旬,我們收治了一位八旬老太,患有“老年痴呆症”。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正常進食,卻怎麼都不同意插胃管,也拒絕接受治療。我們不得不像哄孩子一樣逗她開心,悄悄地用了一點鎮靜劑,然後給她插了胃管。但非常擔心她清醒後拔除這個生命通道。第二天早晨我進隔離區,沒看到老人,著急了:“人呢?你們怎麼照護的?”護士長笑著指向我背後:“在走廊曬太陽呢。”我回過頭,看見溫和的陽光下,老人正舒適地坐在椅子上,胃管依舊完好。我忍不住笑出了聲。後來老人也在我們的精心救治下治癒出院了。

可以說,在這次戰“疫”中,每一個重症患者的救治都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也幾乎都有一個柳暗花明的結局。每當看到患者平安地與家屬相見,我就會慶幸我們在困境時的堅守,慶幸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全力以赴去救治。

我們為什麼要奔跑?

在這兩個月裡,我記不清自己多少次奔跑在搶救病人的路上。有時候是患者突然病情惡化了,有時候是救治時突發意外了,有時候是趕赴一場緊急會診。

2月中旬,一位危重高齡患者在拔除呼吸機插管後,血氧飽和度直線下降。二級防護下本應等待噴灑消毒後才能進去,但情況危急,我本能地一個箭步衝進病房,快速啟動和調整設備,避免了一場悲劇發生。一次,一名危重患者病情急速變化,血壓突然下降,護士長打電話告知後,我和簡邦浩剛吃第一口飯,就抓起電話邊指揮邊狂奔衝向隔離區,最終贏得了最佳搶救時機,患者轉危為安。

我的戰友們也都和我一樣,常常為治癒患者奮不顧身、爭分奪秒。他們為節省隔離服,可以8個小時不喝水、不排尿;為照料患者,可以錯過三餐時間;為了集中救治,可以忍受長時間與家人分離。我們只顧向前奔跑,忘記了感染風險,忘記了親人朋友,卻唯獨記得自己是一名人民醫生。

醫生秦海邵突發“尿路結石腎絞痛”,本應休息幾天後再戰鬥。他卻說:“人員緊,任務重,我退場了,其他人就需承擔更多的風險和勞動。”

科室鄧定發、王曉珊等同志作為第一批進駐隔離區的戰士,到了修整期,卻以“病人情況非常熟悉了,身體還抗得住”為由,堅守戰場。

高強度救治、身著厚重的防護裝備,我們科室的護理姐妹們每次協助搶救出來全身已溼透,但她們從來沒有喊過苦叫過累,都將自己身體調整到最佳狀態,為隊友分憂助力。

“醫生,此去欲何?”

“戰病疫,救蒼生!”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疫情終將消退。但我知道,只要百姓仍有病痛之苦,在生命的戰場,我們醫護人員的戰鬥永不會停止。感謝疫情期間給予我們關愛和支持的社會各界朋友。祝大家健康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